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探討
時間:2022-11-17 02:48:47
導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語言的規范性
在小學生眼里,教師就是權威,是無比高尚的,因此,小學生們的很多言行都是在模仿教師。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其中語言的示范是一個重要的部分。所以,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要有規范性,為學生進行正確的示范。學生的年紀越低,教師教學語言的規范性要越強。小學階段是一個人語言學習的重要時期,小學生大多是通過模仿進行學習。教師語言的規范性不但對教學效果產生著影響,而且對學生未來語言能力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在發音、語法等方面要盡量做到規范,為學生創造好的學習環境。例如,有的教師將“師范”讀成“思范”,將“工資”讀成“公司”,將“教室”讀成“教史”,將“天津”讀成“天京”等等,這些都不是規范化的語言表達,對學生存在一定的誤導。
二、語言的科學性
教育是科學的一個方面,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要做到準確、科學的傳達文意,這就要求教學語言要具有科學性。要求教師要準確把握詞語的具體含義,主要是對其感情色彩的把握,在傳授語文知識時做到準確、深刻。例如,在進行枟落花生枠一文的講解時,其實落花生是花生的一種叫法,但有的教師沒有對其進行認真地理解,課下的工作做得不夠,將其理解成為種花生,導致教學出現了重大的失誤。還比如,在教學中有的教師會說“某某同學的理解,有人有不同的觀點,我認為是正確的”,這段話很容易造成歧義,到底是教師認同某某同學的理解呢,還是認同其他人的觀點呢?這給教學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也會給學生帶來錯誤的引導。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教學語言的科學性,明確語義。
三、語言的可接受性
小學語文的教學語言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這樣學生才能更好的進行理解,掌握所學語文知識,對學習產生興趣,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在實際的教學中,要以生動的表達為主,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采取適合其年齡段的教學方式。例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其年齡較小,學習中主要是通過模仿,因此,在教學中要滿足學生形象思維的需要,語言要做到簡潔易懂,將教學內容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注重對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其抽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教師的教學語言也要有所轉變。例如,在進行詩歌枟瀑布枠的教學中,設置如下的教學情境:自己的家鄉有一條小河,長江從家鄉流過。小河里的水緩緩的流動著,長江里的水浩蕩的向前奔流,大海的水更是洶涌。不管是以上哪種水,都在向前流淌,但是,卻有一種水是從上向下流淌的,同學們知道是什么嗎?這是學生們很快就一同說:這是瀑布!這是學生們都十分興奮。然后接著問學生們,有哪位同學見過瀑布,可不可以給大家描述一下。在同學和教師的描述中,學生們的腦海中浮現出瀑布的情境。由此引入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教師的這種引導,使得學生們對瀑布不再陌生,問題的提出,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提高了學生們的想象能力,使得學生能夠很好地接受所學知識,為整個教學做了有效的鋪墊。
四、語言的生動性
所謂語言的生動性,是指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富有活力。這是小學生的特點和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所決定的。在小學語文教材的設置上,十分注重教學內容的生動性,這也就要求教師要將其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表述出來,將學生帶入到教材的意境當中,使學生能深刻的進行感悟和體會,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例如,對于“幽靜”這一詞,加入教師呆板的依照字典中的意思去解釋,雖然意思解釋的沒有差錯,但是學生很難對其進行真正的理解,不能充分地把握其所蘊含的意境。我們可以對其進行如下的解釋:在深秋的夜晚,朦朧的月光下,在村外無人的小路上,傍著遠處的燈光,傳來淡淡的琴聲,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幽靜。這種強烈的畫面代入感,使學生仿佛置身于此情此景之中,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感受“幽靜”之美。
作者:張欣 單位:遼寧省鞍山市鐵東區勝利小學
- 上一篇: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中學語文高效閱讀教學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