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資產質量與經營效益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2 05:29:00

導語:商業銀行資產質量與經營效益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資產質量與經營效益分析論文

目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普遍存在資產質量不高、財務消化能力不足的現象。如何正確分析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產質量與經營效益之間的關系,是目前銀行經營管理中的一個現實問題。

一、商業銀行的利潤構成

按照《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對利潤的定義,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包括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

(一)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投資凈收益

(二)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稅金及附加+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三)扣除資產損失后利潤總額=利潤總額-/+提取(或轉回)的資產損失

(四)凈利潤=扣除資產損失后利潤總額-所得稅

當金融企業資產質量產生風險時,是通過提取資產減值準備的方式來補償相應的資產質量風險。上述扣除資產損失后利潤總額中所指的提取或轉回的資產損失就是指金融企業經營當期所應提取或轉回的資產減值準備。

可以看出,連接資產質量與經營效益的紐帶是資產減值準備。通過提取減值準備,一方面保障了資產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真實地反映了經營成果。《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第四十五條規定,金融企業應當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終了時對各項資產進行檢查,根據謹慎性原則,合理地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準備的項目主要包括:貸款、短期投資、長期投資、各項應收款項、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抵債資產。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現狀

目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主要是呆賬準備,執行的是財政部《金融企業呆賬準備金提取及呆賬核銷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即“金融企業應當根據提取呆賬準備金的資產的風險大小確定呆賬的計提比例。呆賬準備金期末余額最高為提取呆賬準備資產期末余額的100%,最低為提取呆賬準備資產期末余額的1%”。從實際執行情況看,目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貸款呆賬準備金基本上是按照年末呆賬準備金資產余額的1%差額提取,尚未依據謹慎性原則,以資產質量五級分類為基礎計提資產減值準備。這兩種計提方式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舉例如下:

可以看出,按照五級分類標準計提呆賬準備金余額應為133.5億元,而按貸款余額的1%計提呆賬準備金余額為10億元,二者相差123.5億元。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準備金計提不足的情形大抵如此。

三、必須建立多層次的利潤考核體系

鑒于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沉重,且在短期內難以足額計提準備金的實際情況,必須建立多層次的利潤考核體系,才能夠全面地反映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經營效益、資產質量和歷史包袱消化情況。在不可能一次性解決歷史包袱的情況下,可以采取模擬計提準備的方式建立起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之間的關聯關系。構建利潤考核體系的設想如下:

(一)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投資凈收益

(二)經營利潤=營業利潤-營業稅金及附加+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不含消化不良資產)

由于尚未實施全面的資產減值準備制度,除了通過呆賬準備金核銷不良貸款外,目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主要通過“營業外支出”消化不良貸款以外的其他不良資產。

(三)賬面利潤=經營利潤-準備金提取-營業外支出(消化不良資產)當期消化數=準備金提取+營業外支出(消化不良資產)

(四)凈利潤=賬面利潤-所得稅

(五)考核利潤=本期賬面利潤+X(上期數)+Y(上期數)-X(本期數)-Y(本期數)

X是指按照貸款五級分類計提準備與現有呆賬準備金余額相比不足部分;

Y是指除不良貸款以外未建立資產減值準備的其他不良資產的預計損失金額。下面舉例說明利潤考核體系:

上述示例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形:

A:賬面利潤相同,經營利潤不同。

2000年與2001年賬面利潤相同,但當期準備金提取及營業外消化不良資產數2001年要大于2000年,說明2001年不良資產消化力度要大于2000年,反映在經營利潤上,表現為2001年經營利潤大于2000年。

B:經營利潤、賬面利潤相同,考核利潤不同。

2002年度與2001年度相比,經營利潤、賬面利潤相同,說明這兩年核銷不良資產力度相同。但2002年考核利潤要好于2001年,可以看出2002年資產質量改善幅度大于2001年,說明除了通過核銷途徑外,2002年資產質量保全工作要優于2001年。

C:經營利潤、考核利潤相同,賬面利潤不同。

2003年與2002經營利潤、考核利潤相同,說明這兩年經營情況、資產質量風險控制情況基本相同。只不過2003年度多核銷了不良資產,在經營利潤相同的情況下,表現為2003年賬面利潤小于2002年。從資產質量與經營效益之間的關系看,我們最終需要的是能夠體現資產質量的效益,是夯實資產質量后的效益。

