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職語文教學幾個問題

時間:2022-12-04 09:14:48

導語:新時代高職語文教學幾個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代高職語文教學幾個問題

摘要:在文化強國建設的宏大背景下,為充分發揮高職語文課程在培養具有高度民族文化自信力的一線普通勞動者中義不容辭的作用,高職語文教學須在遵循可接受性與長遠性、實用性和課內課外相結合的三大原則基礎上,通過聽與說、讀與寫和背誦這三大手段,運用講授、指導練習和下水示范三種方法,切實提高課程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文化自信力;高職語文教學;原則;手段;方法

一.三大原則

為充分發揮高職語文課程在培養具有高度民族文化自信力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中義不容辭的作用,切實提高課程教育教學質量,我們認為,遵循一定的原則,改革相關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所謂“教無定法”當然是不錯的,手段與方法的采用是須由具體學情與教師個人方方面面的實際情況來決定。但是無論采用何種手段,運用何種方法,基本的原則是應該有的。我們認為,著眼學生文化自信力培養的高職語文教學至少應該遵循以下三大原則:1.可接受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就是要求語文課程教學須立足學生基礎,同時緊盯人才培養目標。學生基礎除了知識基礎之外,還須包括學生的生活經歷。立足學生基礎,教學才可能落到實處不至流于空談;緊盯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才可能有明確的方向而不至漫無目的浪費精力而無所獲。2.實用性原則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應該堅決反對急功近利的行為,哪怕是所謂的“職業技能”課程也是如此。但是這并不等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不培養學生實實在在的技能,不講究實用性原則———畢竟任何“素養”最終都得表現為個人的實際能力或曰技能。具體就語文教學而言,實用性原則就是要求語文課程教學須側重學生口語和閱讀能力的培養。實用性原則除了要求教學著眼于實實在在的技能培養之外,還要求注重與學生長遠人生修為相結合。一個人即使上了大學,學校教育時間的長度在其漫長一生中所占的比例依然是不算大的,但是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從課程角度看,語文類課程的影響尤其不容忽視。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眼光長遠至學生的一生發展的需要。3.課內課外相結合原則任何層次的教育,僅靠課堂學習是不大可能達到目的的,高等教育尤其如此。語文作為“公共”類課程,課時更加有限,有限的課堂教學顯然遠遠滿足不了高度文化自信人才的培養對漢語文課程教學的迫切需要。而且,語文自有其不同于其它“學科”的特點,正如孔慶東教授指出的“學語文首先不能把它看成一個學科,而要和整個人生掛起鉤來”,語文教學要“把課內課外打通,光上課學不好語文的”。所以,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原則就成為了整個語文課程教與學所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現代技術的高度發達則無疑為課堂之外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學習提供了空前優越的條件。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并指導、幫助、督促學生盡可能充分地利用這些條件,“大容量”的語文學習才有可能成為現實。從教學角度而言,這一原則的踐行除了要求教師重視對學生的課外指導,還特別要求教師精心設計一套著眼于學習過程評價的課程考核體系。這種考核體系須拋卻傳統單一靜態的“筆試”模式而轉變為既動口又動手、既考“期終”又考“平時”、既考“能力”又考“態度”的新型多樣動態的模式。特別地,這一考核評價體系應該“以人為本”———所有的考核指標均須關聯著具有高度民族文化自信力的“人”的培養效果的評價。

