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眾功能滿足獲得精神愉悅論文

時間:2022-06-19 11:46:00

導語:受眾功能滿足獲得精神愉悅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受眾功能滿足獲得精神愉悅論文

[摘要]人們對生活品質的不斷追求以及審美情趣的提高要求產品提供更多的物質以外的功能;形態本身抽象的外在表現形式和主觀性內涵給予欣賞者想象的余地和自我裝飾的空間;設計者的理念和欣賞者的視知覺理解力存在一定的落差。

[關鍵詞]形式追隨功能主觀精神功能視知覺理解力落差還原

在設計經過形式追隨功能的洗禮后,人們發現銷售已取代制造成了現實中的最大問題,產品的使用者——人便成了設計界和企業界需要研究的首要對象。

市場的競爭已從產量的競爭讓位給了想象力的競爭;產品的說服力不僅在于產品的功能本身,而更在于它已成為消費者社會需求的標識(身份、地位、個人奮斗等)。產品的形態作為產品內在本質的外在表現,它融入了設計者的主觀性意念和獨創性的新奇。

一、消費者對非物質功能的追求

墨子曾經說過:“食必長飽,然后求美;衣必長暖,然后求麗;居必長安,然后求樂。為可長,行可久,先質而后文。”人們在解決了自己的生存問題后,必然會追求更高的品位。

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隨功能”的設計思想在當時是非常有意義的,但是這種設計缺少對人的情感和承受力的關心,已經很難滿足人們的情感訴求。設計應該擺脫功能唯一的局限性,根據人的愛好而追求更多的品質。它隨著人類文化水平和審美情趣的提高,它應該擺脫消費者被動接受的模式,滿足消費者更多的精神功能和社會功能要求,它要求更多的內容,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而形態語義恰好彌補了這一點。

人們不再滿足于產品的物質功能,越來越注重產品的精神功能,即產品形態的多樣化、差異化給人帶來的愉悅和美的享受。消費者更愿意自己的產品被賦予一種主觀性的內涵,為世人普遍所理解。它要求消費者在視覺感知的時候,能參與其中設計理念的解讀。車子從二輪車到三輪車再到四輪車以及空中飛的,你用什么工具,人們就能大致猜到你是從事哪一行的,你的收入和身份大致都能被看穿。開著寶馬或者勞斯萊斯的人,周圍的人們潛意識里都知道他有錢,知道他是有地位的人,這是一種不需要語言表達而在大家內心產生共鳴的必然。

二、形態語義的主觀性

設計往往透過產品的形態(造型、質地、色彩等),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傳遞著那設計的品質和魅力。形態不僅能讓我們辨明事物的本質,引導我們操縱產品的使用,更能傳達設計的內涵。

形態是視覺形象的主體,給人的第一印象最為強烈和深刻,它能突破文字的地域性,文化局限性,傳達被人類認知的信息。形態本來就是信息傳達的媒介,它寓含了設計者對事物認識的經驗,文化的沉淀,情緒的變化,并且帶有很多的聯想和偶然性。它是建立在設計者對受眾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之上。設計師賦予產品的形式因素被受眾解讀后,受眾能明白眼前的產品是一個什么東西,它是打火機還是火柴,從它的形態一看便知。受眾能憑借自己的認知經驗來辨明眼前的這種產品。看到打火機,受眾會激發自己無意識的比較,這個火機與之前用過的火機有什么獨特之處呢?

形態最大的功效除了讓受眾辨明一個物體之外,它還能引導受眾去聯想和探索元素所表現出來的一些或明或暗的情感體會。它沒有客觀的限定什么,它留給受眾大量的思維空白去聯想,去自我創造,自我裝飾。這比突兀的直白來的更有效果。

設計者經過收集,整理,把自己的設計主觀理念,產品的特征經過再三的抽象融合在形態的變化中,受眾在看到這件產品的時候,能激發自己無意識的反應,調動和激起大量的原始的邏輯感受。每個人的感受都會不一樣,這是基于以前受眾對該事物認知和理解的經驗上來的。設計者的思想在受眾的大腦里能部分的被還原,這時設計就達到自己的目的了。形態符號沒有明確用文字告訴受眾這到底包含了什么樣的內涵,但是它含蓄的、象征性的、模糊的揭示了普遍的意義。例如,紅燈是傳達危險、禁止的信號;廁所墻上穿著裙子的人形標識表明這是女廁所等等。

由于設計的過程融入了太多的意念,它們是抽象思維的結果,也都是主觀感受的范疇。并且在設計的過程中,會穿插設計者本人很多的聯想和現實生活經歷,以及隨時產生的靈感,這些意念都被融入了形態的表情中。它們被受眾解讀出來可能是另一種不同的結果。設計在創造宜人形態的同時,設計者創造的形態表情應該與消費者的心理產生某種知覺上的吻合,在高出受眾理解力的同時,應該接近受眾心理的期望值。不能讓受眾在看到產品的形態時,設計者所表達的和受眾所理解的落差太大,這樣的設計往往無法得到受眾的認可。

三、受眾的知覺感受

產品的形態是以人的感受方式將產品內在的性能體現在人們的視知覺體系中的。形態不可能脫離功能的影響而獨立于形式的變化。它不僅是功能被動的外在的表現,更是積極引導人們的知覺去主動體驗和把握形態之內的內在性能。設計者有意識地強調形態的形式因素和表現力,并與人們的知覺印象相吻合,以達到知覺心理上的共鳴,從而讓受眾產生在產品的使用性能之外的某種偏愛。

設計者所力圖表現的情感和特征隱喻在形態的某些元素之中,在保證造型的新穎和形式的獨創性之外,它應該在觀眾解讀還原它的過程中能夠再現或者部分的還原設計者的理念。不同的受眾在自己的思維還原過程中,它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做出主觀的判斷,所以結果會有所不同。它不是數學中的1+1=2的問題,它是抽象的主觀意念再還原的過程,還原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同見解和想法。

四、小結

設計者把自己要表達的主觀情感和理念通過產品的形態表現出來,受眾通過形態語義的表現元素還原設計者的理念并且參雜適當的聯想和自我塑造,得到功能上滿足的同時,同時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參考文獻:

[1]包林:企業發展戰略的調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設計論集[C].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6

[2]劉永翔:產品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3]韓巍:形態[M].上海: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4]龔鐵:藝術設計的造型與構成[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5]方新普陸峰孟梅林:視覺流程設計[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