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銀行應對外資銀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5 11:33:00

導語:中資銀行應對外資銀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資銀行應對外資銀行分析論文

一、問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中國銀行業進入后WTO時代,外資銀行可以在中國境內不受地域和客戶的限制開展人民幣業務,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將在同一環境和條件下公平競爭。但是絕對的公平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外資銀行的強大實力和多年全球化運作經驗面前,中資銀行短期內不可能獲得絕對占據上風的競爭優勢。雙方雖然在同一環境內,但是并不在同一個起點上。同時,作為國內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銀行,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我國政府的協助和支持。其多年在本土經營的網絡和理念根深蒂固,是中國民眾長期信賴和依靠的銀行。顯然在此方面,雙方也不在同一起跑線上。雙方的優勢和劣勢相當明顯,究竟如何處理雙方的關系,中資銀行又該在這樣的對壘中如何擺放自己的位置,都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是否能處理好雙方的關系,對于中資銀行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合理地應對外資銀行的市場入侵和挑戰,不僅能使在國內市場上壟斷經營多年的中資銀行在“鯰魚效應”作用下開始關注更高效、更合理的發展途徑,而且理智的應對思路和方案也有利于中資銀行在未來合作與競爭共存的中國銀行業市場上保持優勢,站穩腳跟,也更有利于中資銀行實施內部改革,提升內在競爭力,加速規模化,盡快走向世界,成為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集團。

此外雙方和諧相處,還有利于中國金融市場的長足發展和中國金融安全的穩定。能否處理好雙方關系,將雙方的優勢發揮出來為國民經濟的增長做出積極貢獻也關系到我國綜合國力的增長和在全球的影響力。

二、問題的提出

對于雙方關系的問題,學界大致有兩種理論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外資銀行兵臨城下,中資銀行大敵當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制定有效的競爭策略,堅決地固守陣地。另一種觀點認為,既然銀行業市場的對外開放不可阻擋,合作已成為必然,不如干脆擺出合作的架勢,與外資銀行一道重新洗牌,將目前國內的銀行業市場重新分割,會使中資銀行的實力在短時間內獲得較大提升,擴大其市場份額。兩種觀點,一種是“主戰”,另一種是“主和”,但無論哪種觀點,其本質都在于如何使中資銀行在面對外資銀行挑戰的情形下,盡快提升自身實力,維護中資銀行利益。然而兩種觀點都對如何處理中外資銀行關系考慮得過于片面,沒有從外資銀行作為跨國公司的特殊形式來分析其發展趨勢,從而正確把握中資銀行在處理對待外資銀行的關系上究竟選擇是合作還是競爭。

單純的正面競爭是不明智的選擇,那么如果選擇全面合作又如何呢?雙方的確可以在短期內獲得自己競爭所必需的優勢,但是又有面臨喪失各自固有優勢的危險。并且,“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局面也是不可避免的,雙方在合作上也不會選擇全面推進。

究竟應該如何處理雙方的關系呢?

三、問題分析

(一)基于收益成本比較模型的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模式分析

跨國公司進行海外投資的最終目的都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同時保證風險最小化,因此分析跨國公司選擇合資或合作還是獨資市場進入模式,一般從成本和收益方面來考察。美國學者康垂克特(F.J.Contractor)和羅潤積(P.Lorange),1991年提出了收益成本比較模式,全面地考察了決定合資或合作與獨資選擇的若干因素,其具體形式如下:

