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學數字化實驗教學研究
時間:2022-02-06 09:50:06
導語:人體解剖學數字化實驗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體解剖學是高職臨床醫學專業醫學生的先修課和核心課程,實驗教學是整體教學環節中關鍵的組成部分,對于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應用與創新實踐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中,解剖實驗教學局限在有限時間和空間內,然而隨著高職院校擴招和在校學生明顯增多,實驗室的利用率明顯增加。加之尸源短缺、標本不足、師資匱乏,給解剖實驗教學帶來很大困難[1-2]。目前,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發展、教育網絡化、虛擬化和自主化已成趨勢,為提高實驗教學質量,自主開發和建設人體解剖學數字化實驗教學資源庫和網絡平臺,這也為改進教學提供了一個有效解決方案[3]。
1人體解剖學數字化實驗教學資源庫的建設
以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為導向,依據臨床醫學專業教學大綱的要求及行業崗位技能需求,以“針對職教、貼近臨床、必須夠用”為原則,校企合作共建由15個實驗單元構成的資源庫。每個實驗教學單元資源庫由實驗教學微課(內容為實驗相關的重點理論知識回顧、教師標本模型示教講解等)、實驗指導、多媒體課件、人體解剖學標本圖庫、實驗報告題庫、標本考試題庫等教學素材組成。根據實驗教學及考核的需要,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平臺管理軟件增添、刪除和編輯各單元教學素材,實現資源庫實時更新,從而增強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資源庫的生命力。
2人體解剖學數字化實驗教學網絡平臺的建設
2.1平臺的結構設計和功能特點。網絡平臺基于ASP.NET架構下的B/S(Browser/Server,瀏覽器/服務器)模式開發[4]。為了使實驗教學平臺具有穩定性、安全性和易用性,開發與維護等工作都集中在服務器端;用戶端為智能手機或者個人計算機,用戶端通過操作系統自帶的Web瀏覽器與服務器端數據庫完成數據交互。實驗教學平臺可以實現實驗教學、實驗安排管理、實驗指導、實驗報告提交、實驗標本考核等多種功能。這種集實驗教學、教師輔導、學生自主學習為一體的實驗學習平臺優化了實驗管理和教學過程,為教師提供了一種方便、快捷管理實驗的平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開放的學習環境,提升了學生實踐技能培養水平。2.2人體解剖學數字化實驗教學網絡平臺的模塊化設計。人體解剖學數字化實驗教學網絡平臺由管理員模塊、教師模塊以及學生模塊三大模塊組成,各個模塊下設置了相應的子模塊,模塊化設計見圖1。2.2.1管理員模塊。管理員模塊由用戶管理、數據分析管理以及權限管理3個子模塊組成。①用戶管理。可以實現用戶資格審核、信息修改或刪除管理功能;可以實現批量用戶信息導入功能。②數據分析管理。實現數據庫備份(包括實驗成績的備份、實驗資料的備份及用戶信息備份)、IP管理、討論區管理和后臺大數據統計分析等功能。②權限管理。實現對不同賬戶類型賦予相應權限等功能。2.2.2教師模塊。教師模塊設有新聞通知管理、實驗教學資源管理、實驗題庫管理、實驗報告與試卷管理等八個子模塊。①新聞通知管理。教師通過此模塊可以、刪除各項通知公告,亦可學科的前沿進展,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②實驗教學資源管理。該模塊為主要功能模塊,教師通過此模塊可以完成實驗教學微課、實驗教學大綱、實驗指導、實驗課件、標本圖庫等實驗教學資源的新建、修改、刪除和,以供學生自主學習。③實驗題庫管理。設有實驗預習報告題庫、實驗報告題庫、實驗標本考試3個題庫。依據高職醫學實驗教學需要,人體解剖學分系統、分章節設置知識點框架。教師可以新建、修改、刪除題庫試題,并設置、查詢和統計各題庫的題型、分數、難易度、知識點歸類等,利于試題更新。④實驗報告與試卷管理。類型分為預習實驗報告、實驗報告和實驗標本考試試卷3種。教師可以從不同題庫,按照題型、難易度、知識點、題目數量、是否隨機等組體策略進行組卷。⑤學生成績管理。可以查看總體、各班級或者個人的學生實驗預習報告、實驗報告和實驗標本考試的得分情況,依據各類題型、知識點、難易度、成績分布等大數據統計分析情況,教師可以對實驗教學質量進行評估,有利于對實驗教學進行調整和改進。⑥實驗安排和規章管理。通過此模塊,教師分專業、班級的實驗室安排、實驗內容安排、實驗室管理條例、實驗室學生守則等,讓學生了解實驗情況和各項規定。⑦教學互動管理。教師可以通過答疑討論區解答學生的問題,教師有話題、刪除話題、查看話題、話題置頂、設置問題庫等功能權限。⑧解剖與臨床。教師可以根據高職醫學生培養目標,與臨床職業相關的解剖知識點,激發學生的解剖學習興趣,以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2.2.3學生模塊。包括注冊與登錄、新聞通知公告、實驗教學、實驗預習與實驗報告、實驗標本考試、實驗成績查詢、創新實踐、教學互動、教學評價等9個子模塊。①注冊與登錄。導入新生數據庫,學生注冊賬號為學號,初始密碼為身份證號;學生登錄后提交姓名、班級、電子照片等各項信息及進行密碼修改。②新聞通知公告。學生查詢此欄目,可以獲得實驗課程教學安排、實驗室安排、考試安排等通知,同時亦可獲得本學科的國內外前沿進展等資訊。③實驗教學。改模塊為主要功能模塊,在學校智慧校園網絡的支持下,學生在校園內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觀看實驗教學微課、瀏覽實驗教學大綱、實驗指導、下載實驗課件、標本圖庫等,滿足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的需要。④實驗預習與實驗報告。