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
時間:2022-03-20 08:39:01
導語: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學校應對教學形式加強重視,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一個核心階段,學生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習興趣不是很高,這就造成整個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一般,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應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于小學語文知識探索的好奇心。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情境教學法,學生可以從中體驗到知識的樂趣,并愿意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增加教學效率。本文主要針對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應用的重要意義以及應用的過程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小學語文;教學
在教育體制改革背景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由于教學內容缺乏創新,教學形式陳舊,學生很難與教師達成共識,這就導致課堂交流較少,教學效率下降。情境教學法的出現為教學事業做出極大貢獻,其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對小學語文教學產生探索熱情,并體驗到文章的深層含義,培養學生邏輯思維以及對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掌控能力。本篇文章是筆者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的有效性及具體實踐應用過程的分析。
一、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應用的重要意義
語文是對學生語言能力鍛煉以及思維技能開發的一個主要學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常會發現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精力不集中,長時間會導致學生對于語文課堂失去探索的樂趣。教師要想增加教學效率,就應及時了解學生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真實想法,并以此為基礎創新教學形式。經過調查發現,多數學生對于語文知識興趣不高的核心原因是教學內容以及形式問題。教師應積極研究新型教學方式,情境教學法就是新時代下產生的一種比較突出的教學方式,可以對學生思維品質進行培養,使學生可以了解小學語文知識的趣味性。應用情境教學法,教師主要是需要將學生的經驗以及相關語文知識相結合,并與學生增加互動,在創建情境過程中互相探討,深入研究作者想要表現的意圖。通過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實踐中的應用,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學習的真實水平,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其對小學語文教材知識的理解。情境教學法通過應用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將學生的認知以及情感相結合。由于情境教學法中情境涉及的方式較多,例如表演情境、實物情境等,讓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來,增加學生對于知識的情感體驗[1]。教育教學價值是促進學生智力的快速發展,教師在課堂上設置美好的情境,學生就會感受到課堂生動有趣,進而參與課堂互動,這樣的互動方式促使學生發散思維,拓展其知識面。教師在情境教學中主要起到風箏“線”的作用,應給予學生不同的指導,避免學生出現思維的轉移以及偏頗,可體現出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主導地位[2]。
二、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創設實物情境。小學是學生的啟蒙時期,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對于任何事物都存在好奇心。部分專家認為小學是學生認知發展的一個階段,特別是7至11歲的小學生大腦已經開始發育,其已經開始形成初步的運算結構,邏輯思維也處于初級發育階段,在這一階段的邏輯思維與在實際生活中對具體實物的認識密不可分,學生的想象能力會存在一定制約[3]。因此,應重視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實物課堂的情境創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發育以及心理特征,對情境實施創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描述自己準備的實物,之后讓學生對實物進行仔細分析與探究,此時可以安排一個或是幾個學生對實物的每一個特點進行觀察,最后,教師將學生的觀察結果進行綜合,這種形式的教學可能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4]。以《落花生》為主對學生進行教導,很多人對于落花生的了解也就是花生的食用性能。教師可以另辟蹊徑,從另一方面開始教導。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本節教學內容進行預習,以教材內容為基礎進行實物觀察,加強學生對于花生的深層次了解。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準備落花生,在課堂中讓學生去觀察,并分享自己的觀察結果。有的人說:“花生的外表一般,但是它的內心卻最美,默默地為人們貢獻出一切”,有的人說:“花生從外面觀察是土黃色的。頭尖尖的,像一把刀。尾巴短細、形狀既象葫蘆,又像阿拉伯數字8”然后將學生觀察的結果進行記錄。讓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結果與課文中進行對比,了解作者的寫作角度。并學習文中的寫作手法,領悟文中所展現出來的內容,自我啟發。特別是對于核心詞句“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從這一句話中去感受花生給人們帶來的價值。