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文插圖分析
時間:2022-08-26 09:31:06
導語:小學語文課文插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學生的閱讀目標是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i本文從以圖增趣,感知文本;以圖入境,深入文本;以圖延伸,啟發想象三方面來闡述部編教材插圖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以期充分發揮插圖的教學價值,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讓語文課堂煥發光彩。
關鍵詞:部編教材;課文插圖;應用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將插圖與文本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和開發插圖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筆者結合部編教材特點,合理運用插圖展開閱讀教學。
一、以圖增趣,感知文本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認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帶有樂趣。”ii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部編語文教材中的插圖豐富多彩,教師應充分運用課文插圖的形象性與直觀性幫助學生感知文本,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趣味導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借助插圖有效導入新課,通過對插圖的觀察、解讀、預測,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充滿了期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例如《難忘的潑水節》記敘了1961年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的故事。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導入,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說說總理今天打扮得怎樣?臉上的神情怎樣?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相機引出課題,“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吧。”這樣一來,不僅拉近了學生與總理的距離,還喚起了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二)指導朗讀。如教學二年級下冊《鄧小平爺爺植樹》一文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借助鄧小平爺爺植樹的插圖,揣摩鄧爺爺的動作、神態,并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字詞“83歲高齡”、“格外引人注目”、“興致勃勃”、“精心”、“茁壯”、“小心”、“仔細”,體會鄧爺爺嚴肅認真的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精神,從而讀出對鄧爺爺的崇敬之情,提升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感知。(三)理清脈絡。插圖是文字的補充,有些課文配有多幅插圖,一組圖連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學生可以借助插圖,理清課文脈絡。例如一年級下冊《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童話故事,講述了小壁虎向魚、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并配有六幅插圖。通過圖文對照,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把六幅插圖連起來看,了解故事大意,再細細觀察,發現故事發展變化,隨文的插圖降低了理解課文的難度。
二、以圖入境,深入文本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書面語言傳遞的知識是抽象的。由此,教師需要借助插圖,將知識化抽象為形象,易于學生接受、理解。(一)深入情境。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有許多創設情境的方法,而課文插圖是渲染教學情境最為直接的資源,能夠有效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例如一年級上冊兒歌《比尾巴》以問答形式介紹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雞、鴨子、孔雀尾巴的特點。教學時,結合六幅動物插圖,加以生動的語言創設情境,“平時我們會比誰長得高,比誰跑得快。可是今天森林里在開展一場特殊的比賽,比什么呢?告訴你們吧,那就是——比尾巴。參賽選手進場了。但它們都忘記戴名牌了,你能幫助它們嗎?”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學習熱情頗高。(二)突破重難點。在小學語文部編教材中,部分課文插圖描繪的是課文中的重點,教師教學時要發揮插圖的作用,化難為易,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例如一年級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中“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學生理解這句擬人句有些困難。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插圖中找到這些小動物,然后提示學生觀察動物腳印,學生很快就發現了竹葉、梅花、楓葉和月牙和小雞、小狗、小鴨和小馬腳印的形狀相似,從而突破了教學重難點,提高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三)體悟主旨。主旨是指文章所體現的意圖與主題。文本主旨蘊含在文字的背后,低年級學生不易解讀到位。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文本與插圖相結合,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形成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例如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記敘了在江西領導革命時,帶領戰士和沙洲壩村民挖了一口井,解決了當地的吃水問題。文中插圖為沙洲壩的那口水井,井旁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在教學過程中,圖文結合,感受鄉親們飲水思源,時刻懷念、感恩的情感,讓學生體會到現在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要學會珍惜,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課文的主旨。
三、以圖延伸,啟發想象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教師應努力讓插圖在學生言語學習中發揮作用,啟發學生想象,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一)發展表達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文本與插圖,合理展開想象進行說話練習,從而加強學生的表達能力,為學生習作夯實基礎。例如教學一年級下冊《一分鐘》時,教師可以借助文中的兩幅插圖,讓學生進行說話訓練。第一幅圖是元元睡覺時,鬧鐘響了的情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發揮想象力,說說“你覺得鬧鐘響后,元元會怎么想怎么做呢?”有的學生認為元元會馬上起床,有的學生認為元元會賴床。此時,教師引出“多睡一分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完課文后,出示第二幅插圖,元元坐在座位上,低著腦袋。這時,再讓學生結合插圖,猜一猜元元心里的想法。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二)發展寫作能力。此外,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插圖,進行大膽的猜測與合理的想象來續編故事,拓展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寒號鳥》后,教師可讓學生結合文中的兩幅插圖,展開想象:如果第二天寒號鳥沒有被凍死,它會聽喜鵲的勸告做窩嗎?請你續寫這個故事,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促進學生想象力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部編教材中的插圖,充分利用這一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感知語文知識,體會學習語文的樂趣。與此同時,欣賞精美的插圖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審美能力。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有益于提高教學實效,實現語文真正引領學生的發展。
作者:華婧 單位:無錫市新吳碩放實驗小學
- 上一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讀寫結合研究
- 下一篇:小學語文教學綜合實踐活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