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發展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1 05:46:00

導語:文化產業發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產業發展分析論文

一、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文化產業及其地位和作用

關于文化產業,根據2004年我國制定的《文化及相關產業指標體系框架》文件及《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的文件,可作客觀、翔實的描述分類:

1.文化產業核心層:包括新聞、書報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電影、文藝表演、文化演出場館、文物及文化保護、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群眾文化服務、文化研究、文化社團、其他文化等。

2.文化產業外圍層:包括互聯網、旅行社服務、游覽景區、文化服務、室內娛樂、游樂園、休閑健身娛樂、網吧、文化中介、文化產品租賃和拍賣、廣告、會展服務等。

3.文化產業相關層:包括文具、照相器材、樂器、玩具、游藝器材、紙張、膠片膠帶、磁帶、光盤、印刷設備、廣播電視設備、家用視聽設備、工藝品的生產和銷售等。

根據以上文化產業分類,我們可以認為,文化產業的地位和作用表現在:

首先,文化產業具有文化傳承、傳播的導引功能,關系社會的文明、進步,體現國家的“軟”實力。

其次,文化產業提供基本的精神文化、娛樂消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斷提升生活品質。

再次,文化產業要求相關產業提供物質和技術條件,推動技術創新的深化,借助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競爭優勢。

(二)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1.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傳承中華文明,復興民族文化的需要。一個民族的崛起,歸根結底要從文化的復興上表現出來。隨著時代的進步,燦爛的中華文明所蘊含的人類智慧,不斷顯示璀璨的光華。民族文化產業的興盛擔當著民族文化復興的重任。

2.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人類對物質生活追求的過程中,對精神家園的追尋從未停止過,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對精神文化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創造高品位的精神文化產品,既是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內在要求,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迫切需要。

3.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推動經濟轉型,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面臨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的考驗,適時發展文化產業,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提高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義重大。

二、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與條件

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文化資源、文化需求以及政策環境等條件,以河南省文化產業為例來說明。

(一)基礎條件:資源與需求

中原文化之厚重、文化市場空間之廣闊,這是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不竭之源。

1.豐富的文化資源。河南省地下文物、館藏文物、歷史文化名城、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均居全國第一,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中河南省有17項,全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考古文化、歷史文化、名人文化、紅色文化博大精深,人文景觀、山水景觀異彩紛呈,民間工藝、民俗文化、戲劇戲曲源遠流長。作為五千年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文化資源的豐富多彩讓人嘆為觀止。

2.巨大的文化市場空間。河南省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人口總量約占全國人口的9%,具有廣闊的消費市場。目前,全省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達到1.2萬元,國際通行的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爾系數城鎮下降到34%,農村下降到48%。文化需求將逐步呈現全面擴張勢頭,市場潛力巨大,文化產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巨大推動。同時,河南以其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區位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內外人士來中原旅游觀光。

(二)推動因素:政策環境

2005年5月和9月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先后印發《關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河南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05-2020年)》,對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作出部署。2006年12月,河南省八次黨代會進一步提出“十一五”期間實現“兩個跨越”的戰略目標,即實現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跨越,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跨越。2007年12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又印發了《關于加快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若干意見》,對推動中原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出進一步的指導意見。

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是基于文化產業國家戰略的提出。黨的“十六大”將中國文化產業作為一個完整的國家戰略,提出了“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文化不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載體,也成為國民財富增長的方式和領域。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并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以及弘揚中華文化等方面全面闡述。

三、文化產業的基本格局

(一)報業、出版、廣播影視勢頭強勁。省電臺綜合實力進入全國5強,省電視臺經營創收和衛星頻道覆蓋率、收視率、收視份額進入全國10強。河南出版集團綜合實力在全國新聞出版、圖書發行、廣播影視等文化產業中位居第2名。《大河報》在全國晚報都市類報紙中的競爭力居第4名。河南省廣播影視集團被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收入增幅居全國領先地位,所屬奧斯卡電影院線全國排名進入前10位。戲曲電影藝術片《村官李天成》、電視連續劇《神探狄仁杰》、科幻兒童電視劇《快樂星球》等獲得觀眾和市場的高度評價。《快樂星球》系列小說和漫畫,也受到少年兒童的歡迎。

(二)文藝演出業推出一批精品力作。舞劇《風中少林》入選2005-2006年度國家舞臺藝術十大精品劇目,并摘取了中國舞蹈界最高獎項“荷花獎”金獎,不僅把少林文化帶到了全世界,還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豫劇《程嬰救孤》一舉攬下全國所有頂級賽事的大獎,并榮獲“全國十大文藝精品工程”;歌劇《木蘭詩篇》、音樂大典《禪宗少林》等產生了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

(三)廣告會展業較快發展。近年來,河南省國際經貿洽談會、鄭州少林武術節、洛陽牡丹花會、開封菊花花會、安陽殷商文化節、信陽茶文化節、中原書市、馬街書會等節會,逐步成為區域乃至全國有影響的知名節會。同時,以鄭州為中心的會展業正在廣泛吸納全國性的文化論壇、經濟論壇、高科技論壇。

(四)文化旅游產業不斷升溫。以洛陽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鄭州少林寺、開封宋都古城、安陽殷墟遺址、商丘古城、溫縣太極拳、炎黃始祖文化廣場等古都文化、宗教文化、武術文化、尋根文化旅游,以大別山和紅旗渠為重點的紅色旅游,以云臺山等山水資源優勢開展的山水旅游等不斷吸引越來越多的省內外、海內外的游客。