通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由于尚未建立全面的資產減值準備提取制度,賬面利潤并不能真正體現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益。同時,在大量不良資產不能按照謹慎性原則足額計提準備的客觀背景下,也需要客觀衡量國有商業銀行消化歷史包袱的進度。只有建立多層次的利潤考核體系,才能全面地反映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經營效益、資產質量和歷史包袱消化情況。

下面舉例說明利潤考核體系最終的構成情形:

當按照貸款五級分類計提準備與現有呆賬準備金余額相比不足部分和其他不良資產損失全部消化完畢后,考核利潤與賬面利潤完全一致,“考核利潤”的概念將退出歷史舞臺。建立全面的資產減值準備制度后,對應《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中利潤構成,當期消化數就表示金融企業按規定提取(或轉回)的貸款損失和其他各項資產損失,經營利潤即指利潤總額,賬面利潤即扣除資產損失后利潤總額。

四、建立利潤考核體系的保障措施

利潤考核體系并非只是一個數字概念,從更深刻的意義看,多層次利潤考核體系的建立將有利于樹立商業銀行價值最大化的經營管理理念,有利于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全面的資產質量分類體系的建立,有利于將資產的安全性與經營的盈利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樹立商業銀行價值最大化的觀念和全口徑不良資產的觀念。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必須要注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或長期穩定發展,注重企業未來的、潛在的盈利能力,將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商業銀行要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就要做到既保持賬面利潤的適度增長,又要把賬面利潤最優與壓縮不良資產和消化歷史包袱結合起來,實現經營利潤的最大化。必須從商業銀行整體價值最大化的觀念出發,樹立起全口徑不良資產的觀念。不能只看到不良貸款中存在的風險,還應該看到不良貸款以外的風險資產中存在的隱患和損失。

(二)建立全面的資產質量分類體系。建立利潤考核體系的前提條件是掌握銀行現有的資產質量情況。以往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監控主要體現在不良信貸資產上,通過信貸資產五級分類實現對信貸資產質量的監控。對不良信貸資產以外的風險資產缺少監控考核,也無從掌握其他資產損失情況。為此,建立涵蓋信貸資產和非信貸資產的全面的資產質量分類體系就成為管理的必然選擇,重點是建立非信貸資產質量分類體系,全面掌握非信貸資產中的風險損失情況。

(三)非信貸資產的分類及風險。非信貸資產是相對于信貸資產而言的,在整個資金運用中除信貸資產以外的其他資金運用形式構成了非信貸資產。按照非信貸資產是否生息,可以將其劃分為非信貸生息資產和無息資產。非信貸生息資產包括存放款項、拆放同業、買入返售債券、短期投資、長期投資等。從商業銀行業務發展情況看,非信貸生息資產業務已經越來越成為商業銀行除了信貸業務以外的重要利潤來源之一。無息資產是指由于經營需要或因主客觀原因形成的不直接產生收益的資金占用,包括現金、應收利息、其他應收款、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遞延資產、其他資產等。

非信貸資產的風險同時來源于非信貸生息資產和無息資產。非信貸生息資產的風險來源于債務人償債能力的變化,當債務人由于經營不善等各種原因造成償債能力不足時,生息性非信貸資產就產生了風險。無息資產的風險來源于這種不直接產生收益的資金占用能否為企業帶來未來的經濟利益。從“資產”的內涵看,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當無息資產這種不直接產生收益的資金占用已經不可能為企業帶來未來的經濟利益時,風險隨之而生。非信貸風險資產就是指非信貸資產中具有上述風險和損失的、因主客觀原因形成的資產占用或墊款。

由于各種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積淀的大量的非信貸風險資產。從管理實踐看,宜采用“兩類”式的分類方法,將非信貸資產劃分為正常類和風險類。按照重要性原則,將非信貸資產中已經存在重大風險的項目劃分出來,歸為“風險類”,并重點進行質量分類;將不存在風險或風險相對較小的項目歸為“正常類”,同時建立相應的質量分類體系。這種分類方式便于對非信貸風險資產進行清理歸類,集中反映非信貸資產中已經存在風險的項目,具備較強的操作性。

總地來說,以全面的資產質量分類體系為基礎,全面的資產減值準備提取為紐帶,最終將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與經營效益緊密地聯系起來,就可以實現商業銀行價值最大化的經營管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