當[(R1+R2)+(C1+C2)]-[(R3+R4)+(C3+C4)]>(1-a)Π時,采用合資或合作方式;反之則采用獨資方式。其中,R1、R2是合資或合作相對于獨資所增加的直接與間接收益,R3、R4是合資或合作相對于獨資所減少的直接與間接收益,C1、C2是合資或合作相對于獨資所減少的直接與間接成本,C3、C4是合資或合作相對于獨資所增加的直接與間接成本。(1-a)Π為合資或合作對方的利潤分成。該模型表明,當合資或合作方式相對于獨資方式所帶來的凈收益大于合資或合作對方的利潤分成時,合資或合作方式優于獨資方式,跨國公司獲利,反之,實行獨資方式對跨國公司更有利。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東道國企業對本土政策環境比較了解,跨國公司能夠比較容易地獲取關于東道國的消費水平、消費結構、競爭對手、產品的分銷渠道以及原材料供應等信息,加上合資或合作方與當地政府比較熟悉,跨國公司就可以減少與政府間的行政摩擦,相對于獨資企業來說,這些都是合資或合作企業所擁有的額外收益,即R1、R2。另一方面,東道國企業與跨國公司合資或合作,看中的就是跨國公司先進的技術、優秀的管理經驗、國際性知名品牌以及其獨特的產品,這些無形資產是跨國公司取得高額利潤的優勢所在,若采取合資或合作形式,東道國企業就可以通過邊干邊學、搭便車等形式逐漸掌握這些無形資產,因此可以說這些是合資或合作相對于獨資所減少的直接和間接收益,也即R3、R4。C1、C2可以看成是合資或合作相對于獨資所降低的風險成本。因為文化差異和東道國環境的不確定性會增加企業進行投資的風險,采取合資或合作就可以減少這種風險,而獨資的風險成本則很大。C3、C4可以認為是跨國公司采取合資或合作所提高的合作成本,這些成本包括合資或合作雙方進行談判所花的時間和金錢、管理上的沖突與摩擦、決策上的不一致等等,這些都會影響決策、生產、銷售。隨著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發展和東道國本身環境的變化,以上這些因素都會發生變化,跨國公司的市場進入模式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例如,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經營經驗越豐富,對東道國的市場越了解,R1、R2就會減少,合資或合作的優勢就會削弱;當跨國公司改變其生產結構,生產更具特色、科技含量更高的產品時,采取獨資或控股對其更有利。根據經驗分析,跨國公司進入歐美發達國家時,一般直接采用獨資方式,因為這些國家的政策和市場環境大體相似,且與國際接軌,跨國公司比較熟悉;而他們進入發展中國家時,一般采用合資或合作——控股——獨資這一逐步過渡的方式,主要是由于他們對這些國家的市場環境不十分了解。模型中的R1、R2、R3、R4、C1、C2、C3、C4,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跨國公司在市場內發展過程中動態變化的。

(二)跨國公司在華發展模式數據分析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跨國公司在中國發展的三種模式——合資、合作、獨資方式的比重不斷變化。中外合資實際投資比例經歷了一個波動的過程,從1979年的15.57%到1987年的69.73%,再下降到2004年的27.89%。中外合作實際投資比例從1979年的84.2%一直下降到2004年的3.0%。獨資實際投資比例從1979年的0.24%上升到69.11%。可以看出,跨國公司在華發展模式逐漸傾向于獨資。事實說明,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的時間越長其獨資化趨勢越明顯,這是因為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其所擁有的可以使其獨資化的資源越來越多,這也驗證了收益成本模型的適用性。

(三)跨國公司在華發展戰略歷程及趨勢

從跨國公司在中國發展的歷程看,其發展戰略一般為四步:

第一步,與中國企業建立貿易關系。通過國際貿易一方面加深對中國市場的了解,另一方面開始試探性的投資,為以后在中國的發展打下產品與市場基礎。

第二步,建立生產基地。在中國通過獨資建立分支機構或通過合作、合資、兼并收購等方式,將中國作為其全球戰略的生產基地。充分利用中國欲融入世界經濟的愿望、良好的投資環境,將其技術、管理、資金等優勢與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等資源相結合,大幅度低成本生產從而適應其全球化戰略。

第三步,建立銷售渠道、擴大市場份額。充分利用其在中國的生產基礎,在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將中國作為其全球營銷策略的一部分,其合作主要集中在銷售渠道上,充分挖掘市場潛力增加其在中國市場中的份額。

第四步,主導壟斷。不斷使用其創新產品及營銷手段,將其在中國市場上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進而試圖壟斷或主導其所在行業的市場,形成壟斷優勢。

按投資方式外商在華實際直接投資情況

單位:萬美元,百分比

01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4年1月-11月)