依據實驗課安排,學生每次實驗前在線提交實驗預習報告,每次實驗完畢在線提交實驗報告,通過實驗預習報告和實驗報告一體化設計,增強了學生人體解剖學實驗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亦加強了學生對實驗課程知識點的復習。⑤實驗標本考試。為減少作弊的可能,期末標本考試在學校考試機房內進行,考生登錄標本考試系統后,實驗標本考試試題從考試題庫中隨機抽取,生成的試卷難度相同、但內容不同,從根本上杜絕相鄰考生作弊的可能;考試設置答題時間,自動計時,考生答題結束后自動顯示考試成績。⑥實驗成績查詢。通過此模塊,學生可以及時查詢個人實驗報告和考試成績、班級排名及答題的出錯情況,增強學生學習競爭意識并促進自身實驗學習改進。⑦創新實踐。實驗室通過開設“第二課堂”活動,主要培養學生動手創造能力。第二課堂活動內容包括大體標本、斷層標本的制作,以及協助教師參與標本制作、測量、統計及數據處理等,學生通過此模塊可以完成創新實踐活動的預約、申請及批復狀況查詢。⑧教學互動。通過此模塊完成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動,該模塊主要具有答疑輔導、自由討論、學生反饋的功能。學生在此模塊可以發表自己的問題,也可以瀏覽教師和其他學生發表的意見。⑨教學評價。通過此模塊,學生可以評價授課教師教學效果及提出改進意見,利于教師改進教學工作。
3人體解剖學數字化實驗教學平臺的教學實踐
建立的實驗教學平臺有效實現了優質教學資源共享與優化配置,有利于緩解高職院校人體標本和尸體不足及實驗室超負荷運轉的現狀。學生利用人體解剖學數字化實驗教學平臺學習,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實驗學習地點可以由實驗室延伸至宿舍、圖書館等,有效地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有利于實現學生個性化學習、個性化發展。利用此平臺,構建了“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實驗教學模式。傳統的高職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是限定在實驗室完成,多采用實驗相關的理論知識回顧、教師標本模型示教講解、學生觀察、教師實驗室內巡回指導等教學方式。自2014年平臺在我校投入使用以來,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基于人體解剖學數字化實驗教學平臺,構建了“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實驗教學模式。學生利用互聯網“線上”觀看學習實驗微課、實驗指導、實驗課件、圖庫等網絡資源,完成實驗預習、實驗復習;利用“線上”平臺功能模塊,完成測試鞏固、教學互動、實驗報告提交等。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單一的“線上”網絡教學不利于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所以“線下”依然采用在實驗室學習的方式,從而彌補網絡教學的不足[5];同時,改革傳統實驗室課堂的教學方式,取消教師知識回顧講解和示教環節,利用節約的時間,增加諸如解剖相關臨床病例討論、學生上講臺學習成果匯報、隨堂網絡在線測試等環節,不僅實現了活躍課堂氣氛和以考促學,同時培養了高職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學生對于此種教學模式,普遍反映良好,問卷調查統計2014級(實驗組2個班156人)、2015級(隨機抽取4個班共283人)、2016級學生(隨機抽取四個班共288人),喜歡此種教學教學模式的學生分別是90.3%、88.9%、91.8%。
4結語
人體解剖學數字化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與運用,可以有效改善國內高職醫學院校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的“高校擴招學生多,而實驗資源和師資不足”的現狀;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實驗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改變傳統的封閉式的實驗教學模式,有助于彌補傳統實驗學習在個性化、方便性、靈活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對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以及系統培養醫學技能型高級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鋒,王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解剖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解剖學雜志,2017,40(1):110-111.
2呂震,李響,李報,吳強,賈雪梅.虛擬仿真技術在形態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科學進展,2017,(2):223-224.
3崔國艷,張雄鷹,陳云霞等.虛擬實驗在醫學微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構建及效果評價[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6,15(4):371-374.
4李偉.基于ASP的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與開發[J].電子設計工程,2016,24(10):71-73.
5陶冬英,任典寰,劉玉新等.“翻轉課堂”引入高職護理專業人體形態實驗教學的可行性分析[J].解剖學研究,2016,38(3):240-241.
作者:郭新慶 單位:菏澤醫學專科學校人體解剖學教研室
- 上一篇:軍訓學員訓練傷解剖學分析
- 下一篇:醫學院生理學教學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