四、文化產業的前景以及與銀行的合作現狀

(一)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

1.文化產業發展的國際經驗。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文化產業發展必然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在美國,文化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25%,消費視聽技術文化產品出口達到600億美元,取代航空、航天工業居出口貿易第一位,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40%以上的份額,在美國400家最富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業;英國文化產業的年產值將近600億英鎊;日本文化娛樂消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0%,其娛樂業的年產值早在1993年就超過汽車工業的年產值。

2.文化產業戰略的實施。以河南為例,“十一五”期間,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到2010年底,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4%左右,到2020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7%左右。同時,相應的系列政策配套正在逐步推出。文化強省的產業標志為:文化產業比較發達,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文化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擁有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形成科學合理的文化產業結構和區域發展格局。

(二)文化產業與銀行合作現狀

1.商業銀行尚未對文化產業形成系統規劃。從目前的情況看,大多數商業銀行對文化產業沒有作為一個產業進行系統思考和統籌安排,關注的重點集中在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和市場地位的傳媒出版領域,文化旅游逐步進入視野,其他文化產業領域較少涉足。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對文化產業的合作抱持審慎態度。

2.商業銀行與文化產業合作方式比較單一。商業銀行對現有的有合作關系的文化產業,提供的金融產品主要是存、貸款和結算等基本的銀行服務,即便是貸款等傳統產品,也因為抵押、擔保等落實困難,最終不能到位。商業銀行與文化產業合作中的創新還比較少,特別需要資金支持的中小企業往往難以得到商業銀行的及時響應。通過資本市場實現直接融資的文化產業數量還不多。

五、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商業銀行對策

商業銀行對文化產業巨大的發展潛力必須充分認識,對這一即將形成的支柱產業,要認真研究國家有關文化產業的相關政策,加強統一的規劃、協調,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運作規律和重要企業的金融需求,有針對性地推出一些產品和產品組合,滿足客戶需要、引導客戶需求,不斷拓寬合作領域,使文化產業成為業務發展和經營轉型的新的增長點。近期的工作首先是圍繞重點文化企業,謀求合作上的新突破,要積極關注河南文化強省的傳媒出版、文化旅游、武術健身、雜技表演、工藝美術和文博會展等六大優勢產業。

(一)積極推動文化產業走向資本市場

文化產業通過境內外上市,可以籌措大量資金,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上市有成功的范例,河南省正在積極推動,專門下發文件,明確要求報業、出版、廣電單位盡快啟動上市工作,加強旅游企業的上市培育。對此,商業銀行要積極介入,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尤其是對像河南出版集團這樣轉制完成列入首批上市目錄并啟動上市前期工作的文化企業。目前,由于國內金融業實行分業管理,商業銀行可以依托自身優勢或投資銀行戰略伙伴,積極創造條件,推動文化企業在境內、外上市。

(二)大力扶持績優文化企業發展

存貸款、結算業務是基本的商業銀行業務,為大多數文化企業正常運轉所必需,也是目前文化產業使用最廣泛的金融手段。商業銀行要關注文化體制改革的動向,幫助文化企業特別是文化企業集團,建立適應改革發展要求的財務管理模式。對績優企業,要在基本的金融服務工具基礎上不斷拓展領域,提供一攬子、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鑒于文化產業的現狀,可以重點發展財務顧問業務,利用商業銀行在客戶、網絡、資金、信息、人才等方面的綜合優勢,為文化企業的投融資、資本運作、財務管理等活動提供咨詢、分析和方案設計等服務。從主要提供融資服務為主,逐步實現融資、融智并重。幫助文化企業實現良好的效益,達成經營和投資目標。

(三)不斷創新文化產業的合作模式

商業銀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創新服務手段。2007年,招商銀行發放貸款5000萬元,支持電影《集結號》拍攝,成為國內商業銀行與電影業合作取得成功的案例。事實上,美國好萊塢電影的制作,有相當部分是與商業銀行合作的結果。商業銀行要積極介入電影、電視劇、舞臺劇的制作,甚至知名頻道或欄目,如河南臺的《梨園春》、《武林風》等,都可以尋求加強合作的機會。目前,商業銀行與電影、電視、舞臺劇合作的主要瓶頸是貸款的抵押擔保問題,要探討以電影院線收入、電視欄目廣告收入、票房收入等方式設定抵押、實施封閉運作的可行性。

(四)不斷擴大文化產業的合作領域

對文化旅游業,一般情況下,旅游景點屬于事業單位,歸當地政府管理,政府對景點實行預算外管理,收支兩條線,收入全額上繳。景點收入來源主要為門票收入,其他收入包括補貼收入、旅游紀念品銷售收入等。商業銀行可以與服務財政預算外資金管理一并加以考慮,并在政策范圍內,推動更大領域的合作。廣告會展業抓好該領域的龍頭企業,并通過龍頭企業把握相關信息,尋求合作的可能性。對文藝演出業,加強與文化主管部門的廣泛溝通,探索項目管理封閉運行的可行性。對于網絡服務業、文化創意和動漫、網絡游戲業等新興文化產業以及文化娛樂業、體育休閑業、藝術培訓業和藝術品業等為代表的社會文化產業,應積極關注,把握適當的介入時機。共享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成果。

參考文獻:

[1]曾令一.文化產業發展初探[J].理論與當代,2006,(1).

[2]溫如春,鐘新橋.新興文化產業發展與中部地區支柱產業結構調整[J].武漢工業學院學報,2005,(12).

[3]駱莉.日本文化立國戰略推動下的文化產業發展[J].東南亞研究,2006,(2).

[4]沈文.文化產業發展背景解讀[J].發展,2006,(4).

論文關鍵詞:文化產業;文化創新;商業銀行

論文摘要:豐富的文化資源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使近年來文化產業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商業銀行應該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