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材與寫作訓練研究

時間:2022-05-24 08:56:05

導語:初中語文教材與寫作訓練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語文教材與寫作訓練研究

摘要:語文教材的選文具有典范性,利用教材進行讀寫訓練,是我國語文教學中的一條傳統經驗,也是語文教學改革返璞歸真的趨勢。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發揮教材的典范作用,從教材中提煉寫作內容、學習寫作方法,指導學生跟著課文學寫作。結合教學實踐,從步驟、內容、效果三個方面闡述初中語文教材寫作訓練有效結合的途徑。

關鍵詞:教材;寫作;步驟;內容;方式

魯迅先生說:“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筆者由此得到啟發,既然入選語文教材的課文多是名家名篇,那么學生就可以從中學習寫作,使寫作訓練的藤蔓攀附到教材課文這棵大樹上,有目標、有順序地生長,從而提高寫作教學的效率。三年來,筆者在寫作教學中堅持進行這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人教版初中六冊語文教材的選文以記敘文為主,為記敘文寫作訓練提供了很多借鑒。本文就以記敘文為例,談談如何將教材與寫作訓練有效結合,跟著課文學寫記敘文。

一、實踐的步驟

(一)品讀教材,提煉亮點。語文教材里的記敘文雖均為名篇,但其特色和風格卻不同,學習課文時,就要善于發現不同課文突出的亮點。品讀教材,從中發掘適合學生模仿寫作的亮點,是實踐的第一步。敘事具體細致的,可指導學生從中學習敘事的方法;選材獨到的,可指導學生學習選取有表現力的材料來表現中心;語言優美的,可指導學生通過反復吟詠品味來錘煉寫作語言。如學習《散步》,可模仿其敘述方式寫一件事,力求做到過程曲折,小中見大,主題明確;學習《貓》,可模仿其抒情方式,運用細膩的心理描寫,從多個角度來抒寫真情;學習《藤野先生》《我的母親》《老王》等文章,可模仿它們通過幾件事來塑造人物的方法……(二)范文引路,模仿寫作。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一個學生讀了很多書,但不一定會寫作文。為什么學生讀了萬卷書,卻無法下筆如有神呢?這是因為閱讀的過程是需要指導的,在提煉出課文可供學生學習寫作的亮點之后,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告訴學生從這些范文中可以學到哪些寫作知識,從而指導學生進行借鑒、模仿,并明確指出本次寫作的要求,讓學生根據這些要求寫作,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才能發揮教材范文的引路作用。在形成了一定的規范后,再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寫出屬于自己的生活體驗,形成獨特的寫作風格。(三)講評修改,總結經驗。作文的講評修改是實踐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每次講評修改都應認真對待,絕對不能使學生作文“石沉大海”“有去無回”。每次寫作后,教師要盡可能在一周內完成批閱工作,了解本次習作中出現的優缺點,然后打印有代表性的例文(包括優秀范文、問題作文及教師自己的下水文)開設講評課,讓學生針對寫作要求,在閱讀不同層次的習作中比較、分析、探討,明確優秀范文究竟好在哪里,病文的缺點是什么,以及應該怎樣修改,以此強化對寫法的認識,然后反復修改自己的習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二次修改,教師有二次批改,甚至三次以上的修改與批改都是常事。修改時,大部分情況下是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有時候,也可以讓全班學生一起修改學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病文。

