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分泌性癌臨床表現及影像學特點
時間:2022-11-24 10:19:26
導語:腮腺分泌性癌臨床表現及影像學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腮腺分泌性癌的臨床表現及影像學特點。方法:回顧性研究2017年1月~2020年10月就診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接受手術經且病理診斷為腮腺分泌性癌的患者的臨床資料,統計并分析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影像學特點。結果:研究共納入10例患者,男5例,女5例;發病年齡2~68歲,其中兒童2例,青少年1例,平均年齡38.5歲;腫物最大徑在2.5~4.8cm,病變多數累及腮腺淺葉及深葉、質地中等偏硬、邊界清晰、活動度差,臨床表現為漸進性生長的無痛性腫物。B超表現為邊界清晰的囊實性病變,且囊性為主,未見明顯的血流信號(5/7);5例CT顯示病變呈淺分葉狀,增強后呈不均勻強化,可見囊性低密度區及結節狀影像,邊界清晰(5/6);MRI示:圓形或結節狀等T1長T2信號,壓脂像高信號,ADC呈低信號,囊性成分在T1加權成像和T2加權成像時,顯示為高信號,實性成分在T2加權成像時顯示低信號(4/4)。結論:腮腺分泌性癌為比較罕見的低度惡性唾液腺腫瘤,其臨床表現及影像學特點為腮腺分泌性癌的術前診斷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分泌性癌;腮腺;臨床表現;影像學特點
唾液腺分泌性癌是一種較罕見的唾液腺腫瘤,由Skálová等[1]于2010年首次報道,因其形態學、免疫表型、分子學上與分泌型乳腺癌相似而得名。在最初描述之前,因重疊的結構生長模式,唾液腺腫瘤大多數被診斷為腺泡細胞癌或者黏液表皮樣癌[2],2017年世界衛生頭頸腫瘤分冊將其收錄。唾液腺分泌性癌70%發生于腮腺,7%累及頜下腺,小唾液腺較少發生。本研究對腮腺分泌性癌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影像學特征進行統計分析,以期對此類疾病術前診斷有所指導。
1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接受手術治療且病理診斷為腮腺分泌性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男5例,女5例。發病年齡2~69歲,平均38.5歲,中位數為43歲,多表現為腮腺區漸進性增長的無痛性腫物,伴面神經損傷者1例,伴頸部淋巴結轉移者1例。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19-KY-305)。儀器和方法(1)GELOGIC-E9超聲儀,探頭頻率7~15MHz;(2)Aquilion16CT(Toshiba,日本),層厚5~10mm,層距5~10mm,電壓120~140kV,電流250~280mA。增強CT采用碘海醇作為對比劑,1mL/kg,流速3mL/s,經肘靜脈注射至體內;(3)SignaExciteHD1.5TMRI(GE,美國),常規T1加權成像、T2加權成像和脂肪抑制矢狀位、冠狀位、橫軸位掃描。掃描范圍為下頜骨下緣至耳屏上緣,觀察腮腺腫物的大小、密度、邊界、內部回聲、血流、強化程度等情況。
2結果
2.1臨床表現
10例腮腺分泌性癌患者中,男5例,女5例。發病年齡2~69歲,平均38.5歲,中位數43歲,較其它腮腺惡性腫瘤相對較小。腫瘤直徑2.5~4.8cm,多數病變同時累及腮腺淺葉及深葉(7/10)。腫瘤大多質地中等偏硬(9/10),活動度欠佳(9/10),其中伴頸部淋巴結轉移者僅1例。
2.2影像學特點
5例患者B超表現為邊界清晰的囊實性病變,且囊性為主,未見明顯血流信號;1例表現為實性占位,邊界清晰,回聲不均,可見點狀血流信號;1例表現為低回聲結節,邊界清晰,形態規則,可見明顯血流信號。5患者例CT顯示病變呈淺分葉狀,增強后多呈不均勻強化,可見囊性低密度區及結節狀影像,且實性部分的密度高于正常腮腺組織,邊界清晰(圖1a、圖1b);1例CT顯示病變呈橢圓形軟組織腫塊影,邊界尚清,增強掃描呈均勻強化。4例MRI示:圓形或結節狀等T1長T2信號,壓脂像高信號,ADC呈低信號。囊性成分在T1加權成像和T2加權成像時,顯示為高信號,實性成分在T2加權成像時顯示低信號(圖1c、圖1d)
3討論
