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研究
時間:2022-03-03 08:30:13
導語:新課程背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就初中語文教學而言,閱讀一向都是重點板塊,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新課程背景下,要求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新理念,采取新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立足于新課程要求和教學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適用于初中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真正改變學生“要我學”的閱讀狀態,最終落實語文核心素養下的閱讀教學要求。特以此作為研究切入點,結合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的內容,分析和研究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創新路徑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化,語文教師在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時,必須要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依據語文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不斷創新理念,優化傳統教學模式。然而,進行實踐教學時,還有部分教師秉持傳統教育觀念,不能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壁壘,以至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流于形式,教學質量一直不能有效提升,與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教學目標背道而馳。因此,新課程背景下,對傳統的閱讀教學手段進行創新和優化,是一線教師研究和關注的重點。
一、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解析
(一)閱讀教學目標缺乏聚焦
若想使閱讀教學的效果得到保障,最關鍵的一點在于對教學目標的合理制定。基于此,教師在規劃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時,有必要深入思考“什么樣的目標才是好的目標”,尤其是在新課程背景下,明確提出了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在設計語文教學目標時,還應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聚焦學生的需求。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的束縛,導致一些教師進行閱讀教學之前,忽視建立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設立的目標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因此存在目標與學生認知不相符、閱讀目標模糊等問題,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初中語文閱讀效果。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對語文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認識不夠全面,致使制定出來的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相背離。
(二)閱讀教學設計缺乏深度
教學設計是達成教學目標、推動教學活動有序進行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還應注重依據具體的閱讀目標、閱讀任務,設計高效的閱讀方案。但在閱讀教學實踐中發現,教師對語文教材、學生的學情分析不夠全面、深刻,致使閱讀教學設計不夠科學、缺乏深度。一方面,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并未注重有效整合并運用相應的教學資源,無法將語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和經驗聯系起來;另一方面,教師設計的閱讀問題比較簡單,難以發揮問題的引導價值,無法引領學生不斷深入思考,學生的閱讀深度不夠,同時也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最后,教師設計的閱讀方案缺乏層次性、邏輯性,難以帶領學生圍繞閱讀目標進行深層次的閱讀和探究,制約了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1]。
(三)閱讀教學手段單一化
語文核心素養下,要求學生既要具備考高分的能力,也要掌握課程要求具備的語文綜合能力以及素養。在此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應當轉變千篇一律的教法,立足于不同的閱讀內容,采取對應的措施進行深入的解讀,以實現層次化的閱讀教學。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常忽視學生訴求,依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采取程式化的閱讀教學模式。毫無疑問,閱讀教學模式單一化最終導致初中學生失去興趣,難以真正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四)閱讀主題缺乏系統性
核心素養背景下,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該圍繞單元主題開展閱讀活動,彌補以往單篇閱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不足,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然而,受到應試教學理念、閱讀時間的束縛,閱讀教學還是以單篇為主,教師將自己的閱讀感悟和經驗傳授給學生,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生詞生字,背誦經典片段,忽視了閱讀的系統性,不注重與課外閱讀內容的融合。在這種情況下,致使初中學生的閱讀面比較狹窄,難以拓展自身的閱讀視野,與新課程理念下的閱讀教學要求不相符。
(五)閱讀教學評價不合理
閱讀教學評價的不合理,主要體現在很多教師習慣采用傳統的評價模式。一方面,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依據,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基于人才選拔的要求,考試評價應具備公平性,可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更加公平的檢測,但這種評價模式僅僅反映了短時間內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難以對學生的閱讀量、閱讀過程中思維的發展情況、綜合能力等進行全面的反映;另一方面,從評價主體上來說,教師常常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在教學評價中的參與價值。在這種情況下,教學評價的價值不能夠充分發揮,嚴重違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初衷[2]。