二、實踐的內容

人教版初中六冊語文教材中,記敘文主要包括敘事、寫人、寫景三類。訓練的時候,鑒于實際需要和應用的廣泛程度,記敘文的訓練也是有重點的,一般來說以敘事類為首,寫人類次之,寫景類則相對較少。(一)敘事記敘文的訓練。初中語文教材中,敘事類的記敘文篇數最多,在平時的寫作實踐中,用得最多的也是敘事類記敘文,這兩者正好契合,于是,敘事記敘文訓練的次數也最多。七年級,訓練的主要目標是能在記敘文寫作中做到詳略得當、細節具體。《走一步,再走一步》《羚羊木雕》《爸爸的花兒落了》《社戲》等課文都是以成長的經歷為題材的,訓練時,就應從這些課文中提煉寫作題目,要求學生學習課文敘事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細節具體的方法,通過記敘一件具體的事,寫出成長過程中難忘的經歷和體驗,表現明確的中心。寫作的題目有:《一件小事》《家庭風波》《我渴望長大》《想起你時很溫暖》《記憶深處的愧疚》等。《散步》《風箏》《羚羊木雕》《金色花》等課文是有關親情話題的,以真情感動人,學習之后,可讓學生以“真情表白”為核心,學習課文通過具體事情、典型細節抒寫親情的方法,完成《我家的故事》《給父母(或爸爸或媽媽)的一封信》《多想說聲謝謝你》《我最想為做的事》等習作,要求寫出家庭生活的喜怒哀樂,學會感受親情、感恩回報,學會寫內容充實、言之有物的“真情作文”。八年級,訓練的主要目標在于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來豐富文章的內涵,在描寫、敘事的基礎上學會抒情與議論,提升文章的深度和內涵。比如,孫犁的小說《蘆花蕩》中景物描寫很有特色,對小說的情節發展和人物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寫作訓練時,可重點閱讀老頭子設計打鬼子報仇這部分內容,模仿課文用景物描寫渲染氣氛,引出下文故事情節和烘托人物心情的方法,指導學生寫作《記憶深深》,開頭部分可用景物描寫引出所回憶的事情,在敘事過程中再適當穿插景物描寫,烘托人物心情。八年級下冊重點訓練目標是在敘事的基礎上抒情和議論,以深化文章的內涵。學習過程中,可利用第二單元的課文,先從小作文練起,學會簡單的借景抒情與議論,再由景及事及人,在寫人敘事中抒情與議論。如學習《春酒》后,可寫作借物抒情的作文,在敘述一個有紀念意義的事物的基礎上抒情議論;學習《端午的鴨蛋》后,可寫《家鄉的某個節日》,在今昔變化中闡發自己的感想;還可從試卷上選取《推開一扇門》《慢下來的時光》《有你真好》等題目進行訓練,進一步掌握在寫景、敘事后進行抒情、議論的寫法。九年級,要引導學生學會綜合運用多種記敘順序,使文章結構有波瀾,力爭對所敘事情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和合理的議論。寫作題目有《懷念的日子》《心聲》《綻放》《在愛的陪伴中成長》《總想為你唱支歌》《為了心中的夢想》等。(二)寫人記敘文的訓練。初中語文教材中集中寫人的記敘文有兩個單元,它們是八上的第二單元,選入了《阿長與〈山海經〉》《背影》《老王》等五篇課文;八下的第一單元,選入了《藤野先生》《我的母親》《再塑生命》等課文。筆者選取這些課文作為寫人記敘文寫作訓練的范文七年級,要求學生會寫介紹自己和家人、同學的記敘文,做到性格鮮明,能用具體的事情和幾種常見的人物描寫方法來表現人物特點。從教材中提取《這就是我》《我的家人》《他(她)這人真》等幾個寫作題目進行訓練。八年級,要求學生能用多種表現手法來寫人,并能用多件事情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描寫語言要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學習八上第二單元時,筆者調整了課文教學的順序。先學《阿長與〈山海經〉》和《老王》《信客》,這三篇文章都是通過具體的事情來寫普通人身上的閃光品質。學完后,教師可讓學生以《他(她)不普通》為題,寫一個身邊的普通人,表現出他們身上難能可貴的閃光點。《背影》和《臺階》二文都是寫父親的,通過一個特定的角度寫出了父親的形象,借鑒這種寫法,可讓學生也選取一個獨特的角度,刻畫自己的父親。學生習作《尋找適度的風》《我的父親是大廚》《父親和竹梯》《父親的“無所謂”》都寫得讓人眼前一亮。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荷葉•母親》和課外閱讀語段中三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讓學生運用借物喻人的寫法來寫人,提升作文的檔次。學習八下第一單元的幾篇課文后,從《藤野先生》《我的母親》《再塑生命》三篇課文中提煉出《遇見你,真好》和《成長路上,相伴》兩個作文題目,讓學生模仿課文,學會用幾件事情從不同方面寫自己成長路上起過重要作用的一個人,不僅要寫出這個人的特征,還要寫出其對自己的影響。學生在習作中,寫父母、祖父母和老師的話題比較有真情,能打動人。九年級,重點從《我的叔叔于勒》《范進中舉》《孔乙己》《變色龍》等小說中學習如何通過傳神的動作、神態、語言、外貌、心理等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獨特的個性,力求寫出人物獨特的形象。(三)寫景記敘文的訓練。七年級,學習了《春》《夏感》《秋天》《濟南的冬天》等寫景記敘文后,可要求學生借鑒課文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從多種感官出發有序描寫景物的方法,寫關于家鄉四季的小作文,能寫出景物特征即可。八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所選課文都是教學借景抒情、議論的好材料。訓練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能從一種自然現象中抒寫自己的感想。按照由易到難的進程,先從小作文練起,將景物分為日月星辰、花草樹木、山川河流、風云雨雪四個內容組合成的“物語情思”訓練系列,讓學生先學會最基本的借景抒情、議論方法;然后再寫大作文《,觸動了我的心靈》,可以分幾次用不同的景物來寫,多角度地抒發感情,發表議論,尤其提倡學生在記敘文寫作中也能體現思辨能力,有對生活獨到的理解和體驗。九年級,主要借助《談生命》《那樹》《地下森林斷想》三篇文章,學習在寫景后寫得更深刻,讓作文對生活、人生方面的感悟能帶上一點哲思味道。鑒于教材中課文的亮點和模仿點的不同,再結合學生寫作的實際需要,每周都寫大作文的工作量太大,不切實際,因此寫作訓練就有了大作文和小作文之分。1.大作文:分為全命題、半命題和學生自由命題(材料作文)。如模仿《走一步,再走一步》寫作,教師命題《想起那件事就》;模仿《童趣》,直接采用課文題目或以《童年趣事》《童年拾趣》為題;模仿《日月》,學生自由命題,選取生活經歷中一個難忘的事物,寫出它的特征以及帶給自己的啟示或感悟。2.小作文:分為細節描寫、片段練習、改寫、續寫等。在大作文訓練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習作中常有詳略不當、細節模糊的情況。這時,教師就可對癥下藥,重點突破,在兩次大作文寫作的空隙進行小作文訓練,專練片段,要求學生只敘述一件事,做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細節具體,不必寫全開頭和結尾。待詳略處理和細節描寫有所改觀時,再專門來訓練開頭、結尾的幾種形式,然后再將前后練習成果組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在“物語情思”的系列訓練中,也是先從幾次小作文的片段練起,掌握在描寫的基礎上抒情、議論的方法。

三、實踐的效果

利用教材課文指導寫作訓練,是我國語文教學中的一條傳統經驗,也是語文教學改革返璞歸真的必然趨勢。經過三年的實踐,筆者明顯地感覺到,將教材與寫作訓練有效結合,跟著課文學寫作,從整體上改變了寫作訓練無序散亂的現狀,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寫作訓練不知道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問題,彌補了新教材編寫體例的不足,同時積累了大量的優秀學生習作,可供以后的教學參考。

作者:盛花云 單位:玉環市城關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