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療衛生分類編碼分析

時間:2022-08-28 09:44:13

導語:鄉村醫療衛生分類編碼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醫療衛生分類編碼分析

農村醫療衛生信息的整合是解決農村醫療衛生信息管理、信息交換與共享、信息資源查詢以及醫療衛生信息深度挖掘的重要途徑,要實現信息的有效整合,必須進行規范的信息分類,使其具有統一的數據標準。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網絡環境的農村醫療衛生信息分類編碼方法,采用多層級分類編碼結構,有效進行信息歸類與整合,使農村居民可通過網絡快捷獲取醫療衛生信息,同時,也為各級農村醫療機構之間搭建一個信息共建共享的機制。

1網絡環境下農村醫療衛生信息現狀

隨著信息化建設的推進,網絡逐步進入農村,為農村提供遠程醫療衛生信息服務成為可能,但當前網絡化醫療衛生信息參差不齊、信息資源分散、適用性不強等因素也造成了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滯后、農村醫療衛生信息資源嚴重不足、農民信息利用程度不高等問題,從而制約了農村網絡化醫療衛生信息服務的發展。因此,通過規范的分類編碼對醫療衛生信息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及提高醫療衛生信息的適用性,是解決當前農村網絡化醫療衛生信息服務水平落后的有效措施。

2基于網絡的農村醫療衛生信息需求分析

眾所周知,農村地區醫護人員少,醫療水平不高,農村居民自身對醫療衛生專業知識認知水平低,因此,通過網絡化手段極大地方便農民了解醫療衛生常識,提高農民的防病意識、早期治療疾病的能力,需要以簡單、通俗的疾病、防病信息傳遞給農戶;此外,在農村,廣大農民最關注的醫療衛生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醫療衛生知識類信息,即醫療衛生基本常識、臨床表現及診斷、病因病理、防治常識、衛生保健等;二是醫療衛生政務類信息,即醫療資訊、法律法規等方面;三是醫療衛生機構類信息,即各醫療單位醫療項目、醫務專家、就醫指南等[1],通過以上相關信息查詢,滿足廣大農民防病、看病、治病方面的信息需求。另外,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實行的是直接縱向管理體制,應與基層各市(縣)政府衛生管理網合作,并讓社會各醫療衛生部門加盟,構建基于網絡的綜合性農村醫療衛生信息服務平臺,這就迫切需要有一套規范的醫療衛生信息分類編碼體系支撐,才能使綜合性服務平臺的信息資源有效整合,實現各醫療衛生機構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

3基于網絡的醫療衛生信息分類編碼對策

從以上對當前網絡環境醫療衛生信息現狀以及信息需求分析,并結合筆者所在單位的《種養業信息分類與代碼》研究方法和參考國家相關醫療衛生信息分類標準,綜合網絡醫療衛生信息資源管理、共享和的需要,采用多層級碼結構對基于網絡的醫療衛生信息進行分類與編碼,按照多維度、交叉性方式,將數據集主分類框架與復分類表組合使用,醫療衛生信息數據集分類與編碼中的每一個類目都圍繞特定的主題,表達一定主題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對數據集進行分類的規則,使其能夠容納大量醫療衛生信息的最小單元--數據集,從而成為網絡環境下醫療衛生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工具。

4具體研究方法

本研究規定了農村醫療衛生信息的分類原則和編碼方法以及分類與代碼表。信息編碼范圍包括內科疾病、外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婦產科疾病、男科疾病、兒科疾病、皮膚病及性病、腫瘤疾病、心理疾病及其相關信息[2]。主要適用于基于網絡的農村醫療衛生信息管理與信息交換。

4.1分類編碼基本原則

4.1.1唯一性

在醫療衛生信息數據集編碼體系中,每一個類目僅有一個代碼,一個代碼只表示一個主題概念。

4.1.2匹配性

代碼結構與分類體系相匹配。

4.1.3可擴充性

代碼留有適當的后備容量,以便適應不斷擴充的需要。4.1.4簡潔性代碼結構簡單明了,合理控制代碼長度,以便節省機器存儲空間和減少代碼的差錯率。

4.1.5區段性

在醫療衛生信息數據集編碼體系設置若干區段,每個區段表達不同的類目屬性,實現不同維度檢索。

4.2分類編碼設計規則

依照《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四版》、《中國公共衛生信息分類與基本數據集》、《一級綜合醫院設置規范》、《病理學》、中華康網、中國導醫網、中國醫學網、39健康網等資料,并結合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廣州華僑醫院等各大醫院科室,綜合網絡醫療衛生信息資源管理、共享和地需要和綜合現有醫療衛生信息分類的特點,同時考慮農村實際需求進行分類,主要設計為兩類架構,一類是主分類編碼架構,一類是復分類編碼架構。給予數據集主分類碼和復分類碼,進行分段編碼標識,最終形成一套規范的信息分類與代碼表[3]。

