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9 11:43:00
導語: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的一篇幾乎家喻戶曉的童話著作,許多學生早在啟蒙階段就聽過這個傷感的童話故事了。因此,在課文內容方面,學生能夠在較短時間了解跟掌握。在對這篇童話的解讀方面,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看法,向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是,站在今天的時代立場上,如何結合社會發展背景,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新的角度去詮釋文本,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步驟上,我緊緊地抓住一條主線:可憐——美好——可憐。課文一開始,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就是一副令人傷感的畫面:天冷極了,下著雪的黑夜,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走著。整篇課文里,1~4自然段都在描寫這個小女孩是多么可憐,她寒冷、饑餓、孤單,痛苦。這可憐的小女孩,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擦然了火柴,卻看到了意想不到的美好畫面。在燃燒的火焰里,小女孩看到了火爐、烤鵝、圣誕樹和奶奶,這些都是小女孩內心的渴盼跟追求,她向往溫暖、食物、快樂和疼愛。在火焰的照耀中,小女孩一度感到幸福。可是,當火柴熄滅的時候,這些畫面也就成了泡沫,在小女孩真實的世界里,她只剩下冷冰冰的現實,讓她感到痛苦的現實。這個小女孩,唯一的出路跟必然的結局就是死亡,而課文的結尾,也確實如此。作者讓小女孩在獲得美好之后再孤獨死去,這樣的結局,讓曾經美好的畫面都成了活脫脫的嘲笑跟諷刺,譏諷了現實的冷酷、人情的冷漠,從另外一個角度強化了小女孩的可憐。在這樣的主線下解讀,能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小女孩的可憐并非僅僅出自物質上的缺乏,更源自精神上的受傷,激發學生思考問題,去探究小女孩可憐結局的真正根源,從而明確了自己的職責,使學生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下,我把教學重點放在由美好去感受可憐這個環節上,也就是從小女孩擦然火焰,看到美好畫面處著手,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上,直接從5~10自然段入手解讀。按照以上的思路,我在兩個班級開始試教,但教學效果都不太理想,表現在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不能在更深的角度上感受小女孩的可憐,多數只是膚淺地理解文本。課堂結束以后,我們找出了問題的根源,認為課文的1~4自然段是非常重要的段落,如果要打動學生,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受小女孩的可憐,前面這一部分的解讀跟鋪墊是相當重要的,必須在前面的體會跟朗讀的前提下,進入小女孩擦然火柴的畫面,才能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去真正感受到這篇童話故事里深深的悲傷,否則,直接從第5自然段入手,會讓學生有脫節的感受,無法引起學生的強烈共鳴。
于是,我及時地調整了教學思路,把教學重點放在1~4自然段的解讀上,讓學生去感受小女孩從身體到心靈的悲苦。再引導出擦火柴的畫面,讓學生感受到小女孩看到美好時的幸福,從而去體會畫面破滅以后的哀戚。第三次試教,是在我自己的班級中進行,教學過程還是比較成功的,學生普遍能夠比較深入地進入文本,設身處地地關心小女孩的命運,體會人物的感情。
在多功能廳上這堂課時,我的教學思路是清晰的,能夠比較流暢地按照自己的設計進行,跟學生的配合還比較默契,對于時間的把握,也比較恰當。可以說,整堂課的教學實踐,是跟自己的教學思路基本吻合的,上出了自己的風格。但是,由于上課的學生不是我所擔任的班級學生,所以對學情的預測跟把握,我沒有做到很到位。我的教學思路是依照我所在的班級學生情況而定的,所以課堂上沒有出現我在本班試教時出現的全班投入的感動場面,在一定程度上,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讓人覺得比較遺憾。在板書設計上,我的構思也是比較細致巧妙的,板書的內容,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讓學生感同身受,去體會小女孩的不幸。不足的是,我的書寫比較潦草,不夠美觀,這是我今后必須注意改正的地方。對于這堂課的教學效果,我是有遺憾的,感覺沒有預期的那樣滿意。我想,如果我能夠跟學生配合得更好的話,了解他們多一點,把學生的優勢發揮出來的話,一定會讓課堂更精彩的。
好的一堂課,可以說是一件出色的藝術品。上出精彩的課堂,應該是每個教師深切的渴望跟追求。在課堂上,教師如果能夠彰顯自己的魅力,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深深地領略課堂的迷人風光,該是多么令人陶醉的時刻。作為一名教師,就該在課堂上實現自我價值,獲得成就感跟滿足感,跟學生一起徜徉在文本的燦爛海洋中,悲喜交加,美丑共收,身心投入。我深深明白,要做到這些,對我來說,真是前路漫漫,只有求索,只能求索,我會繼續求索。
- 上一篇:土木工程可持續發展論文
- 下一篇:高三英語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