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策略思考
時間:2022-03-20 08:41:09
導語: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策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推進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核心是改革課堂教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觀念的主渠道,要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獲得最大進步與發展,教師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新的教育形式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離不開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新媒體教學技術的使用,因此,語文教師要適時、適度地使用媒體技術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新媒體教學;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教學策略
語文課是一門集知識性、工具性、人文性等特征于一體的學科。語文課程的人文性重點體現在教學活動中“以人為本”,在教學中,教師要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視學生的感悟,注重語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堂教學三維目標[1]。但一節課的時間有限、教學內容有限、教學資源有限,要真正意義上實現三維目標,就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策略”在漢語字典里的解釋是根據形勢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方案和方法。教學策略就是根據當前教育改革新形勢采取的提高課堂效率的方案和方法。下面筆者談談在新的教育教學形式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利用教學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以認識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為基礎的,是推動人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學習興趣包含自發因素,也包括后天事物的激發,且大多學習興趣源于后天事物的激發。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但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所以,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興趣激發就要植根于親身體驗。在現代化教學環境下實施的教學新媒體,傳播方式迅速快捷,演示效果直觀立體,還能根據上課內容和情境插入符合場景的音樂,暗示文本內容和中心的畫面。新媒體還能將大容量的、紛繁復雜的信息資源融入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抓住學生對新知事物的好奇心,制作視聽觀感極強的課件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把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電教媒體的直觀視聽效果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二、圍繞教學目標,巧設課堂問題,重視課堂“生成”
一節課的時間有限,要想在一節課中講解所有知識點、貫穿所有教學問題是不太現實的。因此,教師要圍繞每節課要達成的目標,巧設課堂問題。學生根據學案上教師設計的問題或導讀綱要自主學習,提出學習過程中的疑點、難點、重點問題,并上交問題。教師在準確把握課標、教材的基礎上,匯總學生出現的問題,設計好課堂提問,對重點、難點、易錯點知識進行重點講解。為了體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教師可以巧妙引入教育新媒體技術,如希沃白板的白板批注功能、放大鏡功能、遮罩功能等。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為三維目標教學下“先學后教”提供了理論依據。高效教學就是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區。“先學”就是解決現有發展區問題,“后教”就是解決最近發展區問題。設計課堂問題時,我們一定要避免“假問題”出現。教師不能為了體現教學互動、活躍氣氛,就設計一些表象化的、缺少思考價值的問題來取悅學生、迎合學生,這樣的課堂看似活躍,實則毫無意義,對學生的能力發展沒有幫助。在問題探究環節,教師一定要全心全意參與課堂,盡量將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學生接軌,敏銳發現語文課堂中“生成”問題,利用“生成”問題引導學生學會知識、拓展思維、發展能力。例如,學生在學習《祥林嫂》一課時,預習學案中有這樣一個問題:祥林嫂是被什么害死的?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回答:“祥林嫂是被政權、族權、夫權、神權害死的。”教師不能只停留在解決問題的層面上,而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你能從課文的哪些方面找出依據來?”這樣巧妙地將學生拉回到文本教學,之后借助希沃課件批注功能,讓學生勾畫人物的語言、動作。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將已有知識與新知進行融合,完成了課堂學習流程。這樣的教學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邏輯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而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就是教育改革過程中衡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三、研究學生學習心理,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
進入中學后,由于生理、環境、學習容量、人際關系的改變,學生心理呈現出幼稚性和成熟性、向上性和盲目性、獨立性和依賴性共存的矛盾。隨著學生心理發育的急劇變化,他們對一些問題有了自己的看法,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試圖擺脫教師和父母的控制。這時候,教師就需要和學生溝通,一起探討問題。當學生取得成功時,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當學生思維出現困惑時,教師要抓住時機進行啟發和幫助。因此,教師在課前關注、重視、疏導學生的心理,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出符合學生興趣和認知的教學情境。班巴斯基說:“興趣所固有的基本成分中,應當強調的不只是情緒上的興奮,還有情緒上的特征,這表現在認識的愉快上。”可見,要使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就要讓他們在課堂上既感受到快樂,又有所收獲。因此,教師要在課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備課,利用媒體技術的搜索功能,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源,并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制作教學課件、準備教具,進而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使教學環節跌宕起伏,使課堂結構得到優化,讓課堂傳遞的信息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影響,最終促進師生雙方的和諧統一。
語文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基礎課程,其“基礎性”就要體現在“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所以,語文課就要喚醒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語言文字去學習,使學生通過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訓練語言運用能力,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語文教師要植根學情,巧抓課堂“生成”問題,利用課件的預設性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進入文本內容的愉快體驗,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張玉榮 單位:甘肅省酒泉市東苑學校
- 上一篇: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
- 下一篇:中學蒙語文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