腮腺分泌性癌為罕見的唾液腺腺惡性腫瘤。因病變區B超、CT及MRI大多顯示為邊界清晰、形態規則的影像,且多不伴有頸部淋巴結腫大,易誤診為良性腫瘤,可能因手術切除范圍較小或未做預防性頸淋巴清掃,增加局部復發、轉移的風險。因此,腮腺分泌性癌的術前診斷尤為重要。腮腺分泌性癌發病年齡較低,年輕患者多見。腫瘤體積偏大,多數累及腮腺淺葉及深葉,表現為邊界清晰的圓形、結節狀無痛性腫塊。腫瘤活動度差,質地中等偏硬,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其發展緩慢,多數不伴有疼痛、麻木及面癱等癥狀。腮腺腫瘤患者術前一般行超聲、CT、磁共振檢查。超聲與其他影像學診斷相比具有可隨時動態觀察病灶形態、大小、界限、深度、內部回聲及血流分布的優點。且研究表明腮腺良性腫瘤的血流信號相對較少,惡性腫瘤的血流信號較豐富[3]。腮腺分泌性癌患者US大多表現為邊界清晰的囊實性病變,且囊性為主,未見明顯的血流信號。因實體瘤的生長具有血管依賴性,腮腺分泌癌多未見明顯的血流信號,提示其為低級別腫瘤;囊性病變為主提示其侵襲性較低,多為高分化腫瘤。因腮腺是脂肪性腺體組織,密度低于周圍的肌肉,與病變之間有良好的天然對比。因此,CT在病變的定位、形態、內部密度、與面神經和血管的關系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腮腺分泌性癌患者的CT多表現為淺分葉狀,可見囊性低密度區及結節狀影像,增強后多呈不均勻強化,呈“快進緩出”型。MRI檢查具有軟組織分辨率高且圖像清晰度高等優點,廣泛應用于腮腺腫瘤的診斷。腮腺分泌性癌的MRI示:由囊性及小的固體成分構成,囊性成分在T1加權成像和T2加權成像時,顯示為高信號,實性成分在T2加權成像時顯示低信號。且囊性成分與組織學上的蛋白樣囊性液體相對應;實性成分與組織學上的細胞微囊區對應[4]。因重疊的生長模式,分泌性癌易被誤診為黏液表皮樣癌或腺樣囊性癌,其鑒別要點為:(1)黏液表皮樣癌為腮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臨床表現為腮腺區質硬的腫塊,常有面神經受累的癥狀。邊界不清晰、形態不規則,內部回聲不均,且腫瘤實性成分較多,囊性成分較少,病灶內或邊緣可見小囊狀片狀或,囊腔多呈蟹足樣改變,增強掃描后呈持續明顯強化[5]。(2)腺泡細胞癌臨床表現為腮腺區圓形或扁圓形腫塊,質地中等偏硬,表面光滑,多表現為囊性的單結節或多結節,包膜不完整,內常見特征性的微囊改變,可出現出血、壞死,無鈣化[6];增強多呈明顯持續性強化;其次,多形性腺瘤為腮腺區最常見的腫瘤其診斷要點為:腫瘤邊界清晰、質地中等,捫診結節狀,腫瘤包膜完整,密度明顯高于正常腮腺組織,內有結締組織樣結構,或可見低密度壞死及囊變,增強后呈持續漸進性強化。根據唾液腺治療原則,多數腮腺分泌性癌采用全切除治療,如果腫瘤與面神經密切,則不保留面神經,如腫瘤有高級別轉化或頸部淋巴結轉移可能,則做選擇性/功能性頸淋巴清掃及輔以放射性治療,有遠處轉移者配合化療,預后相對較好,局部復發、淋巴結的風險為15%和20%,遠處轉移風險為5%[7,8],但少數高分級、局部浸潤和神經浸潤者,存在較大的復發和轉移風險。研究表明,EVT6與NTRK3基因融合產生的組合型酪氨酸激酶受體為唾液腺分泌癌的治療靶點[9],且臨床上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效果良好。綜上所述,腮腺分泌性癌是一種低度惡性唾液腺腫瘤,其臨床表現及影像學特點均缺乏明顯特征性。但如有以下征象可高度提示為腮腺分泌性癌:(1)發病年齡較低,臨床表現為體積較大、質地中等偏硬,同時累及腮腺淺葉及深葉、邊界清晰的圓形或結節狀腫物;(2)B超表現為邊界清晰的囊實性病變,且囊性為主,未見明顯血流信號;(3)CT呈淺分葉狀,可見囊性低密度區及結節狀影像,增強后多呈不均勻強化,呈“快進緩出”型;(4)MRI顯示;圓形或結節狀等T1長T2信號,壓脂像高信號,ADC呈低信號,囊性成分在T1加權成像和T2加權成像時,顯示為高信號,實性成分在T2加權成像時顯示低信號。因自身的組織學特點,腮腺腫瘤均有種植的風險,禁忌切取活檢。因此考慮具有以上臨床及影像學特點時,可采用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明確診斷,制定治療計劃,降低術后復發風險,提高患者生存期。腮腺分泌性癌術后密切隨訪同樣是至關重要的,局部復發通常可以通過再次手術取得良好療效。
作者:王松杰 趙軍方 彭彥惠 查治安 王秋香 孫強 單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口腔頜面外科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重癥
- 上一篇:思政教育的生理學線上教學與實踐
- 下一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與免疫分型的關系
精品范文
1腮腺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