二.三大手段

三大手段是指主要的途徑,并非排斥其它途徑。具體包括:1.聽與說大體上說,相較于所謂的“研究型人才”,由高職院校培養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對口頭表達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當下,包括高職學生在內的大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缺失逐漸引發社會的關注,來自行企業一線的呼吁更是對相關課程的建設與教學改革起到了或顯或隱的推動作用,“演講與口才”之類課程受到日益領導與學生的重視就是表現之一。實際上,言語交際活動中,聽與說往往猶如一張紙的兩個面,是無法分開的,聽不清楚,焉能說得清楚呢?所以語文教學中,不能一味強調說而忽視聽,而是要注意“雙管齊下”。聽首先是要強調聽出話語的基本信息,同時,還要訓練學生聽出話語的言外之意的能力———包括說話人有意為之的積極言外之意,有時還有說話人無意為之卻產生了負面效果的“消極”言外之意。說,主要是要求學生在具體的交際活動(主要是日常交際活動)中時時注意反思、總結,注意遵循基本的言說原則和運用基本的言說技巧。還要通過即興說話與演講等活動的安排,指導學生在特定場合圍繞特定的相對集中的主題進行言說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只有在這樣的多聽多說的過程之中,聽說能力才可能得以不斷提升。2.讀與寫讀包括出聲的朗讀,還有閱讀,寫則包括寫作,還有漢字書寫。和聽說能力一樣,讀與寫的能力的培養同樣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更核心的任務———畢竟,從前那些從來不曾接受過學校教育的“文盲”也可能擁有較強甚至很強的聽說能力,這說明聽說能力有可能通過非學校教育的途徑獲得,而讀與寫的能力就非純粹“自學”能夠獲取。離開了讀寫,真正的文化自信力的培養很多時候只能是一句空話。而較強的母語讀寫能力正是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甚至最重要表現之一。在教學中,要利用盡可能多的時間與場合,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閱讀、寫作和漢字書寫方面的實踐。還可以和學生課外活動(如社團活動)等結合起來,定期或不定期舉行讀寫方面的比賽或展示活動。3.背誦背誦其實可以包含在“讀”中,但是著眼于民族文化自信力培養的語文教學,背誦是最重要也是最佳途徑之一(如果不能說是唯一的話),為了強調,我們特地將之單列出來。背誦曾經是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的最重要的方法。遠的姑且不論,單就出生成長于民國時期的老一輩“讀書人”而言,他們最重要也最難忘的學習方法即是背誦。如周振甫先生在《怎樣學習古文》一書的第一章就指出:“……可見古今人的聰明是相似的。那么,不論唐代人或今人,他們從小就能讀懂古文,不僅會讀,還會寫古文和舊體詩。為什么現在人讀懂古文會成問題呢?這當跟讀法有關”。周先生曾經聽開明書店的創辦人章錫琛先生講他小時的讀書的經歷,關鍵詞就是一個“讀熟背出”:“到了節日,如陰歷五月初五的端陽節,七月初七的乞巧節,九月初九的重陽節,年終的大節,都不教書了,要溫書,要背書。如在端陽節要把以前讀的書全部溫習一下,再全部背出。到年終,要溫習一年讀的書,全部背出。到第二年年終,除了要背出第二年所讀的書外,還要背帶書,即把第一年讀的書也要連帶背出……”先生還曾向張元善老先生請教小時候讀書的方法,張先生的方法與章錫琛先生講的如出一轍,即:“讀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貫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體的懂’(非局限于一課書中是生字、句子的理解,而是“把一部書全部讀熟”從而弄懂所有相關的字詞句———筆者注),它的關鍵就在于熟讀背出,把所讀的書全部裝在腦子里。”須知,“古文”恰恰是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因而也應該是文化強國建設背景下的高職語文課程教學的最重要內容之一,那么,背誦當然也應該是學生提升語文學習效果的最重要途徑之一。然而,今天的人們,似乎卻將背誦“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于高校學生就更是如此了。然而,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說:“學習文學而懶于記誦是不成的,特別是詩。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觀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特別是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古典詩文學習的當下,“背誦”實在不應該再被冷落甚至嗤笑,而應該被國人大力提倡和踐行。于今日一般的“高中文科的學生”,“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是基本沒有可能的。而對于高職的學生,可能性恐怕就要大不少了。即便是背誦兩百首亦或一百首,也是不錯的。而且,大量的記誦對于語言運用的意義不言而喻———腹有詩書方有可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可是,在常規的在語文教學特別是文學類文本的教學中,我們一般強調的是欣賞與品味,對“死記硬背”則往往不屑一顧甚至于基本無人提及。然而,文學欣賞與品味的能力是需要一定的先天稟賦和后天長時間的培養才可能擁有的。先天稟賦可遇而不可求,姑且不論。單就后天培養而言,由于主客觀方面的諸種原因,從整體上看,高職學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更加上當下比較嚴重的就業甚至生存方面的壓力以及由之而來的對自身前途的迷茫感,無不抑制其文學欣賞的興趣與能力的提升,所以,對于諸如古典詩詞和精短散文類的文本,與其花大段大段的時間字分句析地進行“鑒賞”,不如要求學生將其全篇或部分地背誦下來,背誦得越多,意味著積累得越多,學生語言素養與運用能力也更有可能隨之得以逐漸地提升。

