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層訓練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20 09:41:00

導語:閱讀分層訓練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閱讀分層訓練管理論文

一、應用系統論原理,研究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挖掘教材本身潛在的育人功能。

系統論認為,系統是要素、結構、功能的統一體。要素與要素的有層次的聯系就是系統的結構,要素與結構共同決定著系統的功能。一篇文章就是一個語言系統,文章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語、每一段文字,都蘊含著育人的功能。要挖掘其功能,就必須如同“大綱”所講“注意各部分的內在聯系,每一部分和整篇課文的內在聯系”,即注意文章的結構。從不同角度可賦于文章不同結構,這是造成人們在把握教材結構時產生隨意性的原因。如給課文分段,可以這樣分,也可以那樣分,但最優的結構只有一個。這又確立了真正能發揮功能結構的唯一性。只有正確地把握這一結構,才能設計出最優化的教學方案。如《》一文,給課文分段是本課教學的一個主要內容,從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上把課文分為四段是無可非議的。但本課的主題是:通過用自己的身軀堵住了敵人的火力點這一動人故事,歌頌了他勇于自我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本課的所有教學活動都應圍繞這一點展開。通過系統的基本功訓練,最終學生明確這樣一個史實:即只有摧毀了敵人的火力點,才保證了奪取597.9高地戰斗的勝利,597.9高地戰斗的勝利是上甘嶺戰役勝利的關鍵。上甘嶺戰役又是朝鮮戰場上最激烈的陣地戰,那么這一壯舉不僅僅是摧毀了一個火力點,對整個戰斗、戰役乃至整個朝鮮戰場都是巨大的貢獻。從而使學生體會出他的犧牲是值得的,是偉大的。從這一角度分析,本課不應分成四段,而應是三段,從發現火力點到堵住火力點應當視為摧毀火力點的過程是原因,其余都是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又可分為發現火力點、請求炸毀火力點和用身體堵住火力點這樣三個層次。以這樣的構成能夠發揮其最優功能的結構群,依次設計出最優化的教學程序,較好地落實“大綱”規定的“閱讀教學要處理好課文的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二、把握閱讀全過程,按課型分層訓練,構筑基本功訓練體系。

一篇課文的全部教學內容,一般說來不可能一課時完成。如果是多課時完成,每課時進行什么訓練,教學目標如何定,各課時的目的關系是怎樣的,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我們在系統論的指導下,在不斷的探索中逐步完善了一個過程三個層次的訓練框架。

第一,基本能力訓練層。

基本能力訓練層要完成的任務是: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把握生字詞的音形義,理解那些不常見的名詞術語,同時對學生進行自學、分析、概括、發現問題等多方面能力的綜合訓練。這種訓練層對應的課型是:低年級的閱讀識字課,中高年級的指導自學課。

第二,閱讀理解能力訓練層。

閱讀理解訓練層的任務是:在第一層基礎上完成對課文主要內容的理解,體會文中含著的意思,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品德諸方面的教育,在完成這些任務的同時重點對學生進行發展思維能力的訓練。這種訓練層對應的課型統稱為閱讀理解課。

第三,綜合運用能力訓練層。

綜合運用能力訓練層的任務是:在第二層訓練的基礎上,在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之后,回過頭來對語言文字進行品味欣賞;認識語言表達的過程,學習詞、句、段,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這種訓練層對應的課型:低年級的詞句訓練課,中年級的語段訓練課,高年級的綜合訓練課。

《》一文就是以指導自學課、閱讀理解課、語段訓練課這三種課型構成的一個訓練體系。

三、整理繼承我國教學思想文化遺產,借鑒現代教學理論,研究啟發式教學策略。

優化的課堂教學方案和系統的課時訓練計劃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手段來實施。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除了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外,重點研究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及其操作形式,廣泛地應用于全程閱讀之中。

眾所周知,啟發思想源于孔子。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在這一原則上,歷代教育家都有過精辟的論述。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對教材本身產生興趣。”他指出了這種情感的唯一發源地——教材本身。葉圣陶先生在論述教與學的關系時提出讓學生“跳一跳,能夠把果子摘下來”。蘇聯心理學家維果特斯基認為,兒童的認識在發展中有兩種水平:一是現實發展水平,即兒童可以獨立完成智力方面的任務;二是最近發展區,即兒童獨立完成不了,但在教師和集體的協助下,經過一番努力,可以完成的。根據維果特斯基的見解,在閱讀過程中,要選取能使學生思維發展的適當的語言范圍。我們在深入的研究探討中,把這些古今中外名家的論述統一起來,吸取各家合理的內核構成了啟發式教學策略,即在閱讀教學中,選取能使學生思維發展的語言范圍,把語言范圍內的中心詞與句、或詞與詞、或句與句之間的聯系作為起點,提出問題作為思維發展方向,在不斷的調節中,使學生自我完善思維后得出結論。我們把這一教學策略簡稱“方向——角度——結論”,作為啟發式教學的基本策略。

如《》一文,在閱讀理解課中,把第二段作為訓練重點。首先緊扣“摧毀”一詞提出:要奪取597.9高地,關鍵是什么?誰接受了任務?完成了任務了嗎?他是怎樣摧毀這一火力點的?這一組牽動全段的問題是把全段作為閱讀范圍,以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為線索,緊扣重點詞語提出問題,首先激發起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境界。這是閱讀理解過程的第一個層次。在這一層次中提出的問題不求急于解決,只求激起學生對全文閱讀的興趣。接著在朗讀全段后提出第二個層次的問題。圍繞說的兩句話提出兩組問題引導學生去閱讀。首先提出:第一句話說了什么?表情怎樣?什么原因使他生氣到了極點?這一組問題引導學生理解段落的第一層意思,明確戰士們被“壓”下來及“奪取的山頭會全部丟失”是使憤怒的原因。其次提出:第二句話說了什么?他還沒有去摧毀火力點,為什么就說讓祖國人民聽我們勝利的消息呢?他是怎樣摧毀敵人火力點的呢?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這一組問題,體會其中的感情。最后緊扣第一層提出的問題,討論利用身體摧毀敵人火力點帶來的巨大影響,從中體會出他的犧牲是偉大的,是值得的,使學生在頭腦中樹立起的高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