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銀行財務會計管理論文

時間:2022-03-07 10:18:14

導語:國有銀行財務會計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有銀行財務會計管理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全球化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國有銀行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必須更進一步的完善國有銀行的財務會計管理,使之成為其提升經營管理水平以及競爭能力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本文介紹了我國國有銀行財務會計管理的現狀,簡要分析了目前國有銀行財務會計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及形成原因,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建立有效的財務監控預警和績效考核系統、加強集中化業務處理人員的培訓、建立財務會計人員的晉升通道、及時更新財務會計管理制度,保障新業務合規發展。

關鍵詞:國有銀行;財務會計管理;風險控制

一、引言

我國國有銀行經過股份制改造以后,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其經營發展最主要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體現為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社會價值最大化、資源配置效率最優,這些相應構成了國有銀行財務管理工作的目標,從而決定了財務會計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財務會計管理是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的根本基礎,是提高國有銀行核心競爭力的動力源泉,是銀行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銀行業務發展的基石。因此,國有銀行的成功與否,財務會計管理水平的高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信息化的大力發展,國有銀行財務會計管理表現為:(1)數據實現集中化處理,我國國有銀行現在都成立了自己的數據處理中心,集中保管客戶數據,通過對客戶數據的采集、分析來更好的控制銀行成本;(2)在數據集中化處理的基礎上將基層網點的部分業務上收處理,基層網點正從交易核算型向營銷驅動型轉變;(3)財務會計管理的流程日趨統一規范,數據集中處理解決了財務報告數據的準確性問題,業務集中處理統一了會計核算流程的標準;(4)2016年以來,銀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相繼出臺的關于銀行內控管理的文件表明銀行的風險防控已經上升到新的高度,而內、外部審計的嚴格要求也突出了銀行財務會計管理部門的責任愈來愈重。

二、我國國有銀行財務會計管理現狀

(一)在對財務數據的管理應用上,基層支行的事前、事中控制不足,經營考核數據應用有待加強。由于數據集中管理的需要,國有銀行的財務會計管理大都集中在后臺處理,基層支行的財務會計管理主要集中在上報需求、編制報表、撰寫財務分析上,對基層行的經營活動還是依賴上端發送數據后再進行分析為主,未能起到預測、監督、控制的作用。國有銀行的經營考核數據目前大都停留在管理層面,由管理層根據經營考核數據來分配員工績效費用,因為國有銀行的經營考核數據分類還不夠細致,績效費用的分配標準也不透明,所以現有績效費用的分配存在分配依據不明晰、隨意性較大等問題,同時一線員工對與自己相關的績效考核指標漠不關心,不主動去完成業務指標,國有銀行的績效考核工作達不到預期效果,“最后一公里”不能有效落實到位。(二)在業務處理方面,集中化處理人員業務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大多數國有銀行都成立了業務集中處理中心,專門處理前臺網點掃描提交的柜面核算業務,而集中點處理人員基本上為銀行外包人員,沒接觸過網點柜面業務,缺乏專業化的培訓,對一些復雜的柜面核算業務不能及時處理,影響客戶體驗,同時銀行為了提升集中處理點的業務處理效率,對集中處理點設置了量化考核指標,為了完成這些指標,集中處理點的業務人員對不符合規范的憑證常常一退了之,而銀行前臺柜員與后臺集中處理人員又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發現問題后不能及時溝通解決,只能等待集中處理點退回后再重新提交,既增加業務辦理時間,又影響業務指標考核。(三)財務會計人員配備不夠充足,基層網點會計人員流動性加大,財務會計的新業務風險逐漸放大。在銀行業務發展和財務會計管理相比較中,常常為了發展業務而降低財務會計管理的要求,而財務會計管理人員由于人手有限,成天陷在各項報表數據之中,對本行的經營業務,特別是一些金融創新產品缺乏了解,不能有效地識別風險,就更不用說防范風險了。在基層網點,重業務發展輕合規經營現象更加普遍,柜面核算人員經常被壓縮到最少,許多臨柜人員又都是剛進銀行的大學生,業務熟練程度、風險防范意識還未到位,并且一些新入行的員工在從事了一段會計核算工作以后,覺得財務會計工作枯燥、重復,規矩多,想去銀行的業務部門發展,把從事會計核算工作當作一項經歷,而不是一份職業。等到一兩年后,柜面人員成長起來了,又換了一批新的柜員,基層網點又要重新培養柜員,國有銀行的基層柜面形成了新人——半熟手——新人的一種怪圈,柜面人員難以穩定。(四)財務會計內控管理制度發展的遲滯與業務創新間的矛盾逐漸加深。近幾年,銀行新業務不斷發展,新技術不斷應用,與之相對應的,財務會計管理相關內控制度的修訂卻進展緩慢,一些新業務的業務流程有了,會計核算規定有了,而內控管理制度卻不能與時俱進,有些規章制度還在沿用十年或更久遠之前的文件,有些規章制度在原先制訂時是合適的,但隨著銀行業務的發展和網點柜面崗位的變化,已漸漸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內控管理要求,有的規章制度由于是不同的管理部門制訂的,相互間還存在矛盾。這些規章制度往往不能適應新業務的要求,容易造成新業務發展受限,財務會計內控管理制度不能有效落實,規章制度缺乏執行力。

