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2 10:33:00
導語: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宏觀層面
1.廣義貨幣供應量與狹義貨幣供應量持續背離。2005,M2連續數月超過預期15%的增長率,M2與M1增速從年初3.3%增長到年末的5.8%。2006年8月末,M2余額為32.79萬億元,同比增長17.6%,增速比上年多2.94個百分點。M1余額為11.48萬億元,增速比上年低1.8個百分點。2008年3月末,M2余額為42.31萬億元,同比增長16.29%,增幅比上年末低0.45個百分點,比上月末低1.19個百分點;M1余額為15.09萬億元,同比增長18.25%,增幅比上年末低2.80個百分點。
2.貨幣市場利率持續走低。2005年3月以來,整個貨幣市場利率持續走低。其中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利率從最高位的2.18%下降到最低位1.11%左右;年末質押式國債回購七天品種加權平均利率僅為1.56%,比年初的1.84%下降了28個基點,受此影響,貨幣市場收益率曲線呈現回落態勢。當前銀行間市場一年期國債和中央銀行票據的收益率徘徊在1.32%和1.42%左右,兩年期金融債發行利率也跌至2.0%以下,均低于一年期2.25%的銀行存款利率,貨幣市場利率與銀行存款利率出現了倒掛現象。
(二)微觀方面
1.商業銀行存差持續擴大。自2004年國家實行新一輪宏觀調控以來,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增速逐漸低于存款余額增速。而且兩者差距逐漸擴大,出現明顯背離。隨著貸款余額增速的不斷放緩,金融機構的存差持續擴大,貸存比大幅下降。據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數據統計,2006年8月,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達到323903.07億元。各項貸款余額達到218843.14億元。存貸差超過10萬億元,存貸差比2000年末和上期分別增長了330%和20.3%。截至2006年8月末,存量的貸存比為67.6%,新增量的貸存比為65.8%。這就意味著,2006年,商業銀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大約有66元進入實體經濟領域,近一半的資金留在金融體系進行體內循環。
2.超額準備金居高不下。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由2000年末的4000億元增長到2004年末的1.265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32.9%。2005年3月17日,中央銀行雖然下調超額準備金率0.63個百分點,但金融機構上存中央銀行的超額準備金依然是只升不降,到9月末達1.26萬億元。截至2006年7月末金融機構超額存款準備金率達2.7%。銀行作為未來金融市場的主導者以及盈利單位必然面臨資金運用的壓力。
(三)流動性過剩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1.低收益的流動性資產增速加快,銀行盈利能力受到影響。銀行存貸差的持續擴大以及超額準備金率不斷攀升,影響了銀行的盈利能力。盡管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銀行資產多元化,但是目前中國銀行業的資產尚未實現多元化。因此流動性過剩帶來的問題是:銀行資產結構的變化表現為低收益的流動性資產對高收益的貸款資產的替代,說明商業銀行貸款過程受阻。
2.銀行投資債券等長久期產品積累大量風險。超額流動性大部分集聚在國內商業銀行的體系中,從而導致銀行間資金融通的貨幣市場利率的不斷下探,并且拉動債券收益率曲線整體下移。目前國內銀行在貸款之外,債券投資是富裕資金使用的重要渠道;而2005年流動性增速加快后,銀行間債券收益率也不斷下移,客觀上使得銀行不斷滾動投資的長期債券積累了大量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3.高利潤企業囤積大量資金,資產價值不斷重估催生泡沫。流動性過剩也導致投資的結構失衡問題。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中仍然出現:大企業資金過剩、中小企業資金不足;東部發達地區資金過剩、中西部亟待發展的地區資金不足;熱門行業重復投資、需要更新換代的行業發展不足的問題,證明了并不是總體的流動性過剩。少數被資本追逐的高利潤行業“囤積”了大量的資金,其資產價格被不斷重估,從而帶動相關資源的價格一路攀升,例如房地產、資本市場等,并會帶來相應的泡沫。
二、中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從宏觀角度分析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
1.儲蓄率偏高。截至2007年12月,中國儲蓄率已經達到46%,而全世界平均儲蓄率不到20%。偏高的儲蓄率正是導致中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中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大部分居民在面對高額教育費用和住房費用時,微薄的收入會增加他們對為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致使人們不敢增加消費。
