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外資銀行市場集中度

時間:2022-04-08 07:43:00

導語:淺析外資銀行市場集中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外資銀行市場集中度

[摘要]我國入世過渡期已經結束,銀行業已全面對外開放。外資銀行進入將對我國銀行業績效和產業組織結構帶來重要影響。本文基于我國14家銀行1996-2005年的面板數據,就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的短期影響進行研究。實證結果表明,國內銀行對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數量增加反應不敏感,經營成本和盈利同外資銀行市場份額的增加正相關,我國銀行業市場符合結構—行為—績效范式。本文就我國銀行業應對外資銀行沖擊的方略提出建議,即通過與外資銀行股權合作彌補我國銀行業不足,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實現綜合經營以提高我國銀行業國際競爭力,積極學習、借鑒外資銀行新的金融產品和管理經驗。

[關鍵詞]外資銀行;中國銀行業;銀行業績效;市場集中度

一、文獻綜述

國外一些文獻實證研究了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的影響。Claessens、Demirguc—Kunt和Huizinga(2001)用1988-1995年80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銀行數據,分析了引入外資銀行對本國銀行凈利差、盈利水平、非利息收入、經營費用和貸款損失準備的影響,發現外國銀行的增加同國內銀行盈利性、非利息收入和總經營支出的減少相關。Lensink和Hermes(2004)在回歸模型中引入經濟發展水平因素,檢驗經濟發展程度是否影響外資銀行進入的效應,結果表明銀行業績的改善與金融發展水平相關。Uiboupin(2005)用中東歐10國219家銀行的數據分析外資銀行進入效應,發現外資銀行的進入對本國銀行短期總成本、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和利潤有負面影響。

有的學者研究了單個國家銀行業開放的影響效應。Barajas等人(2000)對哥倫比亞的研究表明,外資銀行進入會導致金融中介間接融資成本降低,以及國內銀行資產質量下降。Denizer(2000)分析了外資銀行進入對土耳其銀行業的影響,研究表明外資銀行進人降低了國內銀行業的利潤和管理費用。Okuda等(2004)通過研究外資銀行進入對泰國銀行業的影響,發現外資銀行增加使得本國銀行營業費用和利差增加,盈利降低。Kim(2005)通過實證研究外資銀行進入對韓國國內銀行業的影響,發現外資銀行進入顯著提高了國內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

國內相關研究存在一些競爭性的結果,郭妍等(2005)通過研究發現,隨著外資銀行在我國進入程度的加深,國內銀行利差有所上升,而利潤率、非貸款收益率、費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時呆賬準備率提高。葉欣(2006)對外資銀行進入程度、市場競爭結構、中資銀行效率水平的變化關系進行經驗分析,發現外資銀行進入程度與中資銀行利差和利潤水平顯著正相關。黃憲等(2006)分析了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績效的短期影響,通過同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對比后發現,由于我國經濟金融體制上的固有特點,我國銀行業績效在面臨外資競爭時表現出較大的不同。李曉峰等(2006)研究發現,外資銀行進入對國內銀行流動性、非利息收入、經營費用、資產收益率、資產質量和風險方面都有負面影響。

從現有文獻看,相關研究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檢驗跨國影響,第二類是集中研究外資銀行進入對單個特定國家的影響,二者通常使用的都是對單方程的簡單回歸。因變量一般是成本效率、盈利效率、貸款活動以及貸款質量這樣一些指標,以從不同角度考察銀行績效。而自變量由外資銀行進入指標以及可能影響銀行的其他控制變量組成,包括銀行特定指標向量和宏觀經濟變量向量等,實證回歸模型可以表示為:

成本、盈利等銀行指標=f(外資銀行進入指標,宏觀經濟變量向量,銀行特定指標向量)。

本文借鑒這種分析思路,并通過對模型適當修改后進行實證回歸,分析我國銀行業的現實狀況。

二、待檢驗假說

根據上述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影響的有關文獻以及我國銀行業實際情況,這里提出幾個有關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市場的預期短期影響的假說,這些假說將在下面的實證分析部分進行檢驗。

