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教育縱橫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3 02:41:00
導語:文學教育縱橫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
目前我國中學語文課仍停留在單純傳授語文知識和訓練語言技能上,忽視了語文課中文學性應具有的展示社會生活、陶冶精神情操和培育審美素養(yǎng)的作用。對此,中學文學教育的研究與實施應盡快提到日程上來。文學教育要樹立文學形象的整體性觀念,在教學實踐中堅持五個統(tǒng)一。
一、進行中學文學教育的重要性
如何培養(yǎng)適應21世紀社會需要的新一代公民,使他們既具備建設新時代的知識與能力,又能渡過更充實、更愉快、更有價值的人生,這已成為擺在我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所以,素質教育成了人們都關注的熱點。那么,為迎接新世紀的挑戰(zhàn),現(xiàn)在的中學生應具備什么素質呢?我國現(xiàn)行的教育方針對此已有準確和全面的概括,那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這五部分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整體,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經(jīng)濟對人才培養(yǎng)的客觀要求?!保ā冬F(xiàn)代教育學》,商港等,黑龍江教育出版社)目前我國中學的課程設置都直接或間接地為這五育服務,并圍繞這五育開展相應的教育活動。
但是,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傳統(tǒng)的文學教育卻因還沒有根本實現(xiàn)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而擺不到應有的位置上,以至于本應主要承擔文學教育任務的語文課仍停留在單純的傳授語文知識和訓練語言技能上,而忽視語文課中文學性應具有的展示社會生活、陶冶精神情操和培育審美素養(yǎng)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僅對語文的興趣日漸淡薄,從中認識不到語言作品的美妙之處,體會不出文學藝術的無窮魅力,更談不到由此受到心靈的震顫和感情的洗禮了。長此以往,盡管學生能分辨各種語言現(xiàn)象,通曉各種分析文章的方法,但他們很難透徹理解文章語言形式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細膩的思想感情和寬廣、深邃的意境,也不可能嫻熟自如地運用語言工具恰如其分地表情達意;而因為不具備應有的文學知識與修養(yǎng),也就不會有高尚的藝術情趣與審美鑒賞眼光。這樣精神世界如此貧乏、文學素養(yǎng)如此欠缺的人怎能感受到未來世界社會生活的色彩斑斕與美好幸福,怎能通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而獲得生活的樂趣、精神的滿足和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呢?
從社會發(fā)展來看,將來的人們肯定普遍具有更高的文化知識水平,但應注意的是,我們對“文化”的理解不應僅停留在具體的知識與技能上,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心靈、情感、品位這一層面上,也就是要從精神品質和道德修養(yǎng)的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雖然我們學校中有相關的課程和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但文學作品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所起的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是政治說教代替不了的?!肚啻褐琛?、《紅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虻》等優(yōu)秀文學作品可以說為一代人鑄造了真誠崇拜的偶像,那些藝術形象的非凡經(jīng)歷成為了一代人共同認可的生活道路和奮斗目標,而現(xiàn)在他們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這代人在社會進程中擔當重任所依托的優(yōu)秀品質與進取精神不能說與當年所受的文學教育不無聯(lián)系??梢?,文學教育對依據(jù)我國教育方針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社會學家認為,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是做一個現(xiàn)代人的必備條件。文學是人們借以進行審美活動的主要材料,文學鑒賞能力是審美活動中最基本的能力。然而對于現(xiàn)在的中學生來說,沒有在學校接受系統(tǒng)、全面文學教育的機會。中學畢業(yè)后,也只是極少數(shù)升入大學文學專業(yè)的可以專門學習文學并在以后從事有關的工作。那么,在中學進行比較完整的文學教育,就好比給學生造一只航船,讓它載著主人在今后的一生中去遨游文學的海洋,享受人類文明的精神財富。如果我們的語文課仍不能體現(xiàn)出一定的文學性,仍不能把文學教育作為一個重要內容,那么廣大的中學生將無緣與文學結友;將喪失極其寶貴的充實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文學興趣和提高文學水平的最佳時機,而且對于絕大多數(shù)中學生來說可能將永遠失去了這個機會。這對一個生活在未來時代的人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實際上,當今的中學生是有強烈的接觸文學的愿望的,校園里不是經(jīng)常興起某種文學熱嗎?