并通過實物情境創設,讓學生對于花生的功能以及作用擁有更深的了解。教師可以以本教材中涉及的落花生為基礎圖1,了解花生這一“實物”,明確花生身上的品格,將其進行延伸,與做人緊密聯系,并指導學生學習花生的品格,做一個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另外,教師為了鞏固教學效果,可以布置作業。例如“落花生”就是我們平時常進行常吃的花生,可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圖1落花生(二)創建表演教學情境。表演是情境教學法的主要形式之一,學生可以根據劇本來扮演角色。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教學內容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并根據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安排學生在課文之中的角色[5]。如果必要的話,教師也可以根據文章的發展以及脈絡,增加部分角色,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感。對于表演情境教學法的利用,教師應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演環節以及相關細節,觀察學生的表情,并考核學生對教材基本內容的理解程度。表演情境教學法的運用,通常是根據學生的特征即探索欲望以及表現欲望進行的。小學生不僅喜歡自己表演,也喜歡欣賞別人的表演[6]。只有當學生真正進行角色扮演,才能體驗到語文教學內容中角色的情感,并與角色產生共鳴,增加學生對于知識的好奇心以及體驗的新奇感,進而使其可以積極扮演好此角色。在課堂教學的各種形式中,讓學生主動參與被動接受知識相比,前者會更加容易接受學習以及教學內容,這對于語文教師教學效果的增強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通過情境教學法的使用,會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學會主動學習,并對語文知識進行深入探索,增加自己表演的成就感[7]。另外,教師在運用表演情境法進行教學中,教學氛圍也會更加熱烈,學生在課堂中可以學會互相協調,參與課堂的每一位學生都會成為課堂的主導者,跟隨教師的引導進入語文教材內容以及故事的情境之中。表演情境將文中的一系列場景通過不同角色的扮演形式進行演繹,這需要學生對于每一個人物有自己的認識,了解教材內容中當時的社會背景。由于不同人物面對同一件事情的態度也會存在一定差異,表演情境教學法就可以將學生的認知水平進一步提高。以《將相和》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這篇文章進行預習,了解教材中的人際關系以及文章脈絡、背景,對文章主要內容有一個基礎的了解。之后創建表演情境,使學生融入課堂教學中。以將相之間“和”“不和”為主要線索,探索課文的核心。學生可以在角色扮演中思考。可以安排幾名學生分別扮演藺相如、廉頗、趙王、秦王。教師應將這幾個人的臺詞分別列出來,讓學生通過人物的不同語言,分析人物個性,了解完璧歸趙故事的來龍去脈。由于表演涉及場景比較多,可以挑出一個精彩片段進行表演。通過藺相如與秦王的對話內容,進行表演情境的建設。學生甲扮演藺相如,學生乙扮演秦王。“趙王到了澠池,會見了秦王。秦王要趙王鼓瑟。趙王不好推辭,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在藺相如看到秦王對趙王侮辱的背景之下,藺相如與秦王的一段場景。甲:您為趙王擊缶。乙:(拒絕)甲:(要求)乙:(再拒絕)甲:“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乙:無奈。只好敲了一下缶。
通過表演情境,教師可以讓學生學會主動去感受人物本身的情感,理清文章線索,并將每一個人物的基本特征進行總結,學生可以從藺相如身上美好的品質中獲得極大的教育以及啟發。很多人都知道由于藺相如為趙國立功,廉頗不服氣于是瞧不起他,藺相如開始是避開他,很多人嘲諷藺相如,藺相如對他們解釋的話語傳到廉頗耳朵里,于是就上演了負荊請罪那一幕即是圖2所示。通過本篇文章進行表演情境的創設,很多人對于藺相如、廉頗、趙王、秦王的語言以及基本特征有一個基本認識,對文章發展已有所掌握,加深了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并了解真實歷史上發生的事情,增加學生對于知識的參與效果,使其親身體驗了那一段歷史,從藺相如身上看到了智慧,同時也使自己得到了啟發。圖2將相和三、結語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事業也在蓬勃發展,面臨小學語文教學中出現的學習及教學困境,學校與教師應積極探索新型教學方式,運用情境教學法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師應深入了解情境教學法運用的價值,使學生提升學習語文知識的樂趣。教師可以通過表演情境以及實物情境法的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并在這種環境下與學生加強互動,增加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深層理解,并更加明確教材內容中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增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吳美仙.研究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上),2016(7):85.
[2]麻建芬.淺談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技術創新,2012(9):159.
[3]亢佳楠.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6(8):15-17.
[4]馮淑連.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4):68-69.
[5]徐鳳嬡.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課外語文,2017(10):97.
[6]曹巖.關于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方面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4(35):58-60.
[7]蔣艷.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7(28):44.
作者:冉林玉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 上一篇:基于小學語文課外拓展閱讀探究
- 下一篇: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