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時間:2022-08-11 09:23:58

導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摘要:本文在分析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課前認真準備、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與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注重情境教學的運用等四方面闡述了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問題;解決策略

初中語文是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一方面,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可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提高閱讀寫作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因此,關注和研究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的共性分析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倡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但一些教師在引領學生理解和感悟課文內(nèi)容時,往往關注的是與考試相關的知識點或考點,偏重于統(tǒng)一答案的梳理和歸納。“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考試只求唯一答案,這易導致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堅持共性分析和一致性情感理解的引導,長此以往,學生只能學到純功利性的閱讀理解的感受方法,不能在閱讀中獲得個性情感體驗。(二)多媒體替代對文本語言文字的感受。運用多媒體是新時代教學的需要,但過度使用會給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帶來一定的弊端。如通過展示圖片和視頻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和理解,導致學生對文字描述景色和情感的想象和體會受到局限。語文教學本應該是學生與文本接觸后產(chǎn)生的心靈共鳴,而有些多媒體的展示并不能取代文字的魅力和意蘊。

二、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課前認真準備。教師在課前要認真?zhèn)湔n,為課堂教學做好充足的準備,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課堂效率的提升。教師在進行課前準備工作時,首先要認真研讀和把握教材,充分的課前準備不僅是教師授課的基礎,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從而獲得高質(zhì)量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在備課過程中,教師還要充分基于因材施教原則,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習慣,進行分層教學,從而保證全體學生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充分理解和感悟。同時,教師還需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和教學素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二)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完成教學任務,同時也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學內(nèi)容多種多樣,因此,課堂氣氛是保證教學質(zhì)量的基礎。只有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學生才能夠暢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感受,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活躍課堂氣氛,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好的課堂氣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另一方面,學生只有充分掌握了所學知識,才能夠在課堂中充分參與學習活動,學以致用。當然,教師也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更新教學手段,優(yōu)化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三)與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良好的溝通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幫助學生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同時還需要與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初中階段學生正處在叛逆期,在學習中可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果教師不能夠幫助學生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就會使學生心理受到影響,甚至對學生的未來學習也產(chǎn)生較大影響。因此,教師要保證與學生的溝通次數(shù)和有效的溝通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和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從而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四)注重情境教學的運用。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的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充分感受到文本蘊含的深刻含義和情感,同時還能夠充分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初中語文課堂應該是開放的、活躍的和生動的。通過情境教學的模式,教師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設置場景,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可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情境教學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將所學內(nèi)容和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從而達到學以致用和引人深思的目的。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情境中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獲得不同的文本體驗。

參考文獻:

[1]楊飛云.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性教學策略[J].學周刊,2020(17):43.

[2]陳婷.人教版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有效性教學策略研究[D].贛南師范大學,2017.

[3]楊澄宇.探究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性教學策略[J].語文學刊,2013(6):172.

[4]郭鐵根.初中語文課堂中的問題與有效性教學策略[J].文教資料,2011(26):45.

作者:許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