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自歌曲的藝術價值與民族唱法詮釋
時間:2022-09-12 09:31:04
導語:黃自歌曲的藝術價值與民族唱法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古詩詞是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寶藏,了解它、走近它,是當代學生的責任。而黃自是我國近代音樂史上一位極為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樂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屬于高水平。隨著民族唱法近年來不斷探尋與摸索,已經有了相對完整獨立的聲樂體系,民族歌曲的演唱者致力于用改良后的民族唱法來詮釋古詩詞歌曲,并為其帶來新的生命力和新的韻味。本文站在黃自古詩詞藝術歌曲這一角度,分析古詩詞歌曲的藝術價值。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從古至今有無數詩人寫下了經典詩詞,繼承我國古典詩詞精華,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是中國古典文學和音樂的完美結合,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充分表現出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古詩詞歌曲的發展概況
古詩詞歌曲能發展到今天,離不開中國音樂家們的努力和付出,中國音樂家一直在為創作具有中國風格的古詩詞音樂不斷求索,那么,在當代,古詩詞歌曲發展有什么不同呢?我們就拿作曲家趙季平老師的《佳節思親》和作曲家敖昌群老師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這兩首古詩詞歌曲進行分析。首先古詩詞歌曲對于歌詞內容的平仄有嚴格的要求,從聲調上講,必須是平仄相間,類似于“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這種模式,而且聲調是中文特有的,它是一個漢字必備的語音特征,不像英語僅有音節特征。除注意聲調外,古詩詞歌曲還完美地展現了“起、承、轉、合”的結構韻律。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創作要素。例如,在《佳節思親》中,“獨在異鄉為異客”是“起”,并提出問題;“每逢佳節倍思親”是“承”,對上一句話進行鞏固;“遙知兄弟登高處”是“轉”,這里轉入下一個話題,并為結尾做準備;“遍插茱萸少一人”最后整合整首詩。雖然《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一首詞,沒有詩那么對稱,但總體上也是保留著中國傳統的“起承轉合”的結構。古詩詞歌曲的歌詞都是經過歷史的打磨遺留至今,詩詞的內容無不是文豪大家的心血之作,正如《佳節思親》是唐朝詩人王維的作品、《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作品,兩位的作品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
二、黃自古詩詞歌曲的藝術價值
黃自(1904-1938),字今吾,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人,音樂教育家,早年在美國歐伯林學院及耶魯大學音樂學校學習作曲,是我國20世紀30年代重要的作曲家之一。1929年黃自回國,先后在上海滬江大學音樂系、上海國立音專理論作曲組任教,并兼任上海國立音專的教務主任。他熱心音樂教育事業,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音樂人才。黃自是中國早期音樂教育的奠基人。其代表作品有《旗正飄飄》《九·一八》《點絳唇·賦登樓》《思鄉》《玫瑰三愿》等,尤以古詩詞歌曲最具代表性。他的古詩詞音樂五聲調式與西洋和聲相結合,在突出民族風格特色的基礎上又頗具西洋風味,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中國音樂的驕傲。古詩詞的韻味是一詞多義,如黃自先生創作的《花非花》,以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白氏長慶集》里的一首詩為詞,“花非花”表達了三種含義,第一,這是花;第二,這不是花;第三,這是什么呢?之所以一詞多義,在于古詩詞一般都是用文言文寫的,言簡意賅、情感含蓄,再加上這首詩巧妙地運用了比喻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于人生中存在過的、最終消逝的人與物的追思和傷感。“夜半來,天明去”,看似是在講述夢境,但是“來如春夢”這四個字的出現,讓我們忽然明白原來這也是一個比喻。
三、黃自古詩詞歌曲的民族唱法詮釋
(一)演唱時的呼吸和發音吐字。呼吸作為歌唱的關鍵一環,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一首歌沒有了呼吸,那么這首歌也失去了靈魂。古詩詞藝術歌曲所蘊含的情感是一般歌曲無法比擬的,所以呼吸就更為重要。我們就以黃自的《點絳唇·賦登樓》為例,第一句“休惜余春”,演唱時呼吸是平穩且深沉的,根據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再慢慢吐氣,懷著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隨著伴奏的節奏對氣息進行調整,或慢,或松弛,或平和,等等。只有這樣才可以和歌曲合二為一,這樣觀眾能隨著演唱者的呼吸感受其中的點點生機。黃自先生的這首《點絳唇·賦登樓》,優美的旋律和較為復雜的和聲,再加上三連音的節奏型,體現出其豐富的創作情感,以及深厚的文學素養,歌詞和旋律緊緊貼合,體現了黃自先生高超的藝術造詣。演唱古詩詞歌曲時,發音吐字是非常重要的,與其他歌曲不一樣,古詩詞藝術歌曲一定要有中國韻味才正宗,演唱時的起音決定著演唱質量。