假設1:短期中,市場上外資銀行進入數量的增加使國內銀行的經營成本增加。

在外資銀行進入之后的短期內,為了應對實力雄厚的外資銀行的競爭激烈,國內銀行必須以盡快地速度進行調整,加大對經營管理現代化、技術設備升級、產品創新等方面的投入,從而增加其短期經營成本。

假設2:短期中,市場上外資銀行進入數量的寸曾加使國內銀行的利潤率降低。

國內銀行不得不面對外資銀行進入帶來的更為激烈的競爭,使得至少在短期內失去了在外資銀行進入之前的獲得超額利潤的機會,從而正如Barajas等(2000)和Claessens等(2001)所推測的,利潤率會相應降低。

假設3:短期中,市場上外資銀行進入的增加使國內銀行的利差減少。

根據Barajas等(2000)、Claessens等(2001)、Unite等(2003)的研究,國內銀行為應對競爭,在外資銀行進入后利差會很快降低。

假設4:分析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國內銀行影響的同時,可以檢驗結構—行為—績效(SCP)范式、效率假說或者可競爭市場假說對我國銀行業市場的解釋力。

根據SCP范式,市場集中度的變化直接影響市場上銀行之間的競爭行為。外資銀行進入導致的競爭加劇會改變國內銀行的行為,并改變了銀行業市場集中度,市場集中度的變化又影響國內銀行績效。市場競爭越激烈,國內銀行越迫切要求去降低經營成本。當市場集中度同經營成本正相關時,該結構—行為—績效(SCP)范式受到支持。

效率假說認為市場結構和單個銀行績效之間的關系可以由銀行效率來解釋,即效率高的銀行可以贏得市場份額,從而提高市場集中度。根據效率假說,市場結構和績效間的關系由廠商的效率決定。效率高的廠商能增加其市場份額,從而增加集中度,使整體績效得到改善。在競爭更激烈的市場上,隨著金融開放,效率高的銀行能增加其市場份額,而效率低的銀行缺乏競爭能力,其市場份額減少。外資銀行的進入加大了市場競爭,那些能夠提高經營效率的國內銀行則能夠擴張其市場份額,從而市場集中度增加,并且這些銀行有更好的績效(更低的經營成本)。當單個銀行的績效同其市場份額正相關,亦即經營成本同其市場份額負相關時,該效率假說得到支持。

根據可競爭市場假說,市場競爭的程度不是由市場集中度來衡量,而是由外部人進入該市場的難易程度來衡量。外部人越容易進入該市場,則該市場的競爭越激烈,在位者越難以獲得超額利潤??梢哉J為,當市場集中度同銀行經營成本之間沒有顯著關系時,該假說受到支持。

三、實證檢驗

(一)變量描述

1.因變量。借鑒Claessens等(2001)的研究成果,本文的回歸模型選取我國銀行業營業費用率(OVER-HEAD)來反映經營管理的效率,選取稅前利潤率(PROF—汀)、利差(NIM)等指標來度量國內銀行業的盈利狀況和經營水平(見表1)。

2.外資銀行進入變量。這里分別選取外資銀行資產占我國銀行業全部資產的比例(FBSHR)和外資銀行在我國設立的營業性機構數(FBNUM)來代表外資銀行進入的程度。

3.控制變量。根據Claessens等(2001)的研究方法,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以及數據可獲得性,本文主要選用兩組控制變量:第一組為宏觀經濟方面的因素變量,包括我國通貨膨脹率(INFL)和GDP增長率(GDP),以反映宏觀經濟的發展狀況;第二組為影響銀行自身盈利能力等的因素變量,包括我國各家銀行的貸款比例(LOAN)、營業費用率(OVERHEAD)、資產市場份額(ASSET)等。

(二)數據說明

本文研究樣本為我國資產規模最大且具代表性的14家商業銀行,包括4家國有商業銀行以及交通、中信、光大、華夏、民生、廣發、深發、招商、興業、浦發等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樣本區間為1996-2005年,各銀行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中的有關財務數據以全球銀行和金融機構數據庫(BankScope)以及世界銀行組織提供的金融結構數據庫(FinancialStructureDatabase)為主要數據來源,相關年度的《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金融年鑒》作為補充數據來源。

