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型教學方式研究
時間:2022-11-20 10:06:31
導語:輻射型教學方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輻射型教學特點及意義
美學家席勒對工業社會中人的精神頹廢現象做過深刻的分析,指出人的情知分離必然造成人的畸形化,因此提出了審美教育的主張。教育家華特認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輻射型教學的提出與踐行,是基于以上諸家的理念。輻射者,由此及彼的聯系和拓展。輻射型教學,就是依據教材中的某一知識點、某一話題為引發點,帶出一些相關的“外圍”知識或話題內容,將這些內容巧妙自然地融進教材。在“大文化”的層面上,于古今中外、科學人文、環境自然、現實未來,均可作為聯系的內容。這種內外兼容的教學,它的意義,更多地體現于對中職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知識視野的擴展,進而引導學生知書達理、樂學向善、關注現實、通曉人情,真切地感受到學習語文是陪伴人生的修養核心,最終發揮語文的“美育”功能。
二、輻射型教學的課堂運用
(一)名言引入學習一些韻味頓挫、涵義豐富的名言佳句,可以激趣,又可明理。講授《楊修之死》,楊修的結局,正應了古語“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和“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皆為強出頭”。才思敏捷如楊修,要避害全身,應該修煉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境界。“不作聰明便是才”是良訓。學習《我的叔叔于勒》,在分析于勒所處的世風,很自然地讓人聯想到“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等數句老話;也很容易想起當年鄂比贈給曹雪芹的那幅對聯:“遠富近貧以禮相交天下少,疏親慢友因財而散世間多。”三言兩語,就說盡了世態的炎涼。閱讀《在困境中更要發奮求進》,當學生們感動于華羅庚先生一生勤勉之余,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補充一些古今催人奮進的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驥一日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行百里者半九十”;“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惽惽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許多名言佳句,言簡意賅、意近旨遠,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心靈美的透光。不管是語言的形式,還是句子的蘊義,都深含美學的底蘊。教師在進行具體的篇章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勤于采擷,并能夠引申有方,這對提高學生對課文內容觸類旁通的領悟,對豐富學生語言的儲積量,都是兩全其美的。
(二)眼觀現實語文是一門最開放的學科,“語文與生活同在”,但現行的各種中職語文教材,篇、章、句、語、修、邏等知識充塞,即使是一些審美性的選文,大多也是內容陳舊,思想滯后,遠離現實生活。把學生框在教室里,局囿于教材,在題海里翻滾,忽視引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認識、體驗、積累、實踐,抓住課內一小塊,放棄一大片,這無疑是沙上筑塔。教學語文,勢必當把學生的眼光引向社會,引向現實生活。錢穆先生的《鄉村與城市》一文,正切中一個突出的社會現象:時下的中國農村,已經成了老年人、婦女、兒童的留守之地,讀了沒幾年書的年輕人,總把城市當作可以撿到金條的希望之都而趨之若鶩,一個以農為本的國度,老弱婦孺卻成了支撐農業的主力軍。這怎么說都不正常。如果將這個問題與當前的“欠薪”、“農民工”、“弱勢群體”、“留守兒童”“農民荒”、“耕地撂荒”、“空巢”等詞語聯系起來,讓學生來思考來討論則是一個既沉重又有意義的話題。學生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將會逐漸明白自身即將面臨的“城鄉差別”、“職業選擇”、“就業生存”、“福利”、“生活成本”等問題隱憂。學習王力先生的《請客》,教師可以從學生自身曾有的經歷談起:一個平常的生日,就要呼朋引伴的聚上一兩桌美酒加咖啡;再聯系當前社會上不良的請客風氣,再到“公款吃喝”、“嘴上腐敗”等深層次社會問題。在對“面子”、“關系”、“浪費”、“腐敗”、“國有資產流失”、“權利監督”等話題的討論中,逐漸引導學生明是非,辨美丑,進而培養可貴的自律精神和憂患意識。
(三)情溢課堂文學的本質在于以情動人,文學是書寫永恒的人性,而不是某種政治意識形態的附庸。“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強調的就是在一憤一悱之中對學生情感的喚醒。鑒于中職生的特殊性,在教學上進行情感滲透,尤顯必要。這可以從兩個方面嘗試。
其一,教師要激情投入。語文教師不僅僅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也應是一個激情洋溢的詩人,愛我所愛,恨我所恨,在學生心目中,親和力與敬畏感都應兼具,既是良師又是益友。除了貫通教材,又當熟悉每一位學生,想其所想,或引導,或啟發,讓學生消除一些厭學情緒,改變“要我學”的被動心理,激發“我要學”的欲望。
其二,精心選擇美文教學。從審美的角度能否提升人性,這可作為判斷一篇文章優劣的依據。像《雪山上的紅蓋頭》、《漢堡港的變奏》之類,說教成分非常濃厚,空虛而做作,將很難獲得學生情感的共鳴。我們常說“真情感人”,文章會感人,是因為字里行間傾注著作者的泣血淋淚的真情實感。
老舍先生《我的母親》,莫言的《賣白菜》,林清玄的《好雪片片》,栗良平的《一碗清湯蕎麥面》等,都是動人心弦的好文章,那種在苦難中體現出來的堅韌、真誠、善良、寬容等諸多美好的人性,正是引導學生在“反諸己身”的感知體驗中最好的精神元素,學生在自我的觀照審視中,內心深處情感的潮水必將涌動難抑。另外,我們也可以適當選擇一些近時期的課外美文,譬如被譽為“2004年感動中國第一文”的《瘋娘》,2011年轟動中國的萬言長帖《一名大學畢業生的反思》等,讓學生在閱讀沉思中提升美好的人性,養成立誠求真的人格。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當刻意引導學生讀書的歡愉體驗,學有所思,將各自的經歷、感受聯系到課堂里來。在激情的效應中,讓學生面對的是對生命問題的思考,逐漸開發他們的審美能力、思維能力、法制意識、道德人性,真切地感受學習語文是陪伴人生的修養核心,以此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作者:劉其芝單位:福建大田職業中專學校
- 上一篇:檢查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工作匯報
- 下一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指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