正如黃自先生的《點絳唇·賦登樓》,這是一首悠遠、大氣的作品,演唱者咬字要準且穩,每個字要咬在氣上,字尾微微拉長歸韻,尋找吟誦的感覺,但是休止的地方必須按照譜子精準執行。演唱者對于古詩詞情感的不同表達,使得音色也會發生改變。人的發聲和樂器的發聲不一樣,演唱時的發聲分為五個點,分別是胸腔、喉腔、口腔、鼻腔、頭腔。通過這五個器官共震發出聲音,通過控制共鳴的大小,把音量漸漸推向高處,如同情感宣泄,唱出自己的心聲“強欲登高賦”。然后聲音強收弱起,“山無數,煙波無數”,聲音搭在氣上并壓縮到一個點,聲音雖小但是更集中,更具有穿透力,表達出對過往的珍惜,然后在這里進行“歇氣”處理,增添一種意境。“不放春歸去”,一個字一個字清楚、緩慢地說出來,這樣的演唱,使古詩詞藝術歌曲具有了美的氣質,這種民族唱法更加體現出“中國味道”。(二)演唱時的情感處理和發聲位置。想要演唱好古詩詞藝術歌曲,情感的處理和適當的發聲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好這些,再加上發音吐字和呼吸,才能全面展現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魅力和風韻。演唱時的情感表達其實是演唱者的二次創作,也是演唱者綜合文化素養的體現,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和內在表達,是演唱者二次創作的前提。《點絳唇·賦登樓》這首歌曲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蓬勃生機的感嘆與贊美,作者贊嘆這些美好事物的同時,又希望這一切不要消失,內心的復雜和對景色的擬人化描繪,使作品擁有了鮮活的生命力,同時,作者對已經逝去的青春無比懷念,感慨萬千。《點絳唇·賦登樓》這首詞短小精悍、形象生動。通過歌詞的描繪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看到了“簾卷西山雨”“山無數”“煙波無數”等綺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演唱者在演唱時,情感要表現得更加深沉,通過胸腔發音,口腔也要豎著打開。當唱到“試來把酒留春住”的“試來”時,演唱者的演唱速度要開始加快,并且重音強調“來”字、“把”字、“春”字,讓歌曲表達有張力,同時從內心深處迸發出留住春天的強烈欲望。這時哼鳴的力度要加強。當唱到“強欲登高賦”的“登”字時,演唱者可以自由延長,仿佛站在山頂眺望遠方。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演唱者的聲音雖然自由延長,但必須要在氣息的流動中,并且接最后兩個字時要聲斷氣不斷,不能破壞整首歌的意境,而且身體保持主動的狀態,聲音的位置也要一直保持在腔體之中,喉頭也不能往上移,避免“掐住脖子”。聲樂藝術是一門高深的情感藝術,情感表達是歌唱的靈魂,在日常練習時,不能只練習歌唱的技巧,應該把每次的練習當成正式上臺表演一樣,要百分百投入情感,在提高技巧的同時,也都有更深的體會。隨著每次的練習,演唱者就能充分感受到作者的創作思想和情感內涵,為聽眾帶來更直觀的情感共鳴。
四、結語
本文以黃自先生古詩詞歌曲《花非花》和《點絳唇·賦登樓》為例,對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民族唱法進行了淺析,研究了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歷史和發展、黃自先生的生平與其創作的古詩詞歌曲的藝術價值,以及演唱古詩詞藝術歌曲時的呼吸、發音吐字、情感表達和發聲位置等,一是為了表現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高雅內涵,以及對黃自先生的贊美;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繼續挖掘研究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三是弘揚宣傳民族唱法,改變大眾對它的認知。演唱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講究的是“聲情并茂”和不可缺少的“中國味道”,民族唱法在擁有美聲一樣高亢、輝煌、渾厚的音效和強大穿透力的同時,又具有甜美、婉轉的特點,以及情感上的“起承轉合”等,筆者相信,在未來,民族唱法在世界上一定能綻放光彩,“中國味道”的古詩詞藝術歌曲也能廣為傳播。
參考文獻:
[1]尹悅.黃自藝術歌曲和聲技法運用研究[D].長江大學,2018.
[2]張宏鳴,高玉.淺析我國早期藝術歌曲對我國聲樂發展的影響[J].黃河之聲,2017,(24):101.
[3]姚小蘭.中國古詩詞歌曲的特點及其語言特色對演唱風格的影響[J].黃河之聲,2018,(24):128-129.
[4]李怡.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之美學研究[J].北方音樂,2019,39(03):29-30.
[5]金相莉.我國藝術歌曲百年發展及意蘊研究[J].戲劇之家,2019,(06):38-39.
[6]高萍萍.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的影響[J].黑河學院學報,2018,9(11):162-163.
[7]解本康.古詩詞歌曲對建立中國聲樂學派的價值和意義[J].藝術研究,2018,(03):121-123.
[8]賈學淼.美聲唱法與流行音樂唱法的結合運用探討[J].黃河之聲,2018,(11):13-14.
[9]宋志奇.淺析黃自聲樂作品的藝術價值[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8,36(02):134-
[10]齊寶瑩.論黃自藝術歌曲<點絳唇·賦登樓>的演唱技法與情感處理[J].黃河之聲,2018,(06):52-53.
作者:龐通 單位:四川省達州中學
- 上一篇:關于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的思考
- 下一篇:淺析群眾舞蹈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