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語境下大學語文教育變革與應對
時間:2022-11-19 08:41:18
導語:新媒介語境下大學語文教育變革與應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媒介時代背景之下,手機、互聯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工具。然而,大學語文呈現弱化趨勢:語文學科地位下降,重工具輕人文,教育方式落后,教師被邊緣化。當下,對大學語文教育的變革與應對的研究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在新媒介語境下大學語文教育必須重視學生人文性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高大學語文教師的素養。
一、新媒介概念及其特征
何為新媒介?顯而易見,“新”是相對于“舊”而言的,相比較而言“傳統”一詞更為貼切。
(一)新媒介之概念
“新媒介”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CBS技術研究所所長的一份商品開發計劃中,之后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在向尼克松總統的報告中多次引用,由此新媒介一詞由美國流行而擴展至全世界。新媒介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概念,歷史上雕版印刷術、無線電廣播、黑白電視都曾是每個時代的新媒介,但是都沒有永恒的占據這一名稱。當下時代背景下的新媒體專門指那些信息化、網絡化為手段,通過手機、互聯網獲取信息的概念。
(二)新媒介之特征
1.交互性
交互性是新媒介的本質特征。在新媒介之中,人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時又是信息的準傳播者。例如在當下的微博之中,每一個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信息,同時又可以轉發、復制其他用戶的信息。如此,在一個簡單的微博平臺之中人們之間無論認識與否都成為了信息的“接受者”“傳播者”“制造者”。這種新媒介的交互性是互聯網得以存在的根本因素。正是新媒體用戶的運用和操作才帶來了如此多的新媒介的發展和創新。
2.自媒體化
在新媒介背景之下,手機、電腦、iPad成為每一個社會人所必須擁有的日常工具,人們通過手機、電腦相互溝通、聯系。工作亦或是生活、娛樂,這些日常的工具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傳統媒介例如電視機、無線電廣播,信息的傳播都是單項的,電視臺或者廣播是信息的“發出者”,民眾是信息的“接受者”。傳統媒介時代的人們只能被動的接受信息,知道社會是什么樣的。而當下的新媒介時代,具有交互性的本質特征,人們之間可以實現信息的共享進而出現了一種新的趨勢———“自媒體化”。自媒體化的典型代表是當下非常火的直播軟件,微博是最為廣泛的,用戶通過微博的直播平臺分享各種主題的奇聞趣事。除微博之外,各種APP軟件,例如快手短視頻、火山小視頻等如雨后春筍涌向大眾,進而“網絡主播”成為新媒介時代下的新職業。自媒體時代背景之下,信息的傳播不再是單項的,而是交互性的,在自媒體時代背景下平民大眾越來越具有話語權,通過自己的平臺分享自己的觀點。
3.泛娛樂化
當下,每個人只要翻開手機無時無刻不被“娛樂圈”這個特殊的領域所霸屏。各種網頁、APP客戶端都有專門的娛樂版塊講述娛樂圈的故事,“泛娛樂化”成為這個時代的重要特點。[3]娛樂明星的各種新聞層出不窮,電視頻道、手機客戶端無時無刻不在報道明星的新聞。人們仿佛生活在一個娛樂大爆炸的時代,娛樂明星的新聞甚至比作家、科學家更受人關注。電影、互聯網的發展更是將娛樂化推到了更高的結點,各種影視作品、綜藝節目涌向觀眾。微博平臺本質是輿論平臺卻成了娛樂明星娛樂大眾的平臺,上百萬、上千萬的粉絲,娛樂明星的一件小事就掀起了軒然大波。毫無疑問,新媒介的交互性,自媒體化的特點,導致了我們生活在了一個“泛娛樂化”的時代,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
二、新媒介語境下大學語文教育現狀
語文課程是一門特殊的課程,它是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體的一門課程。人文性則是指語文促進人發展的范疇,一個社會的人通過對語文課程的學習學到了文化、道德、情感、禮義廉恥等具有社會性的范疇。在新媒介語境下,我國的大學語文教育呈現了弱化趨勢,出現了以下現象。
(一)語文學科地位下降
眾所周知,大學教育中大學英語是必修課而且是公共課程之中最為重要的。每一個學生在大學都必須學習,當然自從我國加入WTO以來,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必須學好英語這門世界性的語言。但是,與大學英語作為大學四年的必修課相比,大學語文的地位可謂微乎其微。許多高校將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公共選修課,甚至有的大學根本沒有開設大學語文這門課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載體的語文學科,具有著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教化子民的作用,在大學中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大學是我國人才輸出的重要場所,當下社會人情關系淡漠、社會信用缺失與大學語文教育的不被重視有著密切關系。
(二)重工具性,輕人文性
