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文題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8 09:38:00

導語:課文文題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文文題教學管理論文

文題,即文章的題目,它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戶”,是學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層內容的第一級臺階。它的作用或者概述文章內容、統領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點、貫穿全文,或者暗示寫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傾向等等,抓住文題則“舉綱張目”,因此,文題教學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絕不能忽視。那么,怎樣從文題入手,進行豐富多彩、生動有趣、有效有益的閱讀教學呢?一、因題設疑,以疑啟思,激發興趣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學生求知的原動力之一。利用文題設疑求答,就像機器添加了潤滑油,能激發他們閱讀課文的興趣和欲望,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思考方向,一定的學習心理。在教《珍貴的教科書》時,我在解題時對學生說,教科書是同學們必備之物,就像我們吃飯時的碗筷一樣。新學期開學,當你拿到新教科書時,你感到它的珍貴嗎?可是題目卻用了“珍貴”一詞,這不是很奇怪嗎?為了了解其中的原因,請大家閱讀課文。這樣,學生閱讀的興趣大增,思維被調動起來了。讀完之后,我讓學生回答教科書“珍貴”所在,發言特別踴躍,教學效果很好。二、理解文題,抓住線索,把握重點一些文題或暗示文章的寫作重點,或是貫穿全文的線索。通過理解文題從而理清層次,明確文章重點。如《高大的皂莢樹》這類題目的寫作重點較明確,只需提醒,學生可以明白了。而有的同比較含蓄、隱晦,只是文章的線索,起到貫穿全文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辨析、思考理解。如《登山》,老師一般在解題時,只是說課文寫列寧走過險路登山,讓學生思考列寧為什么要走險路登山?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找出敘述列寧和巴果茨基登山的經過的段落,學生馬上發現這些段落只是全文的一半內容。這樣,學生有了疑惑。然后我又讓學生在余下的段落歸納還寫了什么內容?很快,學生概括出課文還寫了日出景象和列寧毅然決然走險路下山的事,最后向學生點明題目《登山》只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文章重點是列寧走險路自覺鍛煉革命意志。接下來讓學生找出描寫列寧走險路的句段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列寧的言行,體會小路的險,感受偉人的勇氣和魄力。三、對比分析,明確中心,品味構思對于題材、體裁、寫作方法相同,而中心思想不同的文章,通過對題目的對比分析,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領悟作者獨具匠心的構思。如學習《倔強的小紅軍》時,我讓學生與《小珊迪》和《倔強的小紅軍》的題材、體裁和寫作方法基本相同,注重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神態和心理活動的刻畫描寫,以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相互交替鋪展情節,甚至主人公的結局也以死告終。從題目看,《小珊迪》文題平淡、蒼白,這與作者要表現小珊迪的悲慘遭遇,揭示資本主義罪惡制度有關;而《倔強的小紅軍》則明確揭示了人物的倔強性格。《小珊迪》歌頌了手足情深、誠實善良的美好品質;《倔強的小紅軍》則歌頌了英勇無畏的革命氣概。小珊迪命運悲慘,可憐可悲,令人同情、心酸,他的死是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結果,“我”同情之余,內心是無奈;而《倔強的小紅軍》中小紅軍行為悲壯,可歌可泣,令人感慨、激昂,作者(陳賡)悲痛之余,心中是悔恨的。這樣通過文題的比較分析,使學生明確了這兩篇課文雖然體裁、表現手法、人物類型都基本相同,但寫作目的不同,中心思想自然有差異,所以在構思、材料安排上要為中心思想服務。《小珊迪》的“我”先誤認為“可能上當”再詳細道出實情,死前的細節描寫“珊迪聽了,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表現了小珊迪的悲慘命運;《倔強的小紅軍》的小紅軍用極為機智的辦法謝絕陳賡的幫助,后來陳賡從聯想中醒悟到自己被小紅軍“假裝”的樣子“騙”過了,他回頭找到“倒在地上”的小紅軍,掏出小紅軍的干糧一看,“原來是一塊燒得發黑的牛膝骨,上面還有幾個牙印。”這個細節把情節一下子推向高潮,這樣構思有力地深化了中心思想,這“牙印”刻下的是小紅軍赤誠的心,堅強的意志。四、以題導寫,加強訓練,培養能力文題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中心思想,提高朗讀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和寫作水平。有了課文作依照,學生在對具體的文題時如何審題、選材、構思、布局、立意、遣詞造句等方面,會觸發學生的寫作靈感,得到許多直接的感受,很好地發揮課文對作文教學的范例作用。以此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效果就顯而易見。主要方法有(一)仿寫。學了某一篇課文,設計一個相似的題目,讓學生按照課文的寫法,進行寫作。教了《高大的皂莢樹》后,寫《茂盛的榕樹》。(二)遷移。遷移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滲透、運用而獲得新的知識的過程。將課文題目略作變化,成為作文題目。講了《海濱小城》,換一個地點寫樟村東江公園。因寫作對象不同,學生模仿時必然進行必要的創作變化,從而實現由讀到寫的遷移。不改變題目原文的意思,將課文體裁改變,進行改寫、擴寫,也可以達到由讀到寫的遷移。教了古詩《尋隱者不遇》,要求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改寫成記敘文,描寫“我”與童子三番問答的情景和人物的神態、心理變化。因原詩以答代問,要改寫成記敘文,必須展開想象,從而達到訓練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的目的。學生動起筆來有例文可依,因而言之有物,趣味盎然。總之,我們重視文題的教學,有助于加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和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