可是這種自發(fā)的、盲目的讀書潮往往會帶來很大的消極作用。語文教育家們早就注意到了這一問題。葉圣陶先生就曾針對一些青少年喜歡閱讀鬼、神之類的書這一現(xiàn)象指出:“閱讀任何東西不可馬虎,必須認真。認真閱讀的結果,不但隨時會發(fā)現(xiàn)晶瑩的寶石,也隨時會發(fā)現(xiàn)粗劣的瓦礫。于是吸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不足取的,自己才會漸漸地長成起來。”(《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教育科學出版社)當今文化產(chǎn)品日益豐富,但只有精品才具有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和愉悅身心的審美價值,而文學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正確選擇、合理吸收文學作品中的精華。從文藝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們是按照自己的心理需求閱讀文學作品的,中學生由于心理發(fā)展正處在成熟前的動蕩階段,既蓬勃向上,熱情充沛,又容易沖動,好走極端,所以不加強教育和疏導,就容易憑興趣而盲從地把含有不良因素的讀物看作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和好奇心的精神食糧。從這個意義上講,在中學進行比較正規(guī)的文學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外文學教育回顧
對文學教育的重要性前人早就有所認識。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他把詩的教育作用歸為興、觀、群、怨、事父、事君、多識七個方面,涉及到思想政治、情緒美感、社會生活和知識修養(yǎng)。他提到的“詩”就是我國最早的文學教材《詩經(jīng)》,所以孔子又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可見,孔子是很重視文學教育的。
我國古代還沒有語文或文學一類的專門學科,但以封建道德教化為目的的經(jīng)學、史學、哲學、倫理學等主要是通過儒家經(jīng)典、神話故事和詩歌文選來傳授的,而教學方法基本上又是以誦讀為主,即使宋代以后廣為流傳的《三字經(jīng)》、《百家姓》等用于識字的啟蒙讀物,也都是用瑯瑯上口的韻文編寫的,這樣就形成了我國傳統(tǒng)的文學教學方法:朗讀、感知、領悟。而這正好契合了文學作品形象性、感染性的特點,更便于體會文學語言的生動性和韻律美。我們現(xiàn)在提倡在文學作品教學中要運用形象思維的做法在古代教育中已有了充分體現(xiàn),這是前人給我們留下的一筆可貴的文學教育財富。
近代以后,“語文”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其文學性的特點始終占有重要地位,文學審美教育一直沒有中斷過。1903年張之洞等制定的《學務綱要》中專門談到了“中國文辭”的學習,即中國歷代各體文選;同時最早提出了“中國文學”這一科目名稱。1912年在當時教育總長蔡元培主持下,教育部公布了《中學校會施行規(guī)則》,提出了國文課的目的之一是“涵養(yǎng)文學之興趣,兼以啟發(fā)智德”,強調了文學的審美教育功能。此后以葉圣陶、朱自清等為代表的語文教育家們在其實際教學、編寫教材和著書立說中都保持了鮮明的文學特色,堅持了文學教育的主張。我們從那一代人的經(jīng)歷和言論中就能感受到儒雅的文學風采和豐厚的文學底蘊,他們所具有的文學功力和文化修養(yǎng)實在令我輩仰慕不已。
解放以后在語文教育上更是掀起了一個文學教育的高潮,那就是從1951年醞釀、1956年實行的“漢語、文學分科教學”,為此專門制訂了《文學教學大綱》,編寫了文學教材,而且由黨中央決策領導。在這一教學實驗中提出了明確的文學教育任務,初中為:①學更多的文學作品;②講必要的文學理論常識和文學史知識;③豐富語言知識,并用來表達思想感情。高中為:①學習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和外國某些作家作品。②學習經(jīng)典的文學論文,講解文學理論基礎知識。③熟悉各階段語言特點,表達復雜細致的思想感情。文學教材則按中國文學史順序介紹主要的作家作品,還集中安排了外國文學作品。這些要求和內容雖然偏難,影響了實驗的進行,但卻是文學教育方面一次開創(chuàng)性探索,使當時的中學生獲益不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至今對此有懷戀之情。雖然這次實驗僅持續(xù)了一年半,但對我國語文教育的發(fā)展和當今的語文教育改革有著重要影響,對我們進行素質教育也有著深刻的啟迪作用。
其他教育比較發(fā)達的國家從17世紀起中學課程中的文學性就逐漸明顯。18世紀后,英、法、德等國就在一些學校開設了文學課。中學文學教育最值得稱道的是俄羅斯。自19世紀中葉,俄國完善了文學教育體系,有專門的課程與教材,系統(tǒng)學習本民族優(yōu)秀作家的作品,而且讓學生大量閱讀。此后的蘇聯(lián)和現(xiàn)在的俄羅斯都保持了這一傳統(tǒng)。學生通過文學課全面了解了自己民族文學發(fā)展的歷史,充分認識了本國豐富文學財富的巨大價值,同時還廣泛接觸了世界文學,開闊了眼界,提高了修養(yǎng)。所以俄羅斯人文學趣味濃、文化素質高是被公認的。盡管在政治斗爭中也是刀光劍影、你死我活,但社會秩序和道德風尚并未受到很大破壞,這與其國民所受的良好的文學教育不無關系。
文學教育至今仍被各國教育家所關注。拿日本來說,由于二戰(zhàn)后急于恢復經(jīng)濟,國語課實用文比重增大,引起了教育界紛紛議論。廣大教師和一些專家認為中學應開始啟蒙的文學教育,高中的文學教育要更突出,因為它有著對人生的意義。由此看來,日本有關人士極力主張恢復中學文學教育原有的重要位置,其目的就在于促進人的發(fā)展和對社會的利益。
