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論文

時間:2022-01-04 05:58:00

導語: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論文

一、建、中、工三行的股改進程

2005年10月,建設銀行作為我國首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在香港資本市場成功上市,并在07年成功回歸A股市場;2006年,中行首次實現了A+H股的上市模式,并于6月1日和7月5日先后在香港和上海掛牌發行;同年10月,工商銀行首次完成了H股和A股同時發行、同步上市,并成為世界股票交易史上一次最大交易的IPO。本文將從財務重組和公司治理兩個環節來對上述三大銀行的股改過程進行描述分析。(一)財務重組

在財務重組方面,三大銀行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點,分別選擇適當的方式完成資金注入和不良資產的處理。根據中國銀監會的有關數據,本文得到了三大銀行財務重組的基本情況。

建行的財務重組包括了匯金公司225億美元的注資、發行400億的次級債券、通過央行票據和核銷處理的1289億可疑類貸款以及569億損失類貸款的核銷。中行的財務重組情況和建行非常相似,具體包括225億美元的匯金注資、600億元的次級債券、1489億元的可疑類貸款處理和1424億元的損失類貸款處理。而工行在財務重組時,還增加了1240億元的財政注資,對損失類貸款的處理也由直接核銷轉變為由匯金公司和國家財政部共管賬戶、并通過未來收益來逐年沖銷。

除此之外,各銀行還通過資產出售來收回部分資本金,同時,國家政府則通過補充款項、優惠稅率以及債券利息支付和本金兌付支持等方式,提供宏觀支持。

經過重組,各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和撥備覆蓋率均得到了大幅度的調整,滿足了中國銀監會對上市公司的相應要求。截至2008年6月底,工、中、建三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2.46%、13.7%和12.06%,不良貸款比例分別為2.41%、2.58%和2.21%,凈利潤分別為648.79億元、445.01億元和586.92億元。

(二)公司治理

在股改初期,公司治理結構的改革主要指產權結構的改革。通過增資擴股,不僅能夠實現銀行產權結構的多元化,還可以充分利用投資者先進的技術經驗。根據三行的年報及招股說明書,建、中、工三行在IPO之前的股權結構主要表現為國家財政和外商投資相結合的形式。

以建行為例,匯金公司的參股比例為71.127%,其次是中國建設10.653%的參股比例和美國銀行以及新加坡淡馬錫約14%的股權,最后才是上海寶鋼、國家電網和長江電力約4%的參股比例。而在中行和工行的股權分配中,國內企業不再擁有任何參股比例。對于中行的股權,匯金公司的參股比例為79.897%,其他則為RBSChina、新加坡淡馬錫和社保基金理事會等約20%的參股比例;對于工行來說,國家財政部和匯金公司分別擁有其43%左右的股權,其余股權則屬于高盛集團、社保基金理事會、安聯集團和美國運通。

在此基礎上,三大銀行還制定了現代公司治理的法律文件,并完成了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等組織機構的設立,從而基本上形成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內部職責劃分,構建起了內部激勵約束機制的雛形。四、完善發展國有商業銀行的幾點建議

國有商業銀行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包括較高不良貸款率和較低運行效率等在內的問題,并不可能隨著上市立刻得到解決,而國外戰略投資者在特殊國際經濟形勢下所作出的決策,也會影響到我國商業銀行的改革績效。因此,本文將對國有商業銀行的進一步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從宏觀角度來講,國家應構建清晰、多元化的金融產權結構,引入“金股機制”的概念,從而在保證國家絕對控股地位的同時,使銀行的日常決策和事務不受到干預;同時,加強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盡快制定出有關法律文件,通過市場化競爭和有關機構保證企業信息的真實性。此外,必須大幅度提高銀監會等相關機構的金融監管水平,同時加大對違法違規的金融機構和有關人員的處罰力度。

而從銀行自身出發,首先應改善銀行風險管理,同時積極學習引進先進的風險管理理論,并且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予以改進和調整;其次,通過對業務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和績效考評、大力度精簡分行支行機構,來加強內部人力資源改革;再次,充分利用國內外的資本資源,進一步完善戰略投資者的引入工作;最后,積極發展銀行除信貸業務以外的其他業務,從根本上調整業務流程和業務格局,實現銀行的混業經營。

【摘要】2008年10月,國務院通過農行的股改方案。在此背景下,本文從財務重組和公司治理兩個環節回顧了建、中、工三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過程,并提出了進一步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綜合競爭能力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

參考文獻:

[1]張世春.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研究綜述.現代管理科學,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