跟骨載距突解剖學論文
時間:2022-04-17 10:53:29
導語:跟骨載距突解剖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材料方法
1.1標本來源:30例均來自寧夏醫科大學解剖學教研室,為成年尸體標本,其中男13具,女17具;年齡25~60歲,平均(42±14.7)歲。
1.2跟骨標本的測量:30具60側跟骨骨骼標本,采用精度為0.02mm的國產游標卡尺進行線性測量,采用普通量角器進行角度測量,精度為1°
1.3載距突周圍解剖結構觀察:分別觀察載距突周圍的解剖結構,測量載距突的長、寬、高,上翻角和前傾角,比較男女之間載距突的骨性測量值。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比較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載距突骨性測量結果:跟骨內側中1/3有一扁平突起,為載距突,其骨皮質厚而堅硬。向內上方形成載距突的上翻角,其上面構成跟骨的中關節面。載距突呈平行四邊形,長邊與跟骨的長軸形成一定的前傾角、上翻角,測量結果。
2.2解剖學結構:跟骨形態呈不規則長方體,上面有3個關節面,以其后關節面為界可分為3部分,后關節面以前是前部,以后為后部,前窄后寬。跟骨中部內側有載距突(解剖學教材對載距突的描述為,跟骨關節面有內側一骨性凸起,其構成踝管的上界,對于大小,角度無過多的描述),載距突下可見明顯的拇長屈肌腱溝,溝周圍較為平坦,有利于血管、肌腱通行。本次解剖標本的觀察中,跟骨載距突下方通過有拇長屈肌腱,趾長屈肌腱,脛骨后肌,脛神經和脛后血管。而在內踝后方踝管起始處,血管神經束位于趾長屈肌腱的后方,拇長屈肌腱的前方,斜向前下走形。在內踝尖與跟骨結節頂點的連線中上1/3的交界處,血管神經束淺出,與拇長屈肌腱交叉,行于長屈肌腱內側并與之伴行,這一點與解剖學教材所描述的整齊排列并不相符。從標本解剖的觀察來看,載距突下方的結構中,脛神經和脛后動脈,最靠近載距突的下緣,這也是通過跟骨外側壁打入螺釘時最容易損傷的結構。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很多跟骨骨折術后的病人都會出現足底麻木的癥狀。
3討論
載距突是跟骨的一個特殊結構、在支持體重和傳遞應力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同樣載距突對于跟距關節的穩定性有著重要意義。載距突周圍的肌腱和韌帶很多,從我們的解剖學觀察中發現,在載距突的上面即中關節面有堅固的關節囊和韌帶附著,內側面有拇長屈肌腱和趾長屈肌腱的限制。因此,只要距骨保持完整,不管跟骨發生什么樣的骨折,與載距突相連的骨折塊都受到載距突周圍的肌腱、韌帶、關節囊的保護,極少能發生移位。我們回顧分析2008-2012年治療80例跟骨骨折病人的X線片,載距突均無發生移位。這一結論,與臨床發表的文獻相符合,也為通過載距突螺釘固定提供理論基礎。在手術中,要使跟骨后關節面得到有效的固定,必須在跟骨內外側壁尋找一個支撐點,而內側完整無移位的載距突正是一個理想的結構,但是跟骨的外側壁骨皮質薄,骨折后是向外側突出。因此,跟骨骨折手術入路以外側入路為主,無法暴露內側的載距突;只能通過外側壁,向內側的載距突憑借經驗打入螺釘。由于沒有定量的數據支持,風險較大,很容易損傷脛神經和脛后動脈,所以正確的使用載距突螺釘的內固定必須掌握載距突的解剖學特點。我們對于30具標本進行解剖學測量,得出數據具有指導意義。從獲得的解剖數據來來看,載距突的長度平均是22.6mm,寬度23.6mm,上翻角26.7°,因此在跟骨溝下的鋼板螺釘鉆孔時應向內上傾斜約27°,才能準確地固定到載距突上。載距突平均長度是22.6mm,寬度是23.6mm,加上跟骨的寬度,術中用5.5~6.0cm的螺釘是非常安全的。如果跟骨鋼板放置后,螺釘孔位置不合適,那么可以在鋼板外、跟骨溝下1cm打入2枚直徑4.0mm載距突螺釘進行固定,只是2枚螺釘呈10°左右的向心內固定。當然由外向內進行鋼板固定時必須注意螺釘的長度,螺釘如果穿破跟骨內側壁,特別是穿破載距突的內側面和內下方時,會影響到拇長屈肌腱和趾長屈肌腱的活動,產生術后疼痛。術中跟骨軸位透視,可以有效地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我們在臨床手術中利用這一數據,即從外側壁跟骨溝下1cm向內上傾斜約27°用5.5~6.0cm的螺釘,可以準確地打入載距突。通過測得的數據,可以有效、準確地指導跟骨骨折手術中載距突螺釘的植入,解剖學數據支持這一臨床應用。
作者:程鎖利郭舟桐鞏凡單位:寧夏人民醫院骨科
- 上一篇:股骨解剖學論文
- 下一篇:商貿公司綜治工作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