應在大學語文教育逐漸弱化的當下,語文學科本身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而在現有的語文學科教育中語文學科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沒有得到平衡發展,出現了重工具性而輕人文性的特點。語文課程在中小學教育之中的工具性可想而知,作為一門主要學科期末考試和升學考試中都是重頭戲,教師的教育目的也就傾向于讓學生多拿分。應試教育背景之下,分數至上,分數才是未來的敲門磚,因而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得到充分發揮。大學本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大學的語文教育注重的不應該是分數,而應該是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應是傳統文化的研習以及語文專業素養的提升。但是,與之相反,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作為一門選修課大學語文并沒有引起學生的重視,只是當做一門可以提高學分的科目,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學分,而不是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三)教育方式落后,教師被邊緣化
新媒介語境下,大學生無時無刻不被手機、電腦互聯網終端等支配著,甚至上課都無時無刻不盯著手機,瀏覽各種網頁。在此背景之下大學的語文教育卻仍然延續了傳統的教育模式,教師播放多媒體,向學生講述文章段落、中心句、中心思想,播放視頻,規定學生必學的課文等。這種教育方式與中小學生的語文教育沒有本質的區別因而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大學語文學科本身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大學的語文教師也就隨之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被嚴重的邊緣化了。許多高校對語文學科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更不會派遣專門的老師給學生授課,大學中很多語文老師都是其他學科的兼職教師,作為一門公共選修課,講完課走人。語文課程得不到重視,語文教師被邊緣化,最終導致語文對于大學生而言只是一門可以獲得學分的普通課程,語文課程的價值還在于它的工具性,人文性沒有得到重視。
三、新媒介語境下大學語文教育的變革與應對
(一)重視人文性培養
當今市場經濟和娛樂大眾文化流行的大環境下,大學生普遍存在著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態。新媒介語境下,學生無時無刻不被廣告、明星所影響,最終導致大學校園中,學生之間攀比成風,手機、衣服、鞋子、電腦、包包都成為相互攀比的對象。在大學生群體之中出現了一種攀比趨勢,手機一定要最新的蘋果,包包、化妝品一定要一線大牌,才顯得“有面子”。然而,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大學生家庭條件并不富裕,難以支撐“有面子”的奢侈生活,于是衍生了新的社會現象“網貸”。男女生為了滿足自己奢侈的生活欲望,不惜通過網絡借高利貸,代價是高利息,拍裸照等,一旦規定時間內沒有還清欠款,就會像滾雪球一樣無限放大。近期,大學生因網貸無法還清而自盡的新聞頻頻出現。此種現象不得不令人深思!作為一個大學生首先要做的應該是修身,即提高自己的良好的道德素養和人文素養,學會做人。當下在大學校園中出現的種種不良現象與大學生中語文課程缺失有著必不可少的聯系。大學中應當重視語文教育,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學會做人。
(二)培養大學生批判性思維
新媒介背景之下,經濟全球化,信息大爆發,互聯網個體化,大學生每天接收來自世界各國的信息。然而,大學生的獨立意識還沒有形成,面對眾多的信息往往無選擇的全盤接收。對于還沒有踏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他們無法分辨好的與壞的,有用的和無用的,因此大學的語文教育必須重視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語文教師應當重視學科的教育,教授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引導他們去分析社會,辨別社會,提高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去應對社會。
(三)提高大學語文教師素養
大學語文教育面臨著教育方式落后,語文教師逐漸被邊緣化的現狀。因此,要改變大學語文的現狀,必須重視大學語文教師素養的提升。教師的素養應當包括兩個范疇:一是能力素養;二是職業道德素養。大學語文教師首先必須注重能力素養的培養,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教學能力和知識儲備能力,只有在專業知識扎實的基礎上才能夠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其次,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是語文教師必備的條件。大學語文教師,必須認識到語文課程的重要性,時刻牢記自己應當上好語文課而不是應付了事。如何提高大學教師的素養?首先,必須從源頭上抓起。大學教育機構必須招聘有能力的語文教師來教授學生。語文教師必須是語文專業或者相近專業。其次,在現有的大學語文教師中加強教師的素養培訓。高校應該開設大學語文教師培訓班,對現有的大學教師進行能力的評估和有計劃的培訓。只有提高大學語文教師的素養,教師才能夠教授學生更多的知識。
[參考文獻]
[1]朱飛.新媒介語境下的新聞專業主義思考[J].學術研究•新聞研究導刊,2017:64-66.
[2]張高杰.新媒介語境下大學語文教育的變革與挑戰[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7,(7):105-108.
[3]趙敬立.重視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J].現代大學教育,2010,(1):93-99.
作者:張志文 單位:滇西科技師范學院
- 上一篇:電影《阿詩瑪》權威文藝觀念分析
- 下一篇:影像本體現代性自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