目前多數跨國公司的戰略已經發展到了第三步,將中國從“世界工廠”的觀念轉變到“世界市場”,充分認識到了中國13億人口的消費能力和中國的經濟實力。跨國公司的獨資化趨勢說明其欲加強對在華投資的控制權和在中國市場占領行業市場主導地位的意圖。獨資化傾向已證明跨國公司有足夠的資源和經驗獨立經營。只有當其市場占有量達到了一定的份額時跨國公司才可能有信心獨立經營,將各種優勢從合資合作企業中收回,并入到獨資企業中,這就證明了其處于第三階段的后期,并將逐步向第四階段即主導壟斷階段過渡。

(四)外資銀行在華發展趨勢分析

跨國公司在華發展的模式變化驗證了收益成本比較模型的適用性與正確性,外資銀行是提供以貨幣為載體的并提供金融服務的跨國金融百貨公司,屬于服務型跨國公司。跨國公司在華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也必然會體現在外資銀行在華的發展上。跨國公司的發展階段要經歷建立貿易關系——建立生產基地——建立銷售渠道擴大市場份額——主導壟斷市場的戰略歷程,但外資銀行作為金融機構這種特殊的服務性跨國公司,其金融產品的生產與銷售是不可分離的,因而其進入中國的策略歷程不可能從貿易開始,而是跳越一般跨國公司的前兩個策略階段,直接進入擴大市場份額的階段。目前外資銀行在中國還處于初級階段,但從跨國公司發展的策略歷程來看,其必然期望進入主導壟斷市場的策略階段,因而其在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模式選擇上也必然要體現出跨國公司發展模式的特征,即合作、合資、參股等模式發展到控股、獨資的模式上。從模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合資、合作的方式有利于外資銀行增加R1、R2,減少C1、C2,其合資或合作獲得的收益將遠小于模型中不等號左邊的部分,收益成本模型[(R1+R2)+(C1+C2)]-[(R3+R4)+(C3+C4)]>(1-a)Π成立,所以外資銀行選擇合資合作是必然的。但與跨國公司發展一樣,外資銀行的R1、R2、R3、R4、C1、C2、C3、C4也是在動態變化的。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合作一定會在此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使外資銀行的比較優勢逐步削弱,即R3、R4增加。而當中資銀行的實力不斷增強,其談判能力也會顯著提高,合資與合作中的摩擦也會逐漸增多,C3、C4會增加。模型中不等號左邊的部分會逐步縮小,合資、合作對外資銀行來說就不再是必要手段了。

四、中資銀行現階段應采取的具體策略

以上的分析已經能充分說明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策略過程,中資銀行應充分認識到采取階段性的措施來應對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擴張,在不斷發展自己的基礎上與其競爭。長期來看,中資銀行應該選擇階段性而不是從一而終的策略,首先選擇以合作為主競爭為輔策略,在合作中保持競爭意識和觀念,防止最終變成外資銀行的傀儡和入侵中國金融市場的工具。隨后在成熟的時機選擇以競爭為主合作為輔的策略。在目前情況下選擇以合作為主才能真正從外資銀行那里學到國際化的理念來培養自身競爭力,為后期競爭為主合作為輔的狀態做好充足的準備。

(一)與外資銀行建立審慎的戰略聯盟

通過戰略聯盟,中資銀行可以獲得先進的管理和經營理念,有助于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但中資銀行在與外資銀行合作時,不能因為一時的眼前利益而盲目決定,而要從以下方面考慮:首先,應該看欲參股的外資銀行戰略目標是否與自己一致;其次,要注意外資銀行的性質,由于境外商業銀行、境外投資銀行和國際政策性銀行的性質和戰略目標存在差異,中資銀行應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適合的外資銀行;再次,對于合作雙方由于國情不同而出現的非原則性問題,應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但對于違反我國法律法規、損害其他股東合法利益的要求應予以拒絕,不可為了一時的眼前利益而降低標準、放棄原則。中資銀行要明確戰略合作的目的是最終實現長遠的自我提升與飛躍,不是僅僅獲得當前合作所得的利益而放棄后期的發展。

