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成因與防范
時間:2022-06-25 04:01:27
導語: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成因與防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是世界性難題。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呈平穩趨勢,但規模持續增加,風險不斷積累。不良貸款是由經濟波動、行政干預、不合理信貸規模和結構三方面的綜合作用而形成的;帶來的后果是,提升了銀行信貸風險、影響銀行流動性、降低了銀行經營效率和社會整體效率。基于此,應提升金融服務企業水平,提升企業盈利能力;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銀行業市場化程度;控制信貸規模、改善信貸結構,提升銀行經營效率。
關鍵詞:不良貸款;經濟波動;行政干預;信貸規模和結構
截至2018年年底,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89%。其中關注類貸款余額3.4萬億元,關注類貸款率3.16%。中國銀行保險監督委員會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商業銀行累計核銷不良貸款9880億元,較2017年增加2590億元,增速超過35%。而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銀行業貸款核銷數額為1.02萬億元,比2017年多2565億元,增速達到33%。隨著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規模的不斷增加,其對銀行業帶來的影響也愈發明顯,僅通過核銷無法真正解決其帶來的廣泛影響。
一、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表現特征
一是增速有所下降,規模不斷增加。近年來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轉型、企業經營狀況加速惡化,金融不良資產規模上升,對銀行資產質量造成了巨大壓力。2002年到2009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規模和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2010年以后不良貸款率較穩定,保持在1.7%左右;但不良貸款規模持續增加,從2010年4279億元快速增加至2018年的20245億元(見圖1)。二是關注類貸款“遷徙”為不良貸款明顯。從銀行貸款分類看,2014年以來,不良貸款和關注類貸款呈上升趨勢,尤其是關注類貸款增長較為明顯(見圖2)。由于貸款五級分類主要依據貸款逾期天數、償還能力等來劃分,分類標準主觀成分較大,尤其是關注類貸款與不良貸款的界限模糊,關注類貸款很容易轉為不良貸款。三是不良貸款行業集中度高。從行業分布看,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農林牧漁業等行業(見圖3)。從2017年數據看,這三個行業不良貸款規模占比超過70%。
二、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機制
本文認為,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是由經濟波動、行政干預、不合理信貸規模和結構三方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是經濟波動為不良貸款形成的外生機制。宏觀經濟惡化與銀行不良貸款呈顯著正向關系(Louzisetal.,2012;DeBock&Demyanets,2012)。不良貸款凸顯了信用風險與商業失敗的親周期性(Williamson,1985)。當經濟處于上升周期時,企業經營情況好轉,盈利能力增強,還款能力強,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減少,進而擴大信貸規模,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當經濟處于下行周期時,企業經營狀況變差,盈利能力下降,還款能力下降,甚至企業出現經營不下去而無法償還銀行貸款的情況,商業銀行此時不良貸款增加,進而收縮信貸規模,進一步抑制經濟好轉。Bernanke(1983)指出這一作用的機制是通過貸款成本來實現的,進一步地,Bernanke和Gertler(1989)提出的金融加速器理論使得宏觀經濟要素與不良貸款的關聯成為金融穩定理論框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我國數據看,銀行不良貸款率與GDP增長率呈明顯的反向關系,即銀行不良貸款具有明顯的反經濟周期特征。當經濟處于增長階段,銀行不良貸款率呈下降趨勢;反之,不良貸款率呈上升趨勢(見圖4)。二是行政干預為不良貸款形成的內生機制。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大多是由于政府干預、政策要求、國家安排或是地方干預等造成的(周小川,2005;王一江、田國強,2004)。影響機制在于,一是政府通過直接行政干預,影響國有銀行貸款政策,對國有企業進行財政扶持,致使金融資源向低效率甚至無效率國有企業傾斜,帶來銀行信用風險增加、不良貸款率上升;二是政府的經濟干預導致生產要素市場存在廣泛的內生性扭曲和政策性扭曲,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益,降低企業還款能力,帶來不良貸款增加。行政干預還表現為金融抑制和預算軟約束。