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體系建構配置資本論文
時間:2022-06-09 02:45:00
導語:風險管理體系建構配置資本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經濟資本的含義以及計量;經濟資本在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的應用;在現階段中國商業銀行經濟資本運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經濟資本的數量額度和管理機制決定了銀行的風險容忍度和風險偏好、經濟資本又稱風險資本、風險經濟資本,是基于銀行全部風險的資本、預期損失(ExpectedI.oss,EL)是指銀行從事某項業務所產生的平均損失、災難性損失發生概率極低,但損失巨大、資本作為銀行抵御風險的最終保證、樣本數據的采集、違約概率的估計、違約損失率的估計、樣本數據的分組以及頻帶的劃分、著重理論、輕操作,重宣傳、輕落實,重推廣、輕實踐等問題、導致和以經濟增加值為核心的事后考核機制仍然不是剛性的資本約束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風險管理能力已經成為商業銀行生存與發展的核心能力之一。伴隨著全球金融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商業銀行面臨的經營風險越來越復雜,與外資銀行競爭的日趨激烈,中國商業銀行業固有和新增風險進一步加大,銀行業管理的內外部環境也更加復雜多變。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環境,如何全面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構建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提高對金融風險管控的水平,是中國銀行業尤其是商業銀行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經濟資本的引入將有助于我國銀行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增強自身決策能力,取得較高的利潤回報率。推進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實現資本的合理配置。
論文關鍵詞:經濟資本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經濟資本的數量額度和管理機制決定了銀行的風險容忍度和風險偏好,通過經濟資本在各類風險、各個層面和各種業務之間進行分配。可以清楚地顯示不同地區、部門、客戶和產品的真實風險水平,實現資本與風險的匹配,防止業務的盲目擴張,從而推動資源分配機制的不斷完善。
一、經濟資本的含義以及計量
經濟資本又稱風險資本、風險經濟資本,是基于銀行全部風險的資本,是一種虛擬的、與銀行非預期損失等額的資本。銀行業務的風險損失分三類:預期損失、非預期損失和異常損失。銀行資產損失曲線見圖1。
損失概率分布
預期損失(ExpectedI.oss,EL)是指銀行從事某項業務所產生的平均損失,計算公式為:EL=AE×LGDXEDF其中:AE為風險敞口;LGD為違約時的真實損失率;EDF為預期違約率。一般以準備金計入銀行經營成本或在產品價格中補償,已不構成真正的風險。災難性損失發生概率極低,但損失巨大。非預期損失額就等于經濟資本。也可將非預期損失稱為經濟資本。
經濟資本的計量是經濟資本管理的核心,也是經濟資本配置、計算風險調整后資本回報率(aAROC)及經濟增加值(EVA)的基礎。依照現代商業銀行所面臨的主要風險,經濟資本也可相應地分為覆蓋信用風險的經濟資本、覆蓋市場風險的經濟資本與覆蓋操作風險的經濟資本,其計算基本公式為:經濟資本=信用風險的非預期損失+市場風險的非預期損失+操作風險的非預期損失一重疊計算的損失從數量上來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銀行管理者總是希望銀行需要持有的經濟資本越少越好,越少的經濟資本表明銀行實際承擔的風險水平越低。
二、經濟資本在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2006年底開始生效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指出,資本作為銀行抵御風險的最終保證,應在所有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資本配置的基本原則是將資本要求與風險度量直接掛鉤,這是新資本協議基本框架第二支柱內容的一部分。
(一)樣本數據的采集
以某大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一地級市分行為例,該銀行2002年7月至2007年1月發生的全部公司貸款數據,共有370筆貸款。其中2007年1月31日仍具有余額的貸款227筆,沒有余額的貸款143筆(已到期并本息結清)。將具有余額的227筆貸款作為一個組合,計算其非預期損失,其中11筆貸款已到期但本息未全部償還,作違約處理。我們需要估計在2007年1月31日這一時點各債務人的年違約概率,并在這一時點計量該貸款組合的非預期損失。
(二)違約概率的估計
該銀行已建立了客戶信用評級系統,根據債務人的信用評級與其年違約概率之間的映射關系,可以分別確定2007年1月31日這一時點各債務人的年違約概率(見表1)。
(三)違約損失率的估計
我們采用該行上一期,即1998年1月至2002年6月的違約損失率38.2461%作為該分行2002年7月至2007年1月發生的公司貸款的預期違約損失率的估計值。按照加權平均的方法進行頻帶劃分并要求每個頻帶內的貸款筆數不少于10筆,將貸款組合劃分為8個頻帶,計算結果如下(見表2):
(四)樣本數據的分組以及頻帶的劃分
一旦確定了頻帶,便可估計出各頻帶內的預期違約個數和預期損失,并計算出貸款組合的違約損失分布。將不同頻帶內的貸款項目作為一個整體計算整個貸款組合的違約損失分布,使用聚合信用風險模型結合表2的參數,計算得出整個貸款組合損失為1×L的概率P(1oss=n×L),n=0,1,2……從而得出損失分布圖.如圖2所示:
根據違約損失分布圖計算出貸款組合的預期損失和在置信水平=99.9%下的非預期損失,結果如表3。
根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所要求的置信水平99.9%,計量出該貸款組合應配置的經濟資本為12510.7萬元。另外,按照預期損失的計算公式:預期損失(EL)=風險敞口(EAD)×違約概率(PD)×違約損失率(LGD),計算出的預期損失為5269.012萬元,與表3中的預期損失5339.300萬元相差不大,說明該方法是可行的。
三、在現階段中國商業銀行經濟資本運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在管理上,某些地方的銀行就存在著重理論、輕操作,重宣傳、輕落實,重推廣、輕實踐等問題。日常工作中,更多地關注表內貸款管理,對經濟資本的管理幅度不能涵蓋銀行全部風險;與財務和資產風險的管理銜接性不夠;較注重風險資產經濟資本的事后定量計量,而不具備資源配置和預算管理的功能,沒有形成對風險資產和資本回報的有效約束機制。
第二,在考核方式上,由于各行的考評辦法與銀監會《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對資本的要求存在資產分類不一致、資本要求比例存在差異,所以導致和以經濟增加值為核心的事后考核機制仍然不是剛性的資本約束,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經濟資本的導向性作用。
第三,分配方式上,額度確定主要依據年初確定的利潤計劃和新年度的經濟資本目標收益率,未充分考慮一定時點上銀行下級機構實際實現的利潤差別,可能會造成下級機構經濟資本額度松緊不一,在額度調整尺度上較難把握,難以平衡協調,進而造成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經濟資本在全行范圍充分而適度配置和高效使用。
第四,在資本約束上,與國際銀行業比較,中國銀行還處于初步階段。由于數據、系統和人員制約,還難以對關鍵風險因子和資產組合進行準確計量。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計量基本還是空白。現有的風險管理技術不足以完成從風險量化到風險損失的映射,不能在銀行內部準確衡量風險的總體水平和風險分布。風險控制主要還停留在傳統的信貸質量管理上,而資本約束的作用只是體現為滿足監管要求,與國際銀行業以資本約束為核心的風險管理存在不小差距。
- 上一篇:競選財務室核算員演說
- 下一篇:比較分析國行辦法規定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