(三)計量方法及模型設定

本文選取樣本銀行1996-2005年的時序與截面面板數據,其中14家樣本銀行的個別數據不可得,從而形成非平衡數據,這里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并采用GIB估計方法,以減少可能的由截面單元數據造成的異方差影響。

具體的回歸模型如下:

(四)實證結果及分析

回歸結果見表2。對回歸結果解釋如下:

1.在表2中,以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數(FBNUM)為解釋變量的回歸模型大多未能通過統計檢驗,說明其對我國銀行業影響均不顯著。這同Claessens(2001)和Uiboupin(2005)的研究結果相左,他們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外資銀行數目比外資銀行占有的市場份額對國內銀行業的影響更大。本文的實證檢驗結果表明,我國國內銀行對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數增加的反應不敏感,外資銀行謀求在華發展的布局并沒有引起國內銀行的較大反應,可以認為這是由于我國國內銀行的分支機構覆蓋面較寬、有龐大的本地客戶,同時經營機制也不夠靈活,對市場變化反應較為緩慢。

2.通貨膨脹率、GDP增長率基本上對各因變量無明顯影響,說明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對我國銀行經營狀況的影響有限,反映出我國銀行業市場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3.同假設1,我國銀行業經營成本同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FBSHR)的增加正相關。這同Lensink和Hermes(2004)的結論相一致。外資銀行進入帶來了新的技術和服務,國內銀行為了彌補同對手之間的差距,應對日益增強的外來競爭,勢必會加大投入,較多地引進高技術和新設備,改革原有的業務模式和組織,加大對高素質人力資源的投入,從而導致短期內銀行營業成本增加。

4.與假設2不同,我國銀行盈利同外資銀行市場份額增加正相關。這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情況相反,而同黃憲等(2006)的實證結果一致。可以認為,面對外資銀行進入的激烈競爭,國內銀行調整業務經營,至少在短期內增強了自身的獲利能力。

5.與假設3不同,我國銀行的利差同外資銀行市場份額增加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一般認為隨著外資銀行進入的增加,國內銀行為了保持其市場競爭地位,會減少利差,導致壟斷利潤下降,Claessens(2001)的研究也證實了這點。但這里出現了不同的結果,原因可能主要在于我國利率市場化程度較低,利差變化主要是監管當局的調控手段而非銀行的自主行為。

6.銀行市場集中度(BCON)同經營成本正相關,這支持了結構—行為—績效(SCP)范式,即外資銀行進入改變了銀行業市場集中度,市場集中度的變化又影響了國內銀行績效。

銀行總資產同利潤率的顯著負相關表明沒有出現規模經濟。根據假設4,效率假說認為單個銀行的市場份額同其績效正相關,故這里銀行總資產同利潤率顯著負相關的實證結果不支持效率假說。

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可以考慮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分析外資銀行進入的長期影響,還可以加入國內金融市場發展變量,深入分析外資銀行進入產生的影響。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基于我國14家銀行1996—2005年的面板數據,本文就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短期影響進行了研究。實證結果表明,我國國內銀行對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數的增加以及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反應不敏感,經營成本和盈利同外資銀行市場份額的增加正相關,利差同外資銀行市場份額增加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同時,銀行市場集中度同經營成本正相關的結果說明我國銀行業市場符合結構—行為—績效(SCP)范式。

根據以上實證分析結果,結合我國銀行業改革開放的現實情況,這里就我國銀行業面對外資銀行沖擊的應對方略提出幾點建議。

1.我國銀行業應該通過與外資銀行股權合作來彌補自身不足。一般的,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主要方式有:在我國開辦銀行分支機構、與我國國內銀行機構合資建立新銀行、購買并持有我國國內銀行機構的股份、成立外資獨資銀行、與我國銀行機構開展業務合作等。從實際情況看,當前外資銀行進入我國主要以參股為主。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都有各自的長處,通過股權合作可以優勢互補。

2.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實現綜合經營以提高我國銀行業國際競爭力。

3.積極學習、借鑒外資銀行新的金融產品和管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