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結構認識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4 10:33:00
導語:語文教學結構認識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對學生的聽說讀寫各種訓練指導,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進行。
我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大膽改革舊的課堂教學結構,構建和逐步完善了一種教師引導學生自學,以思維訓練為中心的六段式教學結構。這就是:“導學——自讀——質疑——研討——提高——練習。”實行六段式教學結構,能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各項語文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一、六段式教學結構的具體內容和做法
(一)導學。導學有兩個內容,一是確定本節或本課的學習重點和內容。每課書的學習重點既要從本課書的角度來確定,更要從整個單元、整本書,以至從中學語文總體知識的角度來選定。另外還要符合本班學生的實際。如《故鄉》這課的學習重點是:①字詞;②文學常識:作者及時代背景;③人物肖像及語言描寫;④分析人物性格變化的原因。二是引導啟發學生自讀,作一些說明性和啟發式的提示。有時教師先介紹寫作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作品;有時引導學生參看提示和注釋,然后明確提出自學的要求、提出自學的方法等。說明性提示在于傳授知識,解釋難點,闡明規律和提供方法。啟發性提示在于引而不發,留有余地,調動學習興趣。教師還經常在課前設計思考練習題作為導學材料印發給學生。這些問題大都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的目的要求提出來的,有時是教師把學生在預習或在“質疑”時可能要提出來的問題加以歸納后設計出來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
(二)自讀。在課堂上劃出三分之一左右的時間,讓學生按導學要求獨自閱讀鉆研課文,查閱工具書或資料尋找答案。在這一段式中,學生可以駕馭自己思維的駿馬向目標馳騁。如《獵戶》這課的前二個學習重點(字詞;文學常識)可在預習中解決;后兩個學習重點: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的方法;多角度選材及線索須自己讀課文去找答案。導學、啟發作用的發揮,學生自學習慣、讀書興趣的養成,基礎知識的獲得,主要在這一段式。
(三)質疑。這一步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實現的,是自讀的必要補充和發展。質疑是學生自讀后提出自己發現和想研究的問題。它可以培養學生動腦求異的思維能力,而學生的創造能力也是從質疑開始的。如果學生一時提不出問題,或者提的問題簡單幼稚、言不及義或者鉆牛角尖,教師就須設法引導,不斷地質疑問題,挑起爭辯,創設一種思考的情境。針對學生提的問題,教師要進行選擇整理,較淺顯的問題引導學生直接回答;對于那些實質性的共性的問題,教師可概括歸納出幾條,并根據教學目的要求,按一定的意圖排列,作為下一步研討的內容。如在教《藤野先生》一課時,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諸如①題目是《藤野先生》,為何開頭卻詳寫“清國留學生”?②“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一句如何理解?③寫清國留學生時用“標致”一詞,怎樣理解?④作者寫“棄醫從文”跟寫藤野先生有什么關系?⑤藤野聽到“我”將不從醫,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⑥“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會得到藤野的特別關照?⑦“我”為什么后來“連信也怕敢寫了”?……教師則將這些問題歸納成關于人物思想性格,關于選材及主題等四個方面,將問題連成串,組織討論,使得主攻一個,解決一串,充分發揮課堂討論的效益。
(四)研討。經過自讀,大部分重點、難點可以解決;不能解決的,在“質疑”中提出的共性問題則通過“研討”來解決。研討的基本形式是四人一組,前后左右,因近乘便,隨時分合。有時是全班討論,師生共同切磋,爭議辯論。研討這一步是全面理解課文的過程,是閱讀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的極好機會。
(五)提高。上面說過,在分組研討時仍有爭議的問題,可以提交全班討論,集思廣益以求突破。最后由教師作歸納總結,深化提高。為了使學生的認識系統化、深層化,教師須作一些點化式提高性的講解。前四個環節是學生“入書”的過程,這一環節就要教師幫助學生“出書”。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運用自己點化的本領,把課文里只可以意會,難以言傳的地方或者是文章的“關隘”之處,給學生點而化之,點出文章的“關隘”之處,給學生點而化之,點出文章思想內容方面的閃光之點,點出知識和規律方面的定錘之音,點出語言藝術方面的傳神之筆。如講《荷塘月色》時,要抓住“心里頗不寧靜”、“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等語句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幫助學生理解全文“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交織在一起的基調。又如《為了忘卻的記念》末段:“不是年青的為年老的寫紀念,……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教師重點評析,引導學生去體會語句實質的深刻含蘊。點拔歸納是為了提高,要幫助學生集結新的知識、方法和規律,總結閱讀收獲。在這一段式,有時還可以通過品讀和賞析精彩段落,提高學生評析、鑒賞作品的能力。
(六)練習。這是認知過程的吸收和運用階段。作為六段式教學結構的最后一個環節,有別于前面各段式的訓練和練習,它用來指導學生進行自我總結和鞏固提高。讓學生通過一些比較綜合的練習,再一次得到運用實踐,乃至知識遷移的機會。并通過練習,鞏固和提高這一節所學的知識。主要有兩種形式:練讀、練寫。對于精彩的課文(或段落)要求學生熟讀成誦。練寫、除了字詞句段的一般練習或檢測外,還包括結合課文的作文,如改寫、縮寫、讀后感以及能借鑒課文內容和形式的命題作文,這一段式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教師通過學生的練習,運用“反饋調節”的原理,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以便進一步改正以后的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
二、實施“六段式”教學結構的效果
本課題經過十多年在各個不同程度的班級實驗,均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首先表現在學生思維十分活躍,質疑解難的熱情格外高潮。如上《蒲公英》這一短篇散文,自讀時學生提出的大大小小問題就有30多個,有不少問題提得很有深度。
