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情感因素綜述論文

時間:2022-12-07 03:54:00

導語:閱讀教學情感因素綜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閱讀教學情感因素綜述論文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教師自身必須具有豐富的情感,同時要求師生之間積極的互動。教師出于對學生對學科的滿腔熱愛,精心的激情、洋溢的啟發、引導學生想、讀、說、寫,使文中的佳詞美句、精彩段落,通過眼看、口誦、心想,伴隨著文中深刻的思想、精辟的見解流入學生的心田,從而獲得求知的快慰,思想感情的陶冶。

一、情感因素,重中之重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工作中往往只注重學生學習的結果,忽略了學習過程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語文教學注重要的環節莫過于閱讀,閱讀是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實踐。”要給予學生一定的閱讀空間,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常常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更多關心的是可接受性的原則,至于學生在接受時的情感狀況如何,是快樂不快樂,是樂學還是厭學,則不去考慮。所以常出現厭學、苦學的現象。生動豐富的閱讀材料被肢解得支離破碎,閱讀教學失去了情趣、情感的魅力。因此在我的教學中一直在追尋給予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來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

(一)古往今來樂學為本

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將學習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知學、好學、樂學。“知學”強調的是認知因素,而“好學”和“樂學”指帶有情感因素激勵的學習。但“好學”較多地反映學習者對學習活動的情感傾向,“樂學”不僅僅反映了這種情感傾向,而且還表明學習者真正感受到的樂趣,陶醉于學習之中。這從深層次上論述了積極的情緒體驗對學習的促進作用。《學記》通過正反兩方面論證了樂學的積極作用。在客觀上為愉快教學提出具體的方法——“喻”,即啟發誘導。近代,蔡元培、陶行知、陳鶴琴等教育家對情感教學做了積極的探索。由以上可知,我國的“樂學”思想有著悠久的歷史。這為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情感的因素提供了理論依據。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十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不同程度的忽視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雖然不考慮情感因素也能使學生學到知識與技巧,但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就不可能讓他們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因此,情感與認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是統一的,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

(二)語文閱讀教學中重視情感因素的原因

這是漢語言文學的特征決定的。第一,從漢字來說,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與其它文字相比它是表意體系的文字。不僅有表音的成分,而且有表意的成分,漢字集音、形、義于一體,因形示意,寓意于形。漢字的美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字體的形式美。它是點、線結合的方塊字,具有一定的造型美。漢字的方塊形體本身就是審美對象。二是字音的音樂美。調分四聲,讀來抑揚頓挫,響亮悅耳,有吟詠不盡的情調。三是字義的情意美。漢字是表意文字,讀者從字形上可以直接獲得表層意象和深層意義。第二,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說,課本中所選的名篇佳作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一篇篇作品中包含著作者充沛的情感,是作者思想精髓的體現。因此,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必須付出真摯的感情,才能與作者的心靈對話,使讀者的情感得以豐富。

二、深入內心,激發情感

(一)選擇情感的觸發點,引起學生的共鳴

在閱讀教學中融入情感因素首先教師要動情。教師對教材的體驗、感受和對學科的熱愛經過教學活動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熏陶和感染。教師必須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善于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感情的自然流露可以深深地感染學生,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教學課文應該以與課文相適應的情感介紹資料,模擬真實情境以制造氛圍,使學生似身臨其境,在創設的情境中、在強烈的氛圍中投入學習,從而使學生獲得更真實、更深刻的體會。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無法得到再現的。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利用一些藝術的手段再現課文描寫的情境,把它直觀再現在學生的眼前,能有效的激發教師所期望的情感。例如,我們學校學生情況比較特殊一些孩子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把孩子留在這里由親戚照看,一些孩子甚至自己生活。我班就有一些常年隨爺爺、奶奶生活。雖然二老悉心照顧孩子,懂事的孩子們也表現得很快樂,但我在很多細節上看出孩子很想念自己的爸爸、媽媽。于是我開始在閱讀課中設計有趣的環節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盡量選取符合他們生活的角度,增強其情感體驗。課余多和孩子聊天了解她的心理狀態,日記中加深對話,也使孩子和我多了幾分親切。上學期學習梁曉聲先生的《慈母情深》我再次抓住這一契機在閱讀課中融入情感因素,體會語言引導學生懂得對父母感恩。沒想到課程過半當我問道:“大家想怎么表達對父母的愛時?”一個孩子終于再也忍不住,大聲哭出了聲,她說老師我想媽媽,想讓她在我身邊,告訴她我多想她,多愛她……是啊,孩子那思念母親的心我們能夠體會,但誰又能真正理解呢?此時的我也哽咽了,我知道千言萬語都難以安撫孩子。我把她緊緊地擁入懷中,即時我無法代替她的母親,哪怕此刻給她的心一點溫暖也好啊!慢慢閱讀以至語文學習對于她和其他孩子再不是困難的事,而是可以表達感情,想要深入探究的奇妙世界。這樣的學習已不是一種形式而是深入他們的內心,能引起共鳴的想要主動去追尋的事情。