二、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創新路徑分析
(一)創新閱讀教學理念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實施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啟發者,教師自身具備的教學觀念,直接決定了閱讀教學的具體實施行為,是影響閱讀教學效果的關鍵。基于語文核心素養下的閱讀教學要求,教師必須要對自身的閱讀教學理念進行創新和優化:一方面,加強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新課程背景下明確了語文核心素養一詞,為閱讀教學指明了方向。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在教學之余,對語文核心素養、語文課程特點進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設計語文閱讀教學方案;另一方面,堅持“以生為本”理念開展教學。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結合“以生為本”的原則,結合初中階段學生的實際學情、具體的閱讀內容,科學設計閱讀教學方法,靈活選擇閱讀教學資源,真正提升閱讀教學的效果。
(二)創新閱讀教學目標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閱讀教學雖然受到重視,但是卻比較死板和單調,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學生的閱讀興趣,影響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實。而導致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就是閱讀教學目標不夠明確,閱讀教學目標存在片面、重復等現象。基于此,教師必須要對閱讀教學目標進行優化和創新。首先,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目標時,必須要從“學生知識與素養培養”的角度進行設計,確保閱讀目標能夠與閱讀內容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最終促使學生在清晰目標的指導下,實現高效地閱讀;其次,教師在制定閱讀教學目標時,還應尊重新課改下的“生本理念”,將課堂主動權歸還給學生,同時結合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和思維發展情況,精心制定最貼近學生認知發展區的閱讀目標,以免設計的閱讀目標出現過高、過低等現象;最后,教師在設計語文閱讀教學目標時,還要依據語文學科特性,充分考慮其工具性、人文性特點,設立更具指向性的閱讀目標,確保學生在明確閱讀目標的指引下開展閱讀學習。例如,在《七顆鉆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以下教學目標:初步閱讀文本,掌握基本生字詞,在閱讀的同時,逐步掌握文本中蘊含的思想情感。采取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等方式,完成文本的深層次閱讀,并在閱讀中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以及探究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聯想能力的培養。開展深度閱讀,感知童話中蘊含的思想情感,懂得關心他人、用愛心對待生活。這一閱讀教學目標指向語文核心素養下的要求,可促使學生在閱讀目標的指引下,完成文本的深層次閱讀,最終達到預期的閱讀教學目標。同時,這一閱讀目標與七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相契合,立足于學生的想象力發展情況,在閱讀想象的過程中,實現了文本的深層次閱讀[3]。
(三)創新閱讀內容,延伸閱讀范圍
在最新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不僅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同時也提出了應堅持“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原則,使語文閱讀的內容更具深度與廣度,引導學生通過有效且廣泛的閱讀,逐步提升語文綜合素養。一方面,適度拓展、延伸文本內容。想要達成核心素養下的目標,教師在創新閱讀內容時,要結合閱讀的文本對其進行延伸。尤其是現行的語文教材中選擇的閱讀文本,基本上都是名著中的節選或是經典的篇章,教師要以此為前提,適度拓展閱讀內容,促使學生實現更具深度的閱讀學習,逐步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如以《列夫·托爾斯泰》的閱讀教學為例,在創新閱讀內容這一方面,可對其展開深層次拓展,將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引入,促使學生在閱讀內容的拓展中,豐富自己的眼界,擴展自身知識面,循序漸進地提升了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另一方面,挖掘文本內容的深度。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挖掘文本內容的深度,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閱讀文本形成更深入的理解。促使學生在深層次解讀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認知,最終滿足核心素養下的閱讀教學要求。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對于閱讀教學的優化,還需教師結合閱讀內容,堅持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原則,引導學生在讀寫結合的過程中,完成文本的深層次解讀。例如,在《濟南的冬天》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就引導學生在對文章進行仔細品讀的過程中,感悟語言特點、寫作手法。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寫作手法,靈活利用比喻、擬人等方式進行仿寫訓練,針對“家鄉的冬天”進行描寫訓練;再比如,在《駱駝祥子》閱讀完成之后,為了引導學生對閱讀文本形成深層次的閱讀,教師在指導學生完成閱讀之后,結合文章的內容,思考祥子悲劇的原因,并通過思考和討論等,站在客觀的角度上對這一人物進行分析,并展開評論性寫作[4]。如此,學生在讀寫結合的訓練模式下,進一步推進了閱讀層次的發展,真正實現了學生的深層次閱讀。
(四)創新閱讀教學手段,靈活開展閱讀