從中外文學教育發(fā)展的過程能夠看出,從文學產(chǎn)生之日起就有了文學教育,隨著時代的前進和教育的發(fā)展,文學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發(fā)達國家不僅通過發(fā)達的教育培養(yǎng)適應大工業(yè)和高科技生產(chǎn)的勞動者,而且還培養(yǎng)具有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觀念的高素質公民。我國正在為建設具有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fā)達社會而奮斗,應該在人才培養(yǎng)上有更高的標準,這樣才能一代代地去完成這一偉大的歷史使命。這其中文學教育的巨大作用是不能忽視的,中學文學教育的研究與實施應盡快提到日程上來。
三、中學文學教育實踐
中學文學教育可以說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與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思維方式以及文學自身多層次、多側面的結構體系有著密切關系,同時涉及到心理學、教育學、文藝學、語言學等多種相關學科的知識原理。所以,如何實施文學教育則需要進行專門研究與規(guī)劃,而且肯定要經(jīng)過比較長時間的實踐才可能建立起相對完備的中學文學教育體系。那么在目前國家課程體系中,只有語文課能擔當起文學教育的任務,而語文課還負有其它的教育教學任務。我們一方面應避免“漢語·文學分科教學”實驗后出現(xiàn)的“把語文課上成文學課”的現(xiàn)象,又應盡力糾正把語文當做純粹的語言工具的認識偏差,真正按照語文學科自身的規(guī)律去進行教學,這樣才能使語文課生動活潑、豐富有趣,才能高效率地完成語文課所擔負的各項教育教學任務。當然,要達到這一高度不僅要處理好語文與文學的關系,還受到與語文課相關的法規(guī)政策、目標計劃等方面的制約,似乎在龐雜的語文教育系統(tǒng)中很難捋出文學教育的頭緒。
筆者通過一定的教學實踐和研究,認為進行中學文學教育除要具備上述各種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外,在具體做法上首先應將文學教育看作整個語文教育體系中一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tǒng),專門研究它特有的規(guī)律性。在對其有了比較全面的掌握后,才便于考慮它在語文課中的位置及與其它方面互相配合、發(fā)揮學科整體效益的問題。這說起來也是比較復雜的,在此先就進行文學教育實踐的指導思想談些粗淺看法。
針對目前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首先要樹立文學形象整體性的觀念。這不僅是文學理論上的一個重要問題,而且對語文教育有重要指導意義。
文藝理論家指出:“文學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應是整體地孕育出藝術符號或藝術符號的胚胎,而不應是用若干詞語、若干句子,一部分一部分地拼裝起藝術符號?!保ā段乃囆睦韺W概論》,王先霈,華中師大出版社)這是文學形象整體性對創(chuàng)作的要求。同理,在文學欣賞中也不能把文學作品這個整體藝術符號一部分一部分地拆卸開來,欣賞文學作品“全在氣象,不可尋枝摘葉”(《滄浪詩話》,宋·嚴羽)?!皻庀蟆奔葱蜗笳w。只有從整體上把握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才能得到強烈的感染熏陶和深切的審美體驗。
樹立文學形象的整體性觀念,在教學實踐中要堅持五個統(tǒng)一:
1.文學作品整體的統(tǒng)一。特別注意節(jié)選自長篇作品的課文,讓學生了解原作的全貌。
2.各要素之間的統(tǒng)一。無論以課文中哪方面為教學重點,其它內容都不可忽視,特別要注意它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3.現(xiàn)象與本質的統(tǒng)一。引導學生透過作品中形象的外部特征揭示其內在實質。
4.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幫助學生了解作品體裁、結構及語言運用等對表現(xiàn)思想內容的作用。
5.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因為文學欣賞活動必然有學生感情的參與,而客觀冷靜的理性分析有助于對作品內容與技巧理解得準確與深入。
雖然對中學文學教育的研究還很不深入,文學教育實踐也很薄弱,但語文的教學內容、教材構成決定了文學教育占有重要位置。隨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發(fā)展和人們精神生活需求的增加,文學教育問題將日益受到社會的重視。那么,語文課中的文學特征也必然要日益突出,使語文教育產(chǎn)生一個質的飛躍。國家新頒布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語文學科性質的界定就從側面為中學文學教育做了很好的注釋。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早在80年代就明確提出了在中學開設文學課程的主張,不少有遠見的語文教育工作者也對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論述。我們應該繼續(xù)努力,特別是要從精神文明建設和素質教育的高度認識中學文學教育的意義,并盡可能地做一些超前性的研究與實踐工作。那么,當文學教育勢所必然地成為整個中學教育體系中相對獨立的方面或科目時,我們將會多么地應對自如,又將會多么地興奮與自豪?。?/p>
[1]《葉圣陶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
[2]張鴻苓主編《簡明語文教育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王先霈著《文藝心理學概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 上一篇:我國計算機犯罪實體法體系論文
- 下一篇:語文作文腹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