(二)課堂上通過師生的互動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

文似看山不喜平,閱讀也是如此。為了實現某個教學目的,課可以分為若干階段,有導入,有展開,有鋪墊,有高潮,有反饋,有尾聲。這些階段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教師可以運用多種策略,通過與學生的互動,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促使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情與意。教師與學生在興奮而又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1.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原有知識

從一篇新課的開始,就能創設一種特定的情境,把學生引入其中去感悟情境的美。情境的創設有多種途徑,可以利用聲音圖片的信息,也可以利用教師的語言,通過激活學生的原有知識與學生所學的知識建立聯系,通過對舊知識的回顧導入新課。導入這個環節目的在于打開學生認知的窗口,激發學習的興趣。首先可以用音樂渲染情境來導入。如《月光曲》教師播放一段月光曲,讓學生欣賞貝多芬借著清幽的月光彈奏的優美的樂曲。美好的音樂是飽含音樂家充沛的情感的!音樂也是一種語言,音樂家通過它向聽眾傾吐自己的內心感情。隨著音樂節奏的舒緩、漸強與高昂,學生的情感也跟著起伏,將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還可以質疑導入,例如《鳥的天堂》可以首先問天堂是什么意思?鳥的天堂在什么地方?為什么把那里比作鳥的天堂?鳥兒在天堂里又是怎樣生活的?一連串的問題層層深入,在學生心中泛起漣漪,激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此外還有故事導入法、談話導入法、討論導入法等。

閱讀認知過程的一個重要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讀者利用原有知識去解釋、消化文章的信息。在閱讀時要激發學生情感引起他們的興趣,必須與學生的原有知識相結合。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已掌握的背景知識去把文章分開的信息聯系在一起,通過激活原有知識,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感悟。

2.采用充滿情趣的方法展現文中的情節

展開是閱讀課的重要環節。知識點、訓練點的選擇,教學內容的精心組織,教學思路的創造性,學生學習情緒的高漲,均能見到功夫。這一環節中,內容要有起有伏,有鋪墊有過渡,這樣處理,學生的注意力、興奮點均能得到調節,既學得緊張,弦又不繃得太緊,學得愉快而輕松。課文各部分之間是相互獨立又有聯系的,學生可以利用豐富的想象去理解各部分的聯系。文學作品常常具有詩情畫意,把用文字寫成的詩文改換成用線條畫成的畫,情味增添。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畫出老水牛爺爺的形象。學生把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形象,這一過程始終伴隨著學生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的活動。閱讀教學加強了與生活的聯系,將學生的生活體驗、情緒情感體驗融入認知過程。

一般來說我們采用品味的方法,仔細揣摩關鍵詞句,領悟其意蘊和表達技巧。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堅持整體與局部相統一、內容與形式相統一。閱讀課上教學生學課文,首先要有“文”的整體觀念。要從語言文字入手探究思想內容,在緊扣思想內容推敲語言文字的運用。文章的“局部”可重點推敲,學的細一點、深一點。但不能喧賓奪主。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不能有所偏廢。閱讀課的教學要聲情并茂,才能對學生學習有強大的吸引力,但聲情并茂絕不是表演,也不是游離于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而是充分發揮課文內在的感染力、說服力,充分發揮語言文字的表現力。以下是一位教師教“我的心像刀絞一般,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的戰友》)時的片斷:“師:請仔細品味‘絞’字,會是怎樣的一種感覺?/生:痛!/生:刀進胸膛,在來回攪和幾下的那種戳心的、無法忍受的痛。/師:有刀嗎?文中指什么像刀絞著我的心?/生:看到戰友烈火燒身,想象到他一定痛苦得如同‘刀絞一般’所以我的心里也如‘刀絞一般’……/生:我有一種說不出的難過,我好想哭,我的心碎了,這樣的戰友不能死。/師:是的,這樣的戰友不能死,他怎會離我們而去?他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讓我們來練習這一小節,讀出感情來。”文章情鑄成,情或溢于言表,或在字里行間潛動。教學時要學會體作者的情,察文章的意,教師要滿懷感情的啟發學生,以情激情。因此閱讀高潮時要注重學生的體驗感悟。“體驗”的意思是親身經歷。閱讀教學中的體驗就是要讓學生直接接觸閱讀材料,感受、體味走進作品的生命。“感悟”是有所感觸而領悟。通過形象的再現,意蘊的品位,情緒的感染,學生入情入境,進入角色,從而獲得對文本語言的真切體驗和感悟。公務員之家

文章不是無情物,劉勰認為“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詩佳作,之所以傳誦不衰,常讀常新,就是因為作家文人筆墨中飽蘸。

以上提到的閱讀教學中融入的情感因素只是冰山一角,每個階段所用到的方法并不是千篇一律。教學方法的選擇因文而異,因人而異,因課而異。任何一種閱讀教學方法都是長短共存,因而課堂上不能是一種方法的“獨奏”,而是各種方法的“交響”。

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已被更多的人認識到,中外教育家情感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為我們在教學中應用情感的因素提供了依據。不管是什么方法的運用,都需要根據學生與教學的具體情況。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