對于金融抑制,我國商業存貸利率仍未實現市場化定價,企業融資成本較高,尤其是民營小微企業受到明顯的金融排斥,高融資成本對應項目的高風險,項目失敗風險大,貸款逾期而形成不良貸款的概率增大。按照Kornai.J.等(2002)的觀點,不良貸款被視為存在預算軟約束的證明。在我國,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均面臨預算軟約束,使得國有企業即使經營效率不高,也會獲得銀行貸款;而國有銀行也會接受政府干預而將信貸配置給低效率的國有企業。三是不合理信貸規模與結構為不良貸款形成的直接原因。信貸規模的擴張是不良貸款余額增加的直接原因,但這種正向相關性存在滯后期。這是因為,擴張的信貸政策結束后,企業貸款有一定期限,且即使企業逾期后,銀行會采取續貸、展期等方式延緩其形成不良貸款的時間。信貸結構對信貸風險有顯著的影響。信貸結構是銀行信貸在期限、行業、地區及客戶的分布,反映銀行信貸資源配置狀況。從期限結構看,中長期貸款已占據商業銀行信貸的主導地位,占比約60%;從行業結構看,商業銀行信貸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房地產;從客戶結構看,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這與不良貸款的分布有一致性,不良貸款也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國有企業。
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影響分析
一是增加銀行信貸風險。不良貸款是商業銀行出現風險的后果表現,Reinhart和Rogoff(2010)將其認定為銀行危機的先行指標。不良貸款率的上升反映了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積累,而信用風險是系統性風險的主要組成部分。現階段,我國以銀行業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結構,而銀行信貸資源又過度集中于國有企業、政府項目和房地產領數據來源:不良貸款余額數據來自wind數據庫,人民幣貸款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18》。域,這就致使風險過度集中于銀行部門。二是影響銀行流動性。商業銀行流動性是指,商業銀行滿足存款人提取現金、支付到期債務和借款人正常貸款需求的能力。從撥備覆蓋率指標看,該指標是實際計提貸款損失準備對不良貸款的比率,不良貸款越多,放貸資金回收越少,實際計提貸款損失越多,銀行流動性越低;從資本充足率指標看,該指標是銀行資本總額與其風險加權資產的比率,不良貸款越多,對應的的風險加權資產越多,銀行流動性越低。同時,對其資本總額提出更高要求。三是降低銀行經營效率和社會整體效率。商業銀行通常用資本金沖抵不良貸款,雖然對當期利潤不產生影響,但對今后的經營產生較大影響。不良貸款和效率之間存在負相關,即不良貸款越多,銀行經營效率越低;反之,銀行經營效率越高,不良貸款越少。而才用資本金沖銷不良貸款還會降低社會整體效率。在我國以國有銀行為主導的現行體制下,為彌補銀行因核銷不良貸款而減少的資本金,人民銀行往往會增加基礎貨幣投放,這將帶來通貨膨脹,最終影響社會整體效率。
四、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風險防范
一是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升企業盈利能力。作為借款人的企業,是銀行不良貸款是否形成最關鍵的環節。企業盈利能力是償還銀行貸款的第一來源,也是最為重要的來源。企業經營能力越強,償還貸款的意愿和能力越強,越不會產生逾期。應通過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提升實體企業盈利水平,增強償還銀行貸款能力,從根源上防范不良貸款的產生。二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銀行業市場化程度。不良貸款引致的風險在銀行部門的過度集中,是跟我國現有的融資結構緊密相關。長期以來,我國金融市場供給側結構性問題突出。融資結構中,銀行間接融資比重過大,而股權等直接融資比重過低;市場主體結構中,國有銀行市場集中度高,市場準入門檻高,民營銀行發展不足。應持續深化金融結構側結構性改革,降低銀行間接融資比重,放寬銀行業市場準入,增加民營銀行和外資銀行數量,提升銀行業市場化程度。三是完善信貸規模和和結構,降低不良貸款規模。現階段,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邁入新常態。為適應經濟發展新階段,銀行信貸也應有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優化,合理平衡期限結構、行業結構、客戶結構。加強信貸管理,控制信貸規模,降低信貸在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的集中。四是創新處置方式,真實化解不良貸款風險。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主要通過轉讓給AMC、司法訴訟等方式進行處置。對銀行而言,直接轉讓債權處置速度快,但通常會打折轉讓,存在本金損失;而司法訴訟往往周期長、速度慢,且面臨執行難等問題。更為重要的是,直接轉讓和司法訴訟等方式,并未解決企業存在的問題,貸款所帶來的風險僅是從銀行轉移到其他方,而未真正化解。因此,迫切需要創新處置方式,通過資產證券化、破產重整、企業重組等多種方式,有針對性解決企業存在的問題,真實化解不良貸款風險。
作者:陳曉雨 單位:上海證券交易所
- 上一篇:銀行控股集團綜合經營演化研究
- 下一篇:農商銀行助推精準扶貧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