(二)控制不良貸款的增長,完善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

我國金融業開放的主要障礙在于銀行體系中積聚了大量的不良貸款,能否解決不良貸款問題既關系到中資銀行的健康發展,也關系到開放金融服務后國內銀行能否應對國外銀行的競爭問題。“中資銀行應加強內部監管和制約機制、強化貸款評估、審查和監督機制,以保障貸款的安全,減少不良貸款發生的比例。在不良資產方面與外資銀行的合作要利用其成熟的處理方法,充分改善中資銀行的資產結構。”要在風險控制、財務管理、人事激勵、業務流程、信息科技等方面進行改革,建立科學的公司治理機制。與此同時,組織有條件的銀行盡快上市。2001年,中國銀行成功地重組了香港中銀集團。2003年底,國家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為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補充資本金,促其進行股份制改造。2004年9月21日建行股份掛牌,2006年10月27日,中國工商銀行在內地和香港同時“A+H”上市,標志著國有商業銀行股份改革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在與外資銀行的合作中,中資銀行要充分借鑒其混業經營和海外分支機構龐大的優勢,順利實現在海外上市與實力擴張。

(三)加強市場營銷

中資銀行營銷戰略的現實選擇是:以“精致”營銷取代“粗放”營銷;以“動態”營銷取代“靜態”營銷;以市場開發取代市場占有。首先,從各個角度進行市場細分,根據經濟發展、客戶需求、自身實力等因素選定和培育相對穩定的客戶群;其次,保住重點客戶,在我國20%的人群占有約80%的銀行儲蓄,所以重點客戶對銀行的利潤非常關鍵。在鞏固國內客戶的基礎上,需要充分發揮外資銀行海外機構眾多的優勢,將中資銀行的營銷觸角滲透到海外市場,借助外資銀行的實力建立在海外市場的經營網絡。

(四)推動金融創新,實現銀行經營多元化

能否提供滿足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以及根據客戶的需求開發具有個性化產品的能力,是衡量一家商業銀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也是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的差距所在。中資銀行要大力發展中間業務;積極開發零售業務;適時開展金融創新,推出市場需要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商品。

(五)提高信息技術在銀行業中的運用

21世紀的金融業要求金融業務與信息技術的完美結合,中資銀行已經在電子化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國際金融行業新技術在不斷更新發展,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技術方面還存在著巨大差距,處于相對的劣勢地位。中資銀行要在合作中謀求外資銀行的技術優勢,協助自身提高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加快信息技術的運用,形成以電子技術和信息為支撐的電子化銀行系統,從而實現業務處理自動化、綜合管理信息化和銀行業務網絡化。

總之,中外資銀行選擇合作或者競爭的根本出發點是自身利益,即無論選擇合作或者是競爭,都要獲取最大化利益,這也是任何一家企業都必須考慮的最基本問題。但是中資銀行必須明確,合作的目的是學習、吸收外資銀行積累的專業技術及銀行業的豐富知識和經驗。在未來的20年,合作性競爭的局面將從目前以合作為主、競爭為輔的格局,逐漸轉變為競爭為主合作為輔的狀態。中資銀行在抓住機遇加強與外資銀行的合作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外資銀行參與合作只是其次佳選擇,最終還是要爭奪市場主導地位。作為中資銀行應逐步提升自身實力,鍛造有價值的核心競爭力,有次序地先后以合作與競爭為重心,合理地選擇合作或競爭策略才是最明智的戰略決策。

參考文獻:

[1]蔡興.服務業跨國公司的進入模式述評[J].上海商學院學報,2006,(3).

[2]李文瑛.跨國公司在華直接投資獨資化發展歷程、影響及對策[J].經濟縱橫,2005,(9).

[3]祖強,曹慧.獨資和控股: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傾向面面觀[J].國際經濟合作,2005,(2).

[4]李松濤.股份制銀行讓外資參股一石數鳥[J].科技智囊,2004,(6).

[5]林光.中外資銀行合作探討[J].農村金融研究,2002,(8).

論文關鍵詞:跨國公司;獨資化;外資銀行;中資銀行;合作;競爭

論文摘要:本文利用收益成本比較模型分析一般性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的模式,驗證跨國公司自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發展模式趨于獨資化的傾向,得出作為金融業跨國公司的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階段與趨勢,進而闡述外資與中資銀行合作的必然性,最后提出中資銀行面對外資銀行應分階段選擇合作與競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