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流動性過剩論文
時間:2022-05-25 04:29:00
導語:金融機構流動性過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流動性過剩的表現;流動性過剩的成因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存差持續擴大、存差是金融機構存款余額減去貸款余額之后的差額、存差規模的持續擴大和存貸比例的持續下降是引起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因素、M1與M2持續背離、我國貨幣供應量仍呈持續快速增長趨勢、超額準備金居高不下、增加了央行的利息支出成本,削弱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作用、宏觀層面、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外匯占款規模擴大的影響、金融市場不完善、微觀層面、居民的高儲蓄傾向、資本充足率的約束、銀行經營方式的缺陷、直接融資工具的替代效應、誠信體系不完善等,具體請詳見。
一、流動性過剩的表現
(一)存差持續擴大
存差是金融機構存款余額減去貸款余額之后的差額。自1995年起,我國金融機構總體上開始出現存差現象,數額逐年擴大。尤其從2004年開始,我國商業銀行的存差迅速增加,增幅上漲,“喇叭口”現象繼續擴大。到2007年,金融機構的存貸款余額分別為389371億元和261691億元,存貸差達到了127680億元,是2004年的2.02倍(見表1)。這就說明,存差規模的持續擴大和存貸比例的持續下降是引起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因素。
(二)M1與M2持續背離
結合我國的貨幣統計規則:廣義貨幣M1=狹義貨幣M2+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其他存款,可以看出,M1與M2之間的差額反映出了銀行持有的流動性資產額。根據央行的統計數據,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的廣義貨幣M1和狹義貨幣M2均呈現出加速增長的趨勢。2006年12月末,M2余額為345577.91億元,同比增長15.67%,M1余額為126028.05億元,同比增長17.48%,M1的增速超過了M2的增速1.81個百分點;2007年12月末,M2余額為403401.3億元,同比增長16.73%,M1余額為152519.17億元,同比增長21.02%,M1的增速也大于M2的增速,超出了4.29個百分點。因此,可以看出我國貨幣供應量仍呈持續快速增長趨勢,并且M1的增速反超M2的增速,商業銀行仍存在嚴重的流動性過剩問題
(三)超額準備金居高不下
2008年4月末,超額準備金創下了歷史低1.7%,并且據央行統計,從2001年到2008年4月末,我國商業銀行季平均超額準備金率依次為6.8%、6.5%、4.5%、4.2%、4.0%、3.4%、2.9%、1.7%。雖然總體上呈逐年下降趨勢,但平均仍維持在4%左右的較高水平,遠遠超過了發達國家的超額準備金率,從而增加了央行的利息支出成本,削弱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作用。
二、流動性過剩的成因
(一)宏觀層面
1.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為抑制經濟過熱過快增長,防止結構性失衡,截至2008年6月末,中央政府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明確提出加強國家宏觀調控,扭轉房地產市場和固定投資行業過熱的局面,促使商業銀行縮小對相關行業的貸款規模,貸款總量迅速降低。此外,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家也加大了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剝離和核銷力度,使其資產負債結構明顯改變,貸款余額減少,存差不斷擴大。
2.外匯占款規模擴大的影響。在WTO和“9.11”事件的背景下,我國的貿易順差一直呈持續擴大趨勢,再加上2002年下半年以來受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影響,大量的熱錢涌入國內,使我國國際收支賬戶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雙順差”的現象日益明顯,外匯儲備急劇擴大。而受原有強制性結售匯制度的約束,央行必須發行基礎貨幣為巨額的外匯儲備買單,致使本幣供應量增加,最終表現為商業銀行存款的增加。因此,為購買外匯而投放本幣已成為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渠道。
3.金融市場不完善。目前,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尚不完善,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投資品種單一、金融工具較少也使居民和企業的投資渠道過于狹窄,再加之人們易受傳統保守觀念的影響,使大量的現金資產向銀行系統聚集,導致銀行存款持續增加,資金難以分流,存差進一步擴大。
(二)微觀層面
1.居民的高儲蓄傾向。近年來,我國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持續穩步增長,但消費的增長卻小于收入的增長,形成了大量的儲蓄存款。這主要是由于:(1)與我國傳統的理財思想、社會結構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2)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預期以及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體制改革使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增加;(3)我國的社會保障體制還不健全,教育、醫療等費用持續攀升,大大增強了居民的儲蓄意愿,減少了消費需求。此外,我國的貧富差距也十分懸殊,基尼系數達到0.45,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4。這樣,大量的儲蓄存款被掌握在了邊際消費傾向較低的少數富人手中,從而給商業銀行帶來流動性過剩的危機。
2.資本充足率的約束。銀監會為防范金融風險,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監管日益規范和嚴格。在新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中》,要求所有銀行在2007年1月1日之前達到8%的最低資本充足率的要求,這一硬性條款的約束,使商業銀行不得不縮小貸款規模,降低信貸資產比重,從而加劇了銀行的惜貸現象。
3.銀行經營方式的缺陷。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仍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收入來源仍主要依靠存貸利差。而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無法通過主動調整存款利率的方式改變居民的儲蓄意愿,更不可能拒絕客戶的儲蓄要求,最終,只能放任銀行存款持續增加。
4.直接融資工具的替代效應。隨著我國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不斷完善,企業可供選擇的融資工具越來越多,尤其是短期融資券,憑借其低利率、低成本、低約束的優勢獲得了更多企業的青睞,由此便減少了對商業銀行貸款的需求,導致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縮小,存差擴大,流動性過剩問題加劇。
5.誠信體系不完善。我國的金融生態環境欠佳,企業誠信意識匱乏、信用缺失現象嚴重,銀行不敢輕易放貸,由此導致兩方面的負面效應:第一,大量的閑置資金堆積于銀行內部,貸款減少,存差擴大,單位資金的管理成本不斷提高;第二,業績優良、聲譽較好、還款能力較強的企業成為銀行競相追逐的焦點,而規模小、風險大、信譽低的中小企業卻難以獲得貸款,從而導致真正需要融資的企業無法有效的從銀行獲取資金來源。
參考文獻
[1]孫建潮。基于宏觀角度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分析[J]財經科學,2006(7)
[2]張曉慧。正確認識當前的“存差”問題[J]中國金融,2006(4)
[3]謝羅奇,龔偉強。芻議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J]新疆財經,2006(3)
[4]劉紅梅,王克強。金融統計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5
- 上一篇:收費站工作述職報告
- 下一篇:勞教所崗位練兵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