其次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明顯提高,他們不再滿足于課本上或參考書上現成的答案。如上《甲申三百年祭》時有幾個學生對中心論點“李自成的失敗,自成自己實在不能負專責,而牛金星和劉宗敏倒要負差不多全部的責任”持有異議,教師鼓勵大家討論。于是有學生在列舉論據之后認為:對于整個起義的失敗,作為統帥的李自成應負專責,不能推給下屬;有些錯誤,如殺李巖,李自成更應負直接責任。這些觀點竟與專家學者在語文期刊上發表的爭議文章的論點異曲同工,真令人驚喜。在上《蒲公英》一課時,有學生竟指出課文在用詞造句方面有多處錯誤。如“趴煮”“孩子一般的小兒子”等。這種主動求索,敢于發表不同見解的精神,只有實行開放型的課堂教學結構才可能培養出來。通過自讀、質疑、研討等段式,可以改變學生總是跟著教師、教材轉,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使學生敢于打破思想定勢,發展求異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第三,教學質量有明顯的提高。10多年來我在普通班、差班、尖子班;文科、理科班均實驗過這六段式教學結構,均取得較好的成績。僅以最差理科班高30班為實驗班與次尖子班高28班為對照班,相互比較來看,就可充分說明實施課堂結構改革的班級,教學質量是有所提高的。如表:
(附圖{圖})
三、構建六段式課堂教學結構的理論依據
(一)與語文教學原則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是一致的。六段式教學結構的特點是讓學生在自學中提出問題,在研討中解決問題;通過教學,著重培養和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及自學能力。這與大綱中提出的“要貫徹啟發式的原則,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他們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在學習語文的實踐中自覺地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發展智力”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中學語文教學有兩條主要原則:“聽說讀寫訓練相結合”,“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相結合”。六段式教學結構這一課堂教學形式正是這兩個“相結合”原則的最充分的體現。“自讀”是讀和思維的訓練;“質疑”、“研討”是培養思維力、說話能力的環節;“歸納提高”和“練習”,是聽和寫的集中訓練。整個“六段式”充分調動了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它通過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在老師的指導下,促使學生自覺地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和發展自己的智力。
(二)是結合實際,靈活運用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體現。
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生前大力呼吁“要盡快地改進語文教學”,指出語文教學質量相當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沿用書塾中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法。這種陳舊的教學法,目前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頗為盛行。葉老先生不只一次地指出:“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故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均引自《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葉老主張:要讓學生在學語文中積極主動起來,培養其自學能力,語文教學中大體應遵循預習、討論、歷練、評改這幾個步驟。改革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結構是教學指導思想上的轉變。我們在認真學習和領會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基礎上,明確了傳統教法的危害,在教學中注意做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聽說讀寫訓練并重,并從農村中學的實際出發,靈活運用葉老提出的四個教學步驟,發展成六段式教學結構,經過十多年的實踐,證明這六段式教學結構是行之有效的。
(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同步發展。從六段式教學結構中可以看到,學生要能夠發現并提出問題,必須通過自讀、思考和教師的導學;要能夠對自讀中提出的問題進行判斷、解答,必須經過分析、想象、推理等過程;為了與同學研討切磋、爭辯自己判斷的正確,在發言前必須首先在自己頭腦中進行綜合、歸納、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反過來,學生的知識面拓寬,觀察力提高了,提出的問題會更深刻;思維力提高了,做出的判斷、得出的答案才會正確。這樣互相促進,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能夠得到同步發展。
(四)能較好地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在實施“六段式教學結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顯得十分重要。首先教師必須深入領會教材和把握學生心理特征,不僅準備怎樣教的“教案”,還得精心設計學生自讀研討的程序,充分考慮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及處理的方法,備學生學的“學案”。因而教師必須具備較扎實的基礎知識、文化素養。其次,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組織教學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在“質疑”和“研討”中出現與教學設計相違背的局面時,能夠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進入預定的或全新的教學軌道繼續教學。為達上述要求,教師必須加強業務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教學水平,從而促進了教師業務素質的全面提高。
- 上一篇:交通系統安全生產工作講話
- 下一篇:交通廳安委會第三次會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