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研究
時間:2022-08-17 09:33:01
導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實際教學中,這種指向性不明的問題有很多,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教師對課程標準把握不準,不了解各學段的訓練重點;研讀教材不透、不深入,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上等。只有教師本人對這一問題有了正確的認識,有了思考和研究的意識,這類現象才不會發生。
二、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設計缺乏整合度,過于零碎
課堂中提問,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科學的課堂提問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使學生在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形成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方法和能力,拓寬自己的思維空間,培養發散型思維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沒有整合度的提問,過于零碎的問題只能讓學生跟著教師的一個又一個問題走,學生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空間和時間,一節課下來,學習能力得不到訓練和提高。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時,一口氣問了學生19個問題,如這五個戰士完成任務了嗎?完成后這五個戰士可以怎樣做?追上連隊會有什么結果……這些問題的提出,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看一看書,回答一個問題,再看一會兒書,又回答一個問題,課堂上完全是師生一問一答式。學生的語言整合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靜心思考能力得不到訓練和提高,課堂由原來的“滿堂灌”變為了“滿堂問”,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如果教師課堂上設計的問題科學、合理,學生就可以從教師精心設計的一個個問題中把握課文的重難點,提煉一些有用的信息,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體會;教師則可以從學生的反饋中捕捉到教學效果的信息,指導自己不斷調整教學,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設計層次性不清,缺乏梯度
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只有讓他們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才能取得有良好的效果。實際教學中,課堂提問應面向全體學生,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思考問題和回答問題中來,杜絕只是部分學生思考的現象發生。這種遞進型提問能更好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搭置一些合適的臺階,讓學生循此臺階拾級而上,達到“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的過程,感受到收獲的喜悅,而不會感到高不可攀。四、問題提出時機不準,針對性不強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如果遵循了這一原則,效果會更好。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拿不準這個“火侯兒”,不是操之過急,問早了,就是抓不住時機,問晚了。這一早一晚就錯失了學生思維的最佳“沸點”,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大大折扣。筆者曾聽了一節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頤和園》一課,授課教師在教學“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這句話時,讓學生讀了一遍句子,就站起來交流這句話中“滑”一字的妙用。問題一拋出,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愣住了,他們的思維在那一刻短路了。因為他們無法把這個問題和前面學習的內容聯系起來,缺少了知識的鋪墊。如果教師在讓學生回答這一問題前,先讓學生思考一下這句話描寫了昆明湖什么特點,你是從哪些詞語體會到的?學生一定會抓出“滑”這個詞。在這個時候,教師再適時連續提問:你感覺這個“滑”字可以換成哪個字?結合文章語境,哪一個更好呢?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效果自然更好。我們常說教師提問要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包括問的時機、問的準確性。教師要達到這種境界,非一日之功,要在平日的教學中加強學習和研究,用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科學的理論體系支撐自己。科學的課堂提問牽一發而動全身,往往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秀的教師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結合學段的教學目標和課文的具體內容,努力給學生創造思考的條件,讓學生多動腦、勤表達,在40分鐘有限的時間內,加大學生的積累量,提高學生的書面、口語表達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作者:溫志紅 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驪城學區墳坨小學
- 上一篇: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論文
- 下一篇: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