三、加強國有銀行財務會計管理對策

(一)樹立現代化的財務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財務監控預警和績效考核體系。1、國有銀行應樹立現代化的財務管理理念,開展全面預算管理,不僅是對利潤情況作出預算,更要涉及經營活動各個項目的全面預算,同時在年度中間實行滾動預算管理,根據實際經營情況的變化適時調整預算。2、數據集中處理后應建立有效的財務監控和預警體系,將財務管理的事后監督前移到事前預警、事中控制,選擇一系列能反映出國有銀行經營活動中主要運行特征的財務數據指標作為監控指標,發現異常,實時預警,并要求反饋異常核實情況,實現真正的財務風險控制。3、建立先進的績效考核體系,對不同部門、不同產品、不同客戶分別進行精細化績效考核,將績效考核體系與銀行業務系統關聯,員工能夠實時查詢到自己應得績效,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引導員工的工作行為與銀行考核指標一致,同時通過績效考核系統能夠直接獲得員工績效數據,減少績效考核過程中的人工干預。(二)加強集中化業務處理人員的培訓,提高集中化業務處理效率。業務集中化處理以后,集中處理點的人員承擔著大量的數據錄入工作,而這些處理人員基本為外包人員,沒有系統的學習過銀行業務,因此需要加強對集中處理人員的業務培訓,集中處理中心可以根據銀行業務發展的需要,通過虛擬業務進行實操訓練,或到銀行實體網點進行跟崗學習,鼓勵外包人員主動學習,讓他們能夠熟悉銀行柜面業務,不斷提高知識技能和業務水平;其次,制訂集中化業務處理標準,規范集中化處理業務的流程,統一業務處理方式,實現數據集中處理標準化;第三,合理設定量化考核指標,建立良好的前后臺溝通機制,銀行應對集中處理中心設定可行性量化考核指標,將相對指標和絕對指標相結合,防止片面追求指標完成率,同時應在業務處理系統中嵌入前后臺交互功能,集中處理中心的人員遇到問題時及時向前臺查詢,前臺發現問題后也可立刻與集中處理中心聯系,減少業務等待時間,提高業務處理效率。(三)做好新入職財務會計人員的職業規劃,建立財務會計人員的職務晉升通道。首先,對于新入職的財會崗位員工,銀行應讓他們認識到財務會計業務是銀行所有業務發展的基石,為新員工設計從財務會計崗位起步的職業規劃,讓財務會計崗位員工安心工作。同時國有銀行人力資源部門應設計有柜面財會人員的職務晉升通道,從專業技能和行政職務兩方面出發,分別配備職稱和職務,相互對應,消除職場天花板,讓基層網點財會人員看得見自己的前途,從而有目的、有步驟的培養自己成為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第二,面對日益復雜多樣的金融產品,銀行管理人員要教育員工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夠更多的運用信息技術和科技手段,加強財務分析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第三,國有銀行在加快業務發展的同時,還應保持柜面會計核算人員的穩定,不能一刀切的縮減柜臺,將會計核算人員調整為營銷人員,要根據區域特點和業務發展需要靈活調整,一點一策,同時提升財務會計崗位的重要性,加強會計人員的思想教育和業務培訓,杜絕違規操作。(四)及時更新財務會計管理制度,保障新業務合規發展。銀行的財務會計管理制度應以風險控制為中心,建立覆蓋重要財會業務操作環節的規章制度,使得財務會計管理制度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并在這基礎上注重現實性與前瞻性相結合,采取多樣化的控制手段和方式,實行財務會計管理制度的常態化和動態發展。同時財務會計管理制度要按照合理性、嚴密性、可操作性的原則來制定,一項新業務的出臺,銀行要充分識別其業務風險和操作風險,財務會計部門應加強與業務部門的溝通,收集其對財務會計管理制度的意見和建議,對不適合的舊制度規定及時修訂,不斷適應銀行的業務變化,從而保證會計內控制度的有效性和執行力。

參考文獻:

[1]陳永生.淺談改進商業銀行的財務會計管理.新西部,2015(27)50—65.

[2]孫偉.我國商業銀行財務管理現狀及對策分析.現代商業,2014(23)96.

[3]葛雪琳.商業銀行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以及優化路徑探析.中國市場,2016(31)137.

作者:王道鵬 單位:中國建設銀行南京中山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