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與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有效對接

時間:2022-08-17 09:57:17

導語:微課與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有效對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課與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有效對接

摘要: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與詩歌教學進行有效對接,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詩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文章對詩歌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對微課與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對接的意義及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微課;詩歌教學;有效對接;教學質量;綜合素養

微視頻作為信息時代一種全新的教學技術,具有教學簡便、信息資源龐大以及可視感強等特點,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教育領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將微課引入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以動畫或視頻的形式調節課堂氣氛,增添視覺美感,并結合詩歌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也可引入當前的一些人物傳記或者影視作品,結合視頻內容和詩歌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加深學生對詩歌理解的基礎上提升其詩歌鑒賞能力。本文對詩歌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對微課與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對接的意義及策略進行探討。

一、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現狀

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中,仍然沿用講解詩歌詞語、翻譯詩歌內容、講解答題套路的教學模式。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包辦代替學生的自主學習,影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忽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非常被動,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課堂參與度不高,自主學習意識淡薄,詩歌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微課與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對接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傳統枯燥的教學方式不同,微課形象、生動、直觀,符合教學的直觀性原則。微課集文字、聲音、圖片、視頻于一體,其超強的感染力可以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鑒別力。微課內容精當,重點突出,用時短暫,對于思維較為活躍,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好奇心的高中生而言,這種外界“刺激”能夠使他們長久處于心理興奮狀態,保持學習興趣的恒久與穩定,激發起學習動力。其次,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相較于傳統課堂教學,微課問題導向鮮明,可以是詩歌中要理解的詩句大意,要鑒賞的人物形象、詩歌意境、語言風格、表現手法,也可以是需要了解的主題思想以及要掌握的考試題型。學習能力弱一些的學生,通過反復觀看,能夯實自己的知識基礎,逐步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學習能力強一些的學生,可以不斷擴充學習內容,逐步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與文學素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內容進行學習。最后,有利于改進教學方法。微課能突破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從課上擴展到課下,從教室擴展到家庭,使學生的學習發生很大變化。教師在教學中要勇于探索,不斷創新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讓學生充分感受詩歌學習的樂趣,不斷提升鑒賞能力。

三、微課與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對接的策略

1.巧借微視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高中語文詩歌教學要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巧借微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對詩歌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例如,在教學《蜀相》時,教師可以問學生,杜甫《八陣圖》寫道: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首詩寫的是誰?基于對《三國演義》的了解,學生能非常輕松地說出“諸葛亮”。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講講諸葛亮的故事,這樣學生就可以把自己對諸葛亮的了解講述出來。但學生對諸葛亮的了解不一定全面,所以教師可播放介紹諸葛亮的微視頻,讓學生對諸葛亮進行全面了解。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會被諸葛亮為國家鞠躬盡瘁的精神所感動,教師可順勢導入《蜀相》的學習。因此,微課教學,非常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能激發學生學習與探究的熱情。2.使抽象文字具象化,化繁為簡在詩歌創作中,作者習慣于運用渲染、烘托、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學生需要在清楚分析這些寫作手法的基礎上,通過對詩句的正確理解來感知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難度。而利用微課能使抽象文字具象化,化繁為簡,讓學生通過形象的畫面對詩歌進行深入思考與把握。例如,在教學《蜀道難》時,教師可用微視頻對蜀道進行展示,這樣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蜀道的陡峭險峻,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又如,《雨霖鈴》在描寫作者凄涼心境時,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環境描寫來進行烘托。學生往往無法透徹理解作者的心境,為此,教師可利用微視頻對晚風拂過江邊垂柳、一彎新月懸掛天邊等畫面進行直觀展示,讓學生真切地感知作者內心的情感,從而取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3.補充教學信息,豐富詩歌教學內容詩歌是作者情感的外在表現,其創作離不開社會背景、作者經歷。為幫助學生有效理解詩歌,教師在教學中可為學生補充時代背景、作者性格、生活閱歷等信息,如此學生才能更好地了解詩歌內涵,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例如,在教學《詠懷古跡(其三)》時,教師可將王昭君的故事制作成微課,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探尋其內心世界,產生情感共鳴。此外,教師還可以將作者的相關詩詞、經歷制作成微課,讓學生對作者進行全面了解。學生只有深入了解作者情感和經歷,才能體會詩歌中作者想要傳遞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把握整首詩的內容和感情基調。4.整理知識專題,形成詩歌知識體系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詩歌內容,編寫得精練簡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然而,考試中還會涉及更多深層次的知識點,這說明教師在教學中對現行教材內容進行一些補充和拓展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教師要對知識專題進行整理,形成系統完整的詩歌知識體系,為學生學習奠定基礎。學生需要掌握的詩歌表達技巧很多,如賦比興、白描、渲染、烘托、襯托、象征、聯想、想象、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詠史抒懷、借古諷今等。這些知識內容龐雜,而復習又做不到“精雕細琢”,面面俱到,這便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難度。因此,教師要科學、系統地為學生介紹這些表達技巧,并將這些技巧的運用及其效果用微課詳細地展示出來,以完善詩歌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答題的正確率。5.與高考復習相結合,合理設計微課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將高考作為風向標,使教學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結合高考設計微課,確保學生鑒賞能力與應試能力實現有效銜接。縱觀歷年高考詩歌內容,一般都是理解詩句的意思、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以及體會詩歌的思想情感。學生在解答時,通常能答出詩句的表層意思、較為明顯的表現手法以及詩歌的淺層情感,而無法確切地答出詩句深層含義、主要的表達技巧及詩歌的深層情感,因而得分情況往往不理想。為此,在詩歌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需要做好查漏補缺工作,通過圖片與動漫將相關知識點制作成一系列微課,讓學生根據需要進行個性化學習,從而完成對相關知識點的補充、消化。另一方面,教師要結合高考題型進行教學,并利用微視頻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以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運用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四、結語

總之,微課與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對接,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和形象性,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應用微課進行教學,提高詩歌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鄭標.微課在高中詩歌鑒賞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24).

[2]齊珍珍.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微課”設計與實踐[J].天津教育,2019(06).

[3]劉然.微課在高中詩歌鑒賞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天地,2018(22).

[4]陳燕芬.開發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微課———以詩歌《聲聲慢》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2015(46).

作者:唐波 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武威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