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區銀行發展出路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20 03:47:00

導語:我國社區銀行發展出路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社區銀行發展出路探究論文

內容提要:社區銀行經營機制靈活,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優化銀行體系結構和提高銀行業整體競爭力等方面的作用顯著。因此,發展社區銀行對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界定社區銀行內涵的基礎上,分析我國發展社區銀行的現實意義,并借鑒美國的發展經驗提出我國發展社區銀行的思路。

關鍵詞:融資社區銀行發展路徑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從國際金融業發展、變革與創新的角度看,我國銀行體系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特別是,在2006年12月1日之后金融業對外資全面開放的形勢下,我國銀行業的競爭將空前激烈,如何迅速縮短我國銀行的差距、增強競爭力成為理論界與銀行界共同關注的焦點。在這種背景下,發展社區銀行的呼聲日益高漲,本文將就我國發展社區銀行路徑問題進行探討。

一、我國發展社區銀行的現實意義

目前學術界對社區銀行并沒有統一的定義。美國獨立社區銀行協會(ICBA)定義社區銀行是獨立的、由當地擁有并運營的機構,其資產從少于1000萬到數十億美元不等的機構。參照國外社區銀行功能并結合我國金融發展的實際情況,本文認為我國建立的社區銀行是指資產為5億元以下,按照市場化原則自主設立、運作并為當地居民或中小企業提供方便快捷、成本低、個性化金融服務的縣域銀行類金融機構。在當前的經濟金融形勢下,發展社區銀行的意義重大。

1、有利于改善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普遍遭遇融資“萎縮”。具體而言,中小企業由于抵押物相對不足、財務報表不完備,加之容易隱瞞甚至制造扭曲的信息,導致大銀行因不能了解其經營能力、經營狀況及貸款所投向的項目的情況,對其貸款更加謹慎。而社區銀行以服務社區為宗旨,與商業銀行相比,其資產規模較小,組織層級也相對簡單,信息反饋的期限較短,經營決策較靈活。此外,社區銀行的運作都在本地,對區域內客戶的情況更為熟悉,易與客戶建立長期穩定的業務關系。所以,根據信息優勢假說(informationadvantagehypothesis),社區銀行更易于解決貸款中的委托問題和了解客戶收入變動、支出狀況等有一定保密色彩的個人信息,這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發生的可能性,因而,相比于大型商業銀行,社區銀行在服務中小企業中就有比較優勢。比如,作為“準社區銀行”的臺州市泰隆城市信用社,一直以民營中小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為主要服務對象,努力發揮在地緣、人緣、信息等方面的優勢,自1993年成立以來,“泰隆”累計發放貸款350余億元,其中90%以上投向當地的民營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2004年末,在“泰隆”有貸款余額的客戶有3865戶,戶均貸款僅70.8萬元,其中50萬元以下的小額貸款戶有2745戶,貸款金額合計6.73億元,分別占貸款戶總數及各項貸款余額的89.06%和24.61%。

2、促進金融服務水平和協調社區發展。發展社區銀行可以刺激國有商業銀行加快市場化改革,增強競爭意識,提高服務水平與質量。同時,根據“共同監督”假說(peermonitoringhypothesis),在銀行與客戶信息不對稱情況下,由于社區銀行典型的區域性特征,為了區域內大家的共同利益,合作組織中的中小企業之間會實施自我監督,有利于中小企業建立良好的信用習慣,推動社會信用狀況的改善。另外,社區銀行強調對社區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實現社區發展的政府、市場及社會的自治互動,形成多方參與、共同管理的新局面。具體而言,社區居民和單位可以利用其在社區銀行中的股東或是社員權力,通過社區銀行的資金投放項目參與社區服務設施建設、服務項目開設、服務內容確立的集體決策,實現社區建設與管理中的群眾自治性作用(王欣欣,2005)。因此,通過社區銀行基于信用的產品設計以及對社區改善和發展活動的實踐參與,可以推動社區信用建設和協調社區發展。

