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優化教學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15 01:58:00

導語:閱讀優化教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閱讀優化教學分析論文

閱讀是一種再創造,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征。沒有個性的閱讀,沒有創造的閱讀,只是一種“死讀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下面我對在閱讀過程中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及想象能力發表一些粗淺的想法。一、針對喜好,選擇性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對文章產生感悟,必然會帶濃重的個性化傾向。這是因為每一位學生閱讀時有著自己注重的焦點。每一位學生的理解都與原有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生活經驗和閱讀習慣有關。即使對同一篇課文,也會產生不同感受。同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學過的課程一樣,但由于經歷上的差別、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個體的心理差異,因此所體現出來的“閱讀期待”也是千差萬別的。如有的想印證自己預想的結果,側重于情節的發展;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對閱讀的方方面面都有興趣;有的則僅是獵奇,關注是否能獲得新奇的信息。作為教師應該對學生這一傾向給予肯定與理解。培養學生用功學語文的精神和把思考帶進閱讀的習慣。要引導學生把對課文內容的直接興趣轉化為間接興趣,即為提升語文素養而閱讀,為提升個人的審美情趣而閱讀,而不僅僅是為滿足好奇心理或消閑而閱讀。在學習文章時,鼓勵學生對自己喜歡的段落、篇章進行反復閱讀。從中進行體會和感受。二、激勵學生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一種開闊思路,尋求多種答案或者沿著各種不同方向去思考,以產生新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克服思維的單一指向性。它可以在多種方式中進行。1、在閱讀中想象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就看教師如何去挖掘。如:《狼和小羊》一課最后一句狼“說著就向小羊撲去”。那么后來小羊怎么樣了呢?學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門:有的說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說小羊跟狼搏斗,用羊角把狼頂死了;有的說小羊跑了,但最后還是跑不過狼被狼吃了;有的說這時候剛好來了一個獵人把狼打死了;有的說羊爸爸和羊媽媽來找小羊……正是在閱讀過程中對這一結果的想象增加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2、在閱讀中評論學生往往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在閱讀中評論,充分提高了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評價能力。如:《黑熊的話》一文中開頭寫“林剛和張明是好朋友。”第二小節講在黑熊向他們走來這個危急情況下,林剛不會爬樹,就對張明說:“快,拉我一把!”張明說:“你快自己爬上來吧!”請同學們評論一下張明是個怎樣的人?怎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學生們紛紛議論覺得張明不是真朋友,因為他在朋友危險時沒有幫助別人。可有幾個學生認為他們以前從來沒有遇到過黑熊,在那么緊張的情況下張明肯定也很害怕很緊張可能連拉林剛的勇氣都沒有了,自己也在發呆打哆唆了,雖然不對但可以原諒。從這里我可以看到學生已經有了客觀判斷分析事情的能力。3、在閱讀中質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質疑可以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由于個體思維的差異性和傾向性。學生質疑一般會表現出不同層次的個性特征。一是零散重覺型,二是廣雜發散型,三是立體輻合型。質疑是探究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也是激活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學生質疑問題雖然表現出不同水平,但教師都應予以高度重視,積極鼓勵和適當引導。“學貴有疑,有疑才有進步,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思貴出新,能標新立異,另辟蹊徑,提出的問題就新穎、靈活而又獨特。創貴在勇,有勇才敢于質疑,敢于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如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就有學生提出對“中部鑿井法”有不同理解。有的學生認為“中部鑿井法”就是先從頂往下打一口豎井,再由豎井處分別向兩頭開鑿,有的學生認為詹天佑應該是通過四個工作面同時施工的,即豎井處兩個從里向外鑿,隧道兩頭各從外向里鑿,這樣一來工期才會縮短。而另有學生又提出自己的想法既然中部打豎井可以增加工作面,那就應該多打幾口豎井,工作面越多,工期不就越短嗎?可其他學生不同意他的說法,認為打豎井也需要時間,所以并不是豎井打得越多工期就越短。那究竟打幾口?有個學生說,肯定打兩口,因為八達嶺的隧道是居庸關的三倍長,打兩口,把工作面增加到六個,而每段隧道的長度就相當于居庸關的。而這六個工作面同時施工,但必須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否則就打不準、打不通,所以文章中詹天佑要對工作人員說“定點、勘測、計算一定要精密,不能有一點馬虎。”正是在這一系列的思維碰撞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獲得思想啟迪,求異、發散思維在逐漸升華。三、啟發學生用“心”感受人們常有這樣的體驗:當讀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個動人的情節時,往往會熱淚盈眶或黯然神傷。為什么?那是因為閱讀者帶著強烈的閱讀主體的個性特征,閱讀時融進了自己獨特情感、理解和體驗。所以在閱讀中應該重視學生情感的融入十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享受到審美的樂趣。讓學生愉悅地讀,快樂地讀,從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與作者心靈交匯,產生共鳴。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這一文時,我要求學生把感情投入進去。學生讀到當“我”看到老班長自己吃的是幾根草和魚骨頭時禁不住留下了眼淚。最后老班長餓死了。死前還要我們不要為他浪費糧食。此時學生就仿佛身臨其境就成了課文中的“我”。“老班長,老班長。”一聲聲呼喊顫抖著哽咽著。而一句“這個長滿紅銹的魚鉤,將永遠閃爍著燦爛的光芒!”則將感情得到了升華。四、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常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應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但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沒有收到實效的。因此,開展“講故事”、“讀書匯報會”、“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剪貼冊”、“手抄報”、“知識競賽”、“比賽查閱資料”、“詩歌朗誦比賽”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熱情,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推動閱讀步步深入。在這么多的課外活動形式中,其中,我認為“講故事”是最讓學生感興趣的了。因此,我們教學工作者可以針對學生的特點,利用“故事遷移”,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以此來推動學生的閱讀興趣的延伸發展,激發學生自覺進行閱讀。故事人人愛聽,尤其是小學生,一聽老師要講故事,都會挺直身子,豎起耳朵,兩眼閃爍著興奮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聽得津津有味。這效果肯定比任何說教都有效,而且講故事的形式可以多變,不僅老師講,還可以讓學生講,還可以師生、生生之間比賽講。這樣,學生有了自主的發言權,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文章,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感人……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劑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催化劑。讓講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愛閱讀;讓聽者在講述者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感受閱讀的誘惑。一方面能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能力的鍛煉。總之,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重視閱讀效果,注重正面引導,給學生閱讀的時間,給學生閱讀的內容,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他們去閱讀,去思考,使學生從小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與此同時也大面積地有效地促使他們的個性得到了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