4.3分類與編碼方法

4.3.1分類設置與層級結構采用多層級分類結構,將醫療衛生信息分類設為四個層級,因此,分類代碼表即由1-4個層級代碼組成復合代碼,各個層級分別命名為大類、中類、小類和屬性類,整體編碼是字母數字混合碼,同位類目位數一致,其中大類為1位英文字母(A-Z)。其它3層類采用數字編碼,用6位阿拉伯數字表示,每層代碼為01-99。各層級按從屬關系逐級順序編碼[4]。4.3.2代碼結構4.3.3分類代碼設計4個層級與4個類別劃分相匹配,即第一層對應大類,第二層對應中類,第三層對類小類,第四層對應屬性類(見表1),其中:第一層(大類):參照中圖法對醫療衛生行業的分類,并考慮目前在農村醫療衛生信息的實際需求,分為內科疾病、外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婦產科疾病、男科疾病、兒科疾病、皮膚病及性病、腫瘤疾病、心理疾病及相關信息;第二層(中類):根據大類中各類疾病所包含的內容和范圍,按照疾病類型再進行劃分;第三層(小類):在第二層類的基礎上,按照疾病類型再進一步劃分;第四層(屬性類):在第三層類的疾病基礎上,表達該疾病知識的內涵和外延。

4.4代碼表結構設計

醫療衛生信息數據集分類與編碼標準的主分類與代碼以表格的形式列出,表格從左到右由代碼欄(包括大類、中類、小類三層代碼,第四層屬性類代碼以表格的形式單獨羅列,也叫復分類表,主要是為了避免屬性類的重復)、編碼對象名稱欄(在代碼表中稱“類別名稱”)組成,代碼表也可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增減欄目[5]。4.4.1主分類與代碼表農村醫療衛生信息主分類與代碼見表2。4.4.2復分類代碼表醫療衛生信息數據集分類與編碼標準的復分類表給出數據集內容標識屬性的廣度,以表格形式列出,表格從左到右由屬性代碼欄、編碼屬性名稱欄(簡稱“屬性欄”)、注釋欄組成,如表3所示:屬性分類主要是依據基于網絡環境的農村醫療衛生信息需求而設置,其中:(1)醫衛資訊方便農村居民了解醫務情況、醫療動態信息;(2)基本常識讓居民了解生活中疾病小知識,解決日常遇到的小問題;(3)臨床表現及診斷、病因病理為居民看病對癥下藥,不亂投醫問藥現象;(4)防治常識、衛生保健使農村居民了解相關的衛生保健基礎知識,掌握預防疾病知識、衛生清潔、傳染病預防和營養膳食等技能;(5)醫療政務、法律法規信息可提高農村居民的認識,以法規、制度維護自己的權益;(6)醫療機構、就醫指南可為農民看病、治病提供信息導航的作用。

4.5分類代碼表使用示例

由于完整的分類代碼表較長,此文僅用示例說明,如表4中代碼為:A010105,即是定位為內科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肺炎—防治常識的醫療衛生信息。

5結論

本文主要是基于網絡環境條件下,結合目前我國農村醫療衛生水平不高、農村居民自身對醫療衛生專業知識認知水平低以及醫療衛生信息不暢通等現狀,為了有效整合網絡環境下醫療衛生數據資源而研究的一套信息分類編碼,與現有醫藥衛生領域層面的分類標準相比較,本分類編碼綜合考慮了農村居民對醫療衛生知識、醫療政務、就醫導航等信息的需求制定了屬性類,滿足廣大農民朋友看病、治病的信息需求,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復分類表(即屬性分類表)可充分考慮醫療衛生信息數據集內容的特有屬性進行增加或修改,增加數據集管理維度,如增加二維屬性:地區屬性(廣東,廣西……),提高信息組織效率,從而增強信息分類的靈活性,增加檢索入口,適應信息檢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