3、有利于優化銀行體系結構,降低系統性風險。根據產業組織理論,CR4≤40%為低集中度,40%≤CR4≤60%為中集中度,60%≤CR4≤80%為較高集中度,CR4>80%為高集中度。從資產的市場集中度看,根據相關機構的數據可以算出,截至2004年,包含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CR15)的市場集中度為68.5%,其中,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總額達169321億元,市場集中度(CR4)為54.1%;而負債的CR15和CR4分別為68.4%和53.4%,也就是說,我國銀行業市場競爭不足,仍然處于寡頭壟斷狀態。毋庸置疑,這種銀行體系結構不利于中小企業融資和經濟健康發展。而社區銀行的適當發展將會有利于改善銀行體系結構,進而分散來自經濟與金融層面的沖擊(王欣欣,2005),從而分散由于銀行機構資金需求與供給的同質性所造成的系統性風險。換句話說,設立社區銀行可以分流過度集中于大、中型銀行機構的社會資金,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社區資金市場,進而規避系統性金融風險。

4、為居民提供投資渠道與增值服務。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的發展水平很低,加上有關的金融產品創新嚴重不足,造成我國居民的投資渠道比較有限,而居民手中的資金非常寬裕并且有較強尋求保值增值的欲望,迫切需要開拓創新投資渠道。從這一方面來看,社區銀行的發展有一定的必要性。因為社區銀行的市場定位與大銀行的“大城市、大企業”的戰略相反,除了主要為社區居民和社區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外,在網點布局上更加注意拾遺補缺,填補大銀行退出后的空白,多在農村和城鄉結合部發展。此外,社區銀行在審批中小企業和社區居民貸款時,很關注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的歷史和家庭的構成、日常的開銷特征等個性化的因素對還款能力的影響,從而為客戶提供全面的個性化服務,與此同時,社區銀行實行多元化經營,它必將會吸引各種有利的資本進入以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不斷推行業務創新,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服務,從而有利于為居民提供較好的投資渠道和資金增值服務。

5、可以有效地遏制民間非法金融的蔓延和發展。近年來我國民間融資有很大發展,對地方金融的影響越來越大。其原因除了一些地區市場化程度和利率市場化水平不高(以溫州為例,據中國人民銀行監測,在2004年10月放開貸款利率上限和提高法定利率水平后,溫州銀行業2005年一季度的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比2004年上半年提高0.7個百分點,高于法定貸款利率0.27個點的上調幅度),民間融資有較大盈利空間外,關鍵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小銀行,很大一部分小企業的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培育和發展社區銀行,可將民間融資納入國家正規的金融渠道之內,為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提供一個比較現實的通道,提高民間金融的規范化、組織化和機構化,防止民間金融的邊緣化,逐步消除金融結構的二元化,降低潛藏的金融風險。

二、我國發展社區銀行的路徑探析

20世紀90年代,歐洲掀起了一場"社區銀行服務運動"(CampaignforCommunityBankingServices),主要有新設社區銀行、共享分支網絡(Sharedbranch)、利用分支機構和特許經營(Franchises)等渠道,而澳洲的社區銀行主要采取分支機構模式、模式及電子銀行模式。我國發展社區銀行必須從當前銀行業的改革和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主要途徑有:

1、由民營企業資本組建新的社區銀行。新組建股份制社區銀行容易明晰產權,其公司治理結構相對比較完善,市場定位目標也比較明確,在應對市場環境變化方面也會比較靈活。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組建社區銀行,同時也要十分關注退出機制的建設,真正實現“產權清晰、政企分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但是,民營銀行資本由于強烈趨利動機可能導致過度擴張,加大金融風險;股東控制社區銀行容易發生獲取關聯企業貸款等問題,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以降低風險出現的可能性和危害性。與此同時,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很不均衡,尤其是區域內的中小企業發展水平不盡相同,這就形成不同的發展社區銀行的條件,必須區別對待以提高效率,一般來講,應該先進行試點,然后再全面鋪開。例如可以考慮將浙江省的溫州、寧波、臺州和福建省的泉州等民營經濟發達的地區作為試點,然后擇機推廣。一般情況下,允許達到法規規定的各項條件(如資本金額、股東人數、產權制度與治理結構、高管人員任職資格、合規的章程等)的自然人或企業法人組建社區銀行(應宜遜,2005),考慮到《巴塞爾協議》的要求,資本金應在1000~5000萬元為宜。