2.外匯占款規模不斷擴大。2002年下半年以來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強烈,大量資金內流,造成國際收支賬戶的雙順差和外匯儲備的較大幅增長。截至2006年6月,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9411.15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301.45億美元,在強制性結集匯制度下,隨著貿易順差的持續擴大以及外商之際投資的持續增加,加之人民幣升值預期下所進行的各種套利行為,商業銀行的存款來源也隨之快速增加。
3.資本市場形成機制不完善。商業銀行過剩的流動性不斷壓低銀行向市場的利率,目前已出現了銀行向市場利率與存款利率倒掛鉤的現象。金融管理層已經著手為商業銀行過剩的流動性尋找出路,如果央行加大了發行央行票據回籠貨幣的力度,允許商業銀行合資建設基金管理公司等。然而,由于中國資本市場形成機制不完善,資本市場發展滯后,導致資本市場形成的資本質量不高,真正可供投資的有效資本不多,從而使資金持續向銀行系統集聚。
(二)從微觀視角分析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
1.工業企業整體效益下滑引致信貸萎縮。由于前幾年GDP及工業利潤的高速增長,特別是部分行業的高投資和重復建設,刺激2005年工業投資過度擴張,部分工業產能出現過剩,導致工業利潤增長整體出現大幅下滑,且工業企業虧損總額增長不斷加速。企業效益下滑,虧損面擴大,將直接減少對銀行的信貸需求規模。
2.直接融資工具發展對銀行信貸的代替。2005年央行開始大力推動企業短期融資券業務,當年發行規模累計就已突破1000億元,由于包括發行成本再內的一年期短期融資券的融資成本最多在3%左右,遠遠低于同期的貸款利率,這比銀行貸款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因此對普通貸款的替代作用十分明顯。而且近三年來,央行發行5000億元的短期融資券,鼓勵發行公司債券等多元化直接融資工具,這對銀行信貸需求尤其是大型優質客戶信貸需求的沖擊是很大的。
三、商業銀行針對流動性過剩應采取的措施
1.流動性壟斷的情況將更為集中,中小機構應該防范流動性風險。自2005年開始,央行為了鞏固宏觀調控的成效、穩定經濟增長,進行了緊縮的貨幣政策、連續性回收流動性的一系列措施;以股份制銀行為代表的中小金融機構的流動性超額備付由于原本基數較小已經大大減弱,而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由于龐大的存款基數,仍具備一定的抗流動性風險能力。資金壟斷一面倒的情況將更加集中。在資金壟斷的前提下,資金市場的利率和流動性容易被少部分機構掌握。中小機構應該建立起相應的流動性應急方案以及儲備一定的流動性資產,防止在流動性突變時出現“有價無市”的情況。
2.管理流動性部門需根據市場和自身投融資計劃綜合管理。目前國內銀行管理流動性的部門一般為總行機構的計劃財務部門以及資產負債部門,經過匯集分支機構的存貸款計劃以及日常資金用度情況以后,將全行剩余頭寸或者短缺頭寸的需求以拆借、回購、買賣央票及短期債券、短期商業票據、本外幣掉期等手段在銀行間市場進行平補。計劃財務部門主要著眼點是全行資產負債的時點結構平衡以及在一個階段內與全行存貸款以及其他投資、融資等變動的趨勢配合進行資金擺布。
3.建立系統的流動性管理指標和預緊體系。雖然流動性過剩的局面在未來短時間內暫時不會改變,但是隨著匯改的完成,央行將會逐漸獲得價格調控的主導權;資本市場、國際市場的變動,均可能會對加劇商業銀行頭寸的波動,對于流動性管理造成壓力。這就需要銀行深入了解發行模式的真實影響、長期短期效應,形成具體的跟蹤制度,預測頭寸變動情況,才能建立適應中國國情的流動性管理指標。
4.多元化發展業務,分散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商業銀行應該不斷通過制度創新來促進資產結構的多元化以及盈利的抗風險能力。首先,建立拓展中間業務,商業銀行減少自身直接投資的風險。目前中國銀行貸款占總資產比重雖然不斷降低,但是對于國外大銀行貸款一般都在40%左右,大部分來自無風險的理財產品、資產證券化等渠道,真正做到了作為社會資金融通和中轉的媒介的職能。其次,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增加面向個人及中小企業的貸款種類,增加銀行資產的多元性。再次,通過公開和定向發行銀行不同期限的債券等方式,改變目前銀行負債基本來源于存款的單一結構,增強資產負債的期限利率匹配度。
參考文獻:
[1]倪慶東.商業銀行發展趨勢[J].金融教學研究,2007,(1):12-16.
[2]謝沛善.外匯占款對貨幣政策有效性沖擊及調適[J].廣西金融研究,2006,(1).
[3]方陽娥,張慕瀕.理論有效性與實施有效性[G]//西方貨幣政策有效性理論述評.經濟評論,2006,(1).
[4]巴曙松.流動性過剩加劇結構失衡[N].中國證券報,2006,(5).
[5]李剛.制度變革下的銀行流動性過剩[N].中國城鄉金融報,2006,(4).
摘要:間接融資帶給人們的慣性思維是將國民剩余部分儲存到銀行,從而帶來了中國長期持久的高儲蓄率,大量的資金匯集到銀行,在大量后續資金來源充足的前提下,資金運用不講效益、不計成本、不擔風險、以行政管理為主,大量的資金配置于無效的生產經營中,造成銀行業長期以來的不良資產的堆積。通過宏觀和微觀層面對我過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現象作出原因分析。闡述流動性過剩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風險累積;經營模式
- 上一篇:商業銀行核心功能探究論文
- 下一篇:經濟資本在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應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