新課程理念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在組織和開展閱讀教學時,立足于語文學科的特點,以及初中階段學生[1]程玉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與對應策略[J].學周刊,2021(26):151.[2]王峰.新課程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淺探[J].智力,2021(21):155.[3]陳志.有關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思考[J].語文世界(教師版),2021(Z2):121.[4]徐建權.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的創新策略探析[J].考試周刊,2021(56):53.參考文獻:的身心發展規律等,尊重學生的好奇心,滿足學生興趣愛好,持續創新以及改進傳統的閱讀教學手段,帶領學生在靈活多變的閱讀教學中,完成語文的高效閱讀。1.情境閱讀。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也是喚醒學生閱讀欲望、使其自主參與閱讀學習的動力來源。由于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閱讀興趣并不高,對于閱讀教學的優化,還應結合閱讀內容、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興趣愛好等,靈活運用多種手段,從而給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情境,使其在閱讀情境中體驗、理解和建構知識,增強閱讀學習的自主性、自覺性。以《登勃朗峰》的閱讀教學為例,對于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教師可事先制作一張圖表,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閱讀,并完成相關的表格。接著引導學生結合閱讀文本,想象情境:馬車車夫游刃有余地駕駛馬車,在他的言語中充滿了自己的人生經歷;青年男女則坐在馬車內,高聲地談笑;我們則在樹下納涼,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一路上我們的車隊和游客都已經見識到了山峰的魅力景色。如此一來,在良好的閱讀情境中,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大幅度提升,點燃閱讀熱情,更加專注于閱讀學習。2.探究式閱讀。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對于閱讀教學的優化,既要強調學生的知識素養,也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為了達到這一閱讀教學目標,教師在優化閱讀教學時,還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具體的閱讀內容,靈活設計具有探究價值、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層次的解讀,逐步增強語文綜合素養。例如,將探究式學習引入《三顧茅廬》這篇文本的閱讀教學中,立足于閱讀內容,設計具有思考空間、探究價值的開放性問題:為什么劉備頻頻光顧諸葛亮的草廬?諸葛亮為什么三次才出來迎接劉備?從而使學生在問題引導下,實現更具深度的閱讀,促進思維發散,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探究過程促使學生在閱讀中提升了自身的語文綜合能力,也促進了思維的發展,落實了語文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3.群文閱讀。語文核心素養下,教師在優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時,不能一味沿用傳統的單篇閱讀的方式,而要合理開展群文閱讀,通過多文本閱讀,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以《濟南的冬天》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在創新閱讀教學時,就結合文本的內容,選擇具體的閱讀議題,以作者為主線,將老舍的《大明湖之春》《趵突泉的欣賞》閱讀文本進行了整合,促使學生在多文本的閱讀和分析中,感受作者對濟南冬天的不同角度描寫,最終實現文本的深層次解讀。4.生活化閱讀。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在優化閱讀教學時,還應幫助學生在閱讀文本與實際生活之間建立起良好關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等,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生活化閱讀教學模式下,教師不能將閱讀教學局限于課堂內部,而是在完成閱讀之后,帶領學生走進社會實踐中,促使學生在實地考察、社會實踐活動中,對文章內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最終強化文本閱讀效果。
(五)創新和優化閱讀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構建完善教學體系不容忽視的一步,是落實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點。具體來說,教學評價指向既定的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回顧,及時捕捉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將其作為教師調整教學計劃的重要依據。基于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評價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教師必須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優化和改進:首先,實現評價標準多元化。面對語文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教師在優化閱讀教學評價時,必須要從考試成績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能力、興趣等統一引進相應的評價標準中,從而增強閱讀教學評價的全面性、具體性,真實反映出學生的閱讀水平。其次,以生為本展開評價。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在優化教學評價時,還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將學生自我評價、互相評價納入具體的教學評價中,促使學生在自我參與的過程中,發現自身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針對性的改進。最后,以發展為導向理念,立足各個層次學生實情,采取針對性評價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同時,教師還應靈活運用激勵性的閱讀評價語言,激趣勵學,真正實現所有學生的發展。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一向都是最重要的板塊,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所在。因此,教師有必要結合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創新閱讀教學目標,豐富閱讀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優化閱讀教學評價,以此增強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發揮閱讀的教育價值,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劉海燕 單位:甘肅省張掖育才中學
- 上一篇:幼兒園線上共育活動問題及展望
- 下一篇: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