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實踐活動對學習力的影響
時間:2022-08-17 09:59:51
導語:小學語文實踐活動對學習力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習力就是把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資源通過一定的方式轉化成為知識資本的能力,包括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三要素。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提高學生的學習力,有助于小學生學好語文,學以成用。
一、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提升小學生學習力的困境
目前,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提升小學生學習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還存在著諸多困境,如學生的學習動機不足、學生的學習毅力不夠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強等,其具體內容如下:1.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在小學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學習的動機不足,嚴重地制約著小學生學習力的提升,因為動機就是內驅力,它是學生學習里產生的原動力。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小學生對學習的目的并不了解,根本找不到學習的意義,尤其對語文學習的態度非常消極,總感覺學語文是為了老師學的,為了家長學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提高意識的不足,對待語文學習有比較明顯的抵觸情緒,實踐的積極性不高,良好的學習力也就很難形成。2.學生的學習毅力不夠。眾所周知,學習是一個必須長期堅持的過程,語文學習尤其是這樣。語文學習,除了一定的學習興趣之外,更多的是需要勤奮和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就目前而言,小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有些同學缺乏學習的毅力,遇到學習的難點問題就會“知難而退”,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導致語文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習力陷入困境。3.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學習力的關鍵點和基本組成成分。小學生還處在學習生涯中的起步階段,在進行語文實踐活動的時候,受自己所存儲的有限知識影響,雖然存在不同個體間的差異表現,但普遍表現為學習能力不強。追蹤溯源,主要是因為教師在語文學習的教學過程中,忽視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只是用片面強調死記硬背的方法去記憶語文的知識點,老師“給”得太多,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被消磨殆盡,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明顯不足。按這個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的,學習能力怎么會突出呢?這樣循環往復,就使得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明顯不足,提升和發展學習力的作用就無從談起。
二、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提升小學生的學習力的策略
要培養學生的學習力,教師就得非常注重綜合實踐活動。要想在小學語文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學習力,就要在了解語文實踐活動中提升小學生學習力困境的前提下,突圍困境。建議采取以下方法:1.增加趣味性,提升學習動力。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就對語文學習有興趣,才能由內而外產生學習的驅動力,才能有良好的學習動機,這樣就能促進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語文實踐活動中來。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選擇恰當的時間增加課程的生動性和活潑性,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覺內化學習的動力,踐行語文知識。如我設計的“我來編童話”主題實踐活動,比誰的童話講得精彩?哪里編得精彩?通過公開公平投票表決,選取活動中的“最佳童話故事”,予以表揚并獎勵小禮物。這樣采取游戲比賽的形式,在表現形式上,對學生們進行分組,讓學生們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自己編童話,續寫童話故事。一改以往單純地講授為主的課堂形態,學生學習的欲望得到了增強,在生動活潑的比賽中,大家各抒己見,講解自己的童話故事,能夠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實踐活動中來。例如有一組學生把《灰姑娘》變成了《灰王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2.關注過程,提升學習毅力。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注重策略,讓學生能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活動堅持下去。因此提升學習毅力,使學生在活動實踐體驗的同時更好地掌握學習方法,從而獲得學習力的提升。如在“我來編童話”活動過程中,為了增強學生對童話故事的理解,我通過讓學生表演自編童話故事的方式,讓他們在編排童話時,體驗童話故事的趣味,加深童話故事的印象,學會觀察童話故事本身蘊含的思想和道理,從而吃透童話故事,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目標。編排時以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在組內進行分工,有的學生負責模仿童話人物的聲音,有的學生負責呈現活動精彩過程(拍照、錄像、文本記錄等),有的學生負責搬動木架搭建小舞臺,有的同學負責表演用的服裝設計,有的學生負責面具、花草、森林等道具制作……其中,有個學生比較內向,對自己沒有信心,對本次活動存在畏難心理,不能夠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在小組分配的時候,我將他分配到一個積極性較高的組長隊伍之中,并鼓勵他相信自己,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多和其他同學交流。最后,在組長的帶領下,組員熱情地幫助他克服畏難心理,圓滿完成了本次實踐活動。通過這次活動,他的學習毅力得到了提升,遇到語文學習上的困難,能夠想辦法直面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進步很大。我重點表揚了他。此外,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團隊意識等能力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力。3.梯度教學,提升學習能力。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學生綜合處理問題能力的發展和培養,也是重中之重。由于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必要采用梯度教學法進行因材施教。這樣小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更有針對性,更有利于每個學生個體學習能力的成長和提升。在具體做法上,語文實踐活動的分組應引起重視。(1)要了解差異,分類建小組。要強化學生本位,對學生分組要兼顧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搭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學習模式。(2)要針對差異,分類定目標。學習能力強的孩子,要培養這些學生的創新意識;對普通的學生就要注重方法的引領,精挑項目有針對性進行訓練,讓孩子們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和運用能力;對理解和接受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就要更加耐心,降低對他們的達成要求,補短板強基礎,讓孩子們掌握基本操作技能。(3)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學。“我來編童話”中“最佳童話”的評選,應集思廣益,在討論中指導學生提出問題,得出結論。我就以問題教學作為例子來突破,面對思維、理解皆占優勢的學生來說,給他們提供的問題就應該是發散性的、綜合性的和可理解的。這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就會激勵孩子去學習“最好的童話故事有什么創新之處?”對于中等學生來說,應該問一些一般性的問題,如“童話故事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對于后進生適當地問一些簡單的問題,比如提問“最好的童話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4)要分段審查,整理出結果。以小組為單位,分階段進行審查,讓他們分類整理實踐活動的材料,整理總結后形成結果。(5)要開展互評,互動提能力在“我來編童話”活動中,同學們相互評價,互動共贏。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培養學生的探索和創新精神,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語文學科是實踐性很強一門課程,要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任重道遠。我們應該從激發興趣入手,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重視教、學過程,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毅力;分層教學,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應把握學習動機、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這三要素,發揮這三要素在學習能力形成中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自覺地、動態地、創造性地學習語文,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只有這樣,小學生才能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學習能力,并從中受益終生。
作者:丁敏 單位:貴陽市南明小學
- 上一篇:微課與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有效對接
- 下一篇:農村初中數學閱讀現狀調查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