2、將現有小型金融機構改造為社區銀行。以城市信用社為例,城市信用社在長期與中小企業接觸的過程中掌握了充分的客戶信息和決策經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貸款風險,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我們可以根據有關規定對其實施規范改造,鼓勵優秀民資入股,優化股權結構,改造成以所在社區的中小企業和居民為服務對象、按股份制原則進行經營管理的社區銀行。另外,農村信用社由于市場變化正亟需要轉型,可以通過適當的資本結構優化和機構整合,促進農信社重組,逐步改造為產權明晰、按市場化運作的社區銀行(翟建宏、高明華,2005)。關鍵在于經營機制的轉變、機構布局的調整和規模效益的實現。另外,由于各個信用社的發展情況不盡相同,應該區別對待,最好是先進行改造試點,不斷探索,總結經驗教訓,逐步推行改革,促進社區銀行的健康發展。浙江省在這方面有所探索,2005年1月,經寧波銀監局批準,浙江省第一家完成增資擴股、改制成為有限責任公司的城市信用社——象山縣綠葉城市信用社正式掛牌運營。綠葉信用社改造后的資本金從過去的526.9萬元增長到1.39億元,資本充足率遠遠超過法定標準;在新的股權結構中,法人單位17家,均為民營企業,自然人32個,過去參與投資的行政事業單位全部退出,單體投資者最高占有股權比例為10.79%。公務員之家

3、在部分郵政基層機構基礎上進行改造,組建社區銀行。據郵政儲匯局統計,到2006年3月末,我國郵儲存款余額達到1.48萬億元,占居民存款總額的10%,在全國擁有3.6萬個網點,其中縣及縣以下農村網點占2/3以上,而且,郵政儲蓄65%的資金來源于農村,而幾乎90%以上的資金都通過轉存央行或者以協議存款的方式轉存城市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等途徑,實現資金從農村大量向城市的逆向流動。這不僅有可能影響到農村金融發展,甚至有可能使得郵政匯兌業務畸形化,以服務于郵政儲蓄業務的利益沖動(鐘偉,2004)。隨著《郵政體制改革方案》的通過,組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工作即將進入實施階段。因此,可以適當考慮基層郵政儲蓄機構的社區銀行化。具體思路如下:在民營經濟較為發達、信用環境較好的地區,由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部門及郵政部門進行協商,將個別條件較好的郵政縣支局作為試點,先由權威資產評估機構進行價值評估,然后,以公開、公平的方式對其資產進行招標出售,需要說明的是,管理部門必須對各招標單位或個人(一般為民營企業法人或獨立自然人)先進行考核、選擇,嚴格把關,“交接”之后,要進行適當引導、監控。

4、引導民間非正規金融發展成社區銀行。根據央行調查統計司的調查推算,目前我國民間融資規模為9500億元,占GDP的6.96%左右,在浙江等民營經濟發達地區,地下金融的間接融資規模大約相當于國有銀行系統的1/3。另外,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溫州中心支行的調查測算,2005年末的民間借貸資金規模為450~500億元,作為一種自發的民間資金運作方式,溫州民間資本規模超過了3000億元,其原因主要是正規金融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不足。另外,有證據表明,與現有銀行機構相比,一些地方從事資金交易的非正規金融的經營效率更高,并且對當地小企業創業貢獻更大。所以,通過正確引導使非正規金融走上正規化、合法化道路;通過組建社區銀行將民間閑散資金組織運營起來的意義將十分深遠。兩年前,溫州成為全國性的金融改革綜合試驗區,在農信社改革和利率浮動改革方面凸現了示范效應,如今,我們亦可考慮以其作為發展社區銀行的試點,具體操作方式為:先試點設立1家,由市政府明確一個主管部門,組織、鼓勵和引導市轄內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發起,采取股份制的形式,明晰權責,將民間資本納入金融體系。在這一過程中,監管部門要首先對“發起人”進行很好的選擇,一般選擇經營良好、實力雄厚、社會知名度高、信譽好的企業,股份應當較為分散以防止因一股獨大破壞“社區銀行”的運營、管理。

參考文獻:

1.IndependentCommunityBanksofAmerica,

2.應宜遜、李國文,“社區銀行”:內涵、現實意義與發展思路[J],上海金融,2005,(11)。

3.翟建宏、高明華,中小企業貸款與社區銀行發展[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5,(3)。

4.鐘偉,中國民營銀行宜走社區銀行之路[J],上海金融,2004,(6)。

5.王欣欣,上海設立社區銀行的社會經濟效益分析[J],上海金融,2005,(9)。

6.晏露蓉等,中國社區銀行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的可能性分析(J(,金融研究,2003,(10)。

7.人行西安分行課題組,我國社區銀行的培育與發展問題研究[J],西安金融,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