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育分析

時間:2022-12-29 08:18:39

導語:中職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育分析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

公共藝術?音樂篇教學應通過中外不同體裁、特點、風格和表現手法的音樂作品,使學生在情感體驗中進一步學習音樂基礎知識,掌握欣賞正確方法與音樂表現的基本技能,提高音樂欣賞能力和音樂素養,加深學生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音樂所蘊涵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品質的理解。

二、教學現狀分析

(一)《公共藝術?音樂篇》師資力量和教學設施現狀調查依據國家教育部辦公廳2013年頒發的《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大綱》,2014年市教科院職成研究室成立武漢市公共藝術教學教研中心組以來,本著指導、引領、服務于各個中職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師們,很多學校相繼陸續成立了公共藝術教研室,調研了解到,武漢市第一商業學校、武漢市第二輕工業學校、武漢市東西湖職校等,從2014年9月,全面鋪開公共藝術課程,有的學校根據自身情況在一年級、或二年級中職生開設為期一個學年的《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在這一學年里,上學期學《公共藝術?音樂篇》,每周一課時;下學期學《公共藝術?美術篇》,每周每班也是一課時。截止到目前為止,雖然各中職學校在市公共藝術中心組的引導和組織下,已順利開展了兩年的公共藝術教研教學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但是還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說當前在中職學校的學生教育當中規范程度還不高,公共藝術課程管理機構欠缺或不健全,對課程的投入嚴重不足,除了開設藝術類課程,有些中職學校基本上在藝術科教學設施上的投入為零,也沒有儲備相應的師資力量,因此,在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的使用和安排上捉襟見肘,直接影響了《公共藝術•音樂篇》課程的有效開展。在每年一次的教學視導中,我們發現有一半中職學校里的音樂教師師資力量明顯不足,有少數學校甚至沒有音樂教師,而且由于以前沒有開設音樂課程,職業學校的現有的音樂教師日常主要從事行政工作,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許多學校的音樂教師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多數是擔任德育課程的教學工作,從而取得的職稱也是德育專業方面的職稱。音樂課程的教學設施也相當缺乏,有些職校音樂課室其實是多用途的,學生的舞蹈、形體訓練、美術、團日等課外活動也在此課室進行,由此說明職業學校的音樂教學設施是極度匱乏的。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制約著公共藝術課程的發展,影響著其教學水平的提高,對于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的發展和完善,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也形成了一定的制約,如何改善現狀,成為全面普及開展公共藝術課程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二)影響全面開展《公共藝術?音樂篇》的有效教學因素在我國古籍中記述著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這個有趣而動人的故事告訴我們,作為審美客體的音樂,離不開作為審美主體的人。音樂藝術欣賞中的主體和客體是雙向交流、相互滲透。這是藝術與科學的主要區別之一。而在開展音樂藝術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就是音樂藝術欣賞的審美主體。我們可以得知,在音樂藝術審美過程中不僅要有美的客體,重要的是又有具備一定審美能力的主體,一個能“知音”的合格主體(學生),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1、要有正確的審美態度。審美態度是人們在審美活動中的心理狀態。轉化為中職學校學生的音樂學習的心理狀態就是對學習音樂的態度,是否具有較高的的學習積極性;2、要有高尚的審美情趣,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富有感情的、帶傾向性的愛好智趣。主要是指學生的音樂愛好和欣賞習慣。3、要有一定的審美感知能力。泛指學生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活動中發現,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恰恰在這幾個方面有所欠缺,影響了公共課程學習的有效開展。中職學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從小學畢業后就很少接觸音樂方面的素質教育,甚至很少有學生接觸過樂器。因此,大部分的中職學生的音樂知識與技能水平較低,缺乏對音樂美的感知能力,更難以準確把握音樂的音響形象及音樂形式結構的總體感覺,對于高雅藝術音樂的聽覺上表現為遲鈍、冷漠、無感,更談不上心靈上的共鳴了。音樂知識和技能上的缺失,也讓學生失去了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且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但觀察中職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發現,中職學生對流行歌曲有著較高的興趣和愛好,也是他們日常接觸最多的音樂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流行歌曲通俗易懂,形式相對簡單,學生容易產生共鳴,并參與其中,因此,欣賞和模仿流行歌曲卻成為了學生對音樂愛好的欣賞和習慣,再加之現在各種信息化和媒體的宣傳,不斷地用錯誤的方式引導學生的音樂愛好和藝術趨向。(三)中等職業學校全面開設《公共藝術•音樂篇》存在的困難通過調查發現:中職普遍學生存在音樂素養欠缺、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偏離以及公共藝術課程設置不足、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學科教師教學過程中公共藝術教育滲透教學缺乏有效性等現狀。一次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離不開教師(教學活動主體)、學生(客體)、教學內容(教學活動中的依據)和教學媒體設施,等四個主要因素的有機組成。特別是“學生”這一因素,他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能否接受教育及受自己的意識支配,外部設施和教師教學的滲透只是外因,他必須自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并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效教學才能從中充分體現。公共藝術教學的發展,應從專業教育的實際出發,以研究教學內容為依托,優化課程建設,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提供與專業相匹配的教學模式,使公共藝術教學步入高效的正軌。授以學生審美理論,激活創新思維模式,以相關設計技巧來解決課程中的實際問題,多方面探討公共藝術設計教學模式。?

三、實施公共藝術課程教育的路徑

(一)依據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公共藝術課程管理機構課程管理的策略、課程管理的實施、課程管理中的角色與責任、課程資源的管理等等這些都是有利于課程建設與發展的,但是需要一個機構來整體規劃和管理。無論是音樂還是美術課程的教學計劃的設定,應充分考慮學校自身的教學設施和教師的數量,合理安排現有的專、兼職藝術類教師的授課時間,既不影響課程進度又能合理有效的使用課室的音樂課程教學計劃,并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興趣愛好,適當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二)構建“課內教學、課外實踐、寓教于樂”良性互動的公共藝術教育體系為提高學生學習公共藝術課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基本的審美素養,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促進終身學習,我們提出了“師生互動、有趣、高效”課堂的原則、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管理的外顯形式、生動有趣又是對師生互動的進一步界定,高效才是其要達成的目標。因此“師生互動、有趣、高效”要堅持民主平等性原則、過程與結果并重原則、互動性原則、趣味性原則與效率性原則。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轉變傳統教學觀念,采取激情引趣的導課策略、多維互動的討論學習策略、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因生而異的策略、注重學法指導的教學策略、采用全面發展的激勵評價策略等,最終實現公共基礎課的高效率目標。與此同時教師還應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業務能力,中等職業學校全面開設公共藝術有效教學,必須充分挖掘現有藝術類教師隊伍的潛力,合理配置和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多層次、多渠道的提高和完善現有音樂教師業務能力和水平,根據實際需要,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音樂類教師在職進修、學習培訓,鼓勵有效利用互聯網資源和計算機技術拓寬公共藝術教學方式,快速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有效解決職業教育改革而造成的藝術類教師不足的局面,保障中等職業學校全面開展《公共藝術》課程的有效教學。

作者:許欣 單位:武漢市第二輕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