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彩繡民間藝術論文

時間:2022-05-12 03:11:51

導語:金銀彩繡民間藝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銀彩繡民間藝術論文

一、興建金銀彩繡文化產業園

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是興建文化產業模式的先行者和得益者。有著數百年歷史和獨特審美特征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社自歸入蘇州工藝美術學院后,憑借有利條件和工藝美術各專業的研發能力,積極申報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刻年畫的傳承、研究和開發有了顯著的改善。此外,蘇州市政府通過修建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桃花塢木刻年畫體驗館,開展對這一傳統技藝的搶救、保護、研究等工作,并通過博物館培養“后備傳人”,通過“木刻年畫進學堂”等活動形成長期而穩定的“生力軍”。這些舉措終使桃花塢年畫重放異彩。從盛極到沒落再到復興,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的歷史是我們審視民間藝術產業模式的一個經典案例。對于寧波地區金銀彩繡民間藝術而言,正是可以借鑒的產業典范,以興建金銀彩繡文化產業園的方式,逐步形成研發基地、生產基地、展銷基地、人才培養基地和民間藝術博物館、傳統工藝體驗館的新型文化產業格局。比如建立一個發掘、搶救、保護、傳承金銀彩繡的統一機構——寧波金銀彩繡藝術館和傳統工藝傳習中心,充分利用藝術館資源,開設相關技藝傳授的課程,鼓勵傳承人手把手帶徒弟傳道授業;并通過寧波金銀彩繡藝術館這個窗口吸引藝術家、民間刺繡傳承人、收藏家進行刺繡藝術交流、弘揚金銀彩繡技法。金銀彩繡文化產業園的興起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宣傳,比如可以在各類媒體開辟專欄、專題;在人氣集聚地、城市廣場等場所定期組織金銀彩繡民間藝術的實物展示及手藝演示,將金銀彩繡作為寧波的地方文化象征進行廣泛傳播,引導民眾關注金銀彩繡民間藝術傳承人、傳承基地、優秀作品等,促進和提升全民、全社會對金銀彩繡民間藝術的再認識,提高整個社會對傳統手工藝的認同感。

二、拓展傳承基地,培養金銀彩繡繼承人

金銀彩繡民間藝術的傳承僅靠一個藝術館或一個傳統工藝傳習中心遠遠不夠,傳統的老藝人帶徒弟的方式,傳授面窄,見效慢。但如果換一種方式,把老藝人請到各級各類學校,以講座的形式傳習金銀彩繡民間藝術,或者在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就可以讓更多的人掌握其工藝,了解其精髓。拓展各級各類傳承基地,培養金銀彩繡民間藝術繼承人,具體可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大學教育、企業公益教育等不同渠道展開,使金銀彩繡民間藝術的發展更加規模化、系統化。首先要加強金銀彩繡民間藝術在中小學的基礎教育,由傳承人為中小學生定期上課、傳授技藝,在青少年中逐步普及傳統手工藝文化,培養金銀彩繡愛好者。在職業教育體系中,加大金銀彩繡民間工藝相關課程,融會傳統造物的智慧和情感,重點培養“工藝人才”,使之成為認祖歸宗的傳統文化課程和文化啟蒙。在大學教育階段,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建立金銀彩繡民間藝術研究中心,健全和完善保護機制,為保護、發展和研究金銀彩繡提供理論支持、普查指導、咨詢服務、項目研發、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服務;同時,以學科交叉與專業融合的優勢,通過社會調研、技術積累、文化理解等角度,借助數字化技術,對分散在民間的金銀彩繡產品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進行全面細致的普查、認定和登記,建立完整的數據庫,保證金銀彩繡民間藝術以最為保真的形式長久地保存下來。此外,還可在企業設立傳承基地,開展公益教育,開拓金銀彩繡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市場,保持金銀彩繡手工藝的可持續發展。通過以上多層次的傳承人培養格局,強化教育對地方經濟的服務與智力支持,使年輕一代更多、更好地了解、宣傳、傳承金銀彩繡民間藝術資源。

三、金銀彩繡民間藝術資源的設計轉化和創新應用

當前,國家正加大扶持與推動設計產業力度。2014年1月,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具有高知識性、高增值性和低消耗、低污染等特征。依靠創新,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等新型、高端服務業發展,促進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內容,有利于改善產品和服務品質、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也可以催生新業態、帶動就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會議主要議題之一是部署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同年3月,國務院《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從政策層面將設計作為創新資源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從具體舉措上激發了設計對經濟的強勁拉動力。民間藝術形成積聚成產業化態勢,不僅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更需要緊跟時展進程進行革新,通過吸納現代元素,進行設計轉化和創新應用,形成嶄新的文化形態,融入現代社會環境中,從而實現民間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教授也提出,要以當代設計觀念轉化“非遺”資源的傳統文化樣式,用當代設計語言轉化傳統文化元素,通過當代設計創意產業轉化傳統文化產業。寧波金銀彩繡民間藝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豐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文化價值,有很好的產業基礎,但目前對其產業化研究還只停留在初級階段,創新不足、產品形式單一,嚴重制約了發展進程。金銀彩繡民間藝術的精髓在于一代代的技藝傳承,它超越了有形物質載體的局限,具有廣闊的開發空間。將投射了地區典型民俗思想的金銀彩繡傳統技藝通過現代設計元素得以展示,文化資源通過設計轉化為經濟發展的資本,成為既是宣傳本土精神的載體,又是煥發市場活力的源動力。作為獨特的文化資源,金銀彩繡民間藝術與相關企業進行產業聯合,加強傳統文化資源的設計創意轉化能力,實現金銀彩繡“文化產業鏈”。比如通過與旅游產品、生活日用品、手工藝術品等市場進行多層次結合,著眼創意設計,加大文化含量、技術含量和創意含量,使這些旅游產品、生活日用品、手工藝術品等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最大化實現產業附加值。也可以借助節日的契機,以定期舉辦相關文化節的方式展示和推廣金銀彩繡民間藝術,發掘傳統手藝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通過開發禮品、紀念品、收藏品,實現展示功能向實用功能的轉換。還可以結合寧波地區獨特的文化現象,如十里紅妝婚嫁風俗文化等,開發相關的金銀彩繡婚自歸入蘇州工藝美術學院后,憑借有利條件和工藝美術各專業的研發能力,積極申報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刻年畫的傳承、研究和開發有了顯著的改善。此外,蘇州市政府通過修建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桃花塢木刻年畫體驗慶用品,形成獨有的文化產業,促進金銀彩繡民間藝術的產業化進程。

四、結語

寧波金銀彩繡民間藝術歷經幾百年的發展,承載了濃厚的傳統文化與地方精神,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但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雙重沖擊下,金銀彩繡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項民間藝術,對其進行產業化開發是非常有必要的。金銀彩繡民間藝術與現代設計元素重新組合方能獲得“新生”,特別是其中蘊含的無形的觀念、知識、信息等需要傳承與創新開發才能喚醒生機,展現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寧波地區金銀彩繡民間藝術的產業化發展,要從當地產業的實際情況出發,尋求發展良方。金銀彩繡的產業化過程就是將民間傳統的“私相傳授”形式轉變成按照市場規律運作的經濟形式,是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盈利的過程。尋求適合地方性民間藝術產業發展的規律和路徑,不僅可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金銀彩繡民間藝術,科學有效地促進地區產業化發展的進程,實現創造利潤的目的,也為其他相似類別的地方性民間藝術資源的產業化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作者:陳立萍單位:浙江萬里學院設計藝術與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