三.三大方法

同樣地,三大方法指的也是主要的方法,而并無排斥其它方法之意。1.適當采用講授法著眼于學生文化自信力培養的高職語文教學,不可忽視傳統的講授法。可以說,互聯網背景下的諸種“現代”的或曰“新型”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或許真的并沒有我們所認為的那么重要。我們認為,高校教學,特別是文科類課程的教學,側重的應該是教什么而不是如何教(當然,絕不是說教學方式與手段的改革不重要),只有在中學,尤其是小學和幼兒園,如何教才應該成為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即便如此,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也不應該是最重要的———學生不一定“消受”得了)。所以,作為個體的人,也許永遠只能“以不變應萬變”。當下這個似乎是瞬息萬變的世界里,到底有其不變的東西在,對生活于其中的個體的人而言,最基本的知識的獲取、道德的修為、思維方式與習慣的訓練與養成即是“不變”的。因此,于高職學生而言,通過認真聽取老師的講授,理解牢記基礎知識與基本觀點、學得老師的思維方式乃至接受老師人格修為的“潤物細無聲”的熏陶,永遠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價值的。———這樣的觀點真的不時髦,但是卻是事實。個中原因首先在于學生基礎,包括知識的儲備、學習的能力、學習的欲望、態度與習慣等等方面。換句話說,我們總愛強調和推崇的所謂“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在當下的高職院校往往只能成為一個美麗的夢想———須知,能夠在課堂上積極地、主動地充當起學習“主體”角色的學生其實并不是很多。所以,在高職院校的課堂上特別是人文類課程的課堂上,很多時候,學生還得靠老師的“各顯其能”去“牽著鼻子走”,“走”得多了,或許才能逐步地“上路”。而傳統的講授法則不失為老師牽著學生走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時,我們相關的實踐表明,講授法的得體運用,其作用遠不止于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實際上,除了知識的傳授,它還是教師踐行“身教”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淵博的學識、清晰的思維與良好的表達技巧等等對學生的積極的、正面的影響比知識傳授的本身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當然,反之亦然。這方面的相關論述我們另有文章專門論之,此處從略。2.指導練習或實踐活動講授法固然重要。然而,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樣,它也有過猶不及的問題。一旦把握不好相關的“度”,使用過多,或者教師的綜合素養不夠、表達技巧缺乏從而導致運用的死板等等,那就可能使教學落入“千夫所指”的“填鴨式”的泥淖之中。更重要的是,從教育教學活動的整體而言,“學生為主體”確實是真理。那么,語文教學中盡可能多為學生創造練習或者實踐的機會和條件,促其成為學習的“主體”就是非常必要的事情甚至是主要的事情了。這種課內練習的形式主要是分組合作學習,例如分組討論、背誦、閱讀分享等等。關于這一點,高職院校各個專業的各門課程幾乎都在提倡與踐行。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很多時候,在學生練習或曰實踐的時候,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揮卻相當不夠甚至完全缺失,學生因此處于“放羊”狀態。很明顯,這樣的“實踐”越多,對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危害就可能越大。所以,在時間有限的高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尤其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具體說來,主要應該強調三點:首先,事前要有全盤規劃,對練習的目的、內容、方式與時間等等做到心中有數,而不是為用去課堂“多余的光陰”而隨心所欲地進行安排。其次是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要認真巡視,留心所出現的“亮點”和問題并隨時給予必要的鼓勵、啟發和指導。第三是練習結束以后面向全體學生的評價與指導———這是最考驗老師綜合素質與臨場應變能力的一個環節,它要求老師在短時間內迅速抓住對全體學生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問題或經驗并緊扣主題,通過簡潔明確的語言對學生進行“傳道解惑”,無疑對教師的水平和能力要求非常高。于學生而言,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從老師的評價與指導中獲得更多經驗、吸取更多教訓、更有效地改進方法、明確今后的方向等等等等。可是往往也恰恰是在這一個環節,教師“缺位”的現象最為普遍:或者簡單的一個“不錯”、“很好”就敷衍過去,或者干脆不了了之。這種“缺位”往往使得教學看起來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實際上只是流于形式的表面上的熱鬧。所以,不斷提升水平與能力是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背景下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根據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教學原則,教師的指導還應該包括對學生課外學習活動的指導。我們認為,這方面的指導主要包括指導學生對自身和周圍人的日常言語行為進行觀察與分析和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此外,還有對學生課外寫作和文字書寫等方面的的指導與督促等———于高校學生,一般語文教學中很少強調學生的文字書寫,其實,寫一手好字是傳承中華文化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同時也是作為中國人“有文化”的重要表現之一。3.下水示范俗語云:“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還云:“優良的示范是最好的教育”,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下水示范就是踐行“身教”的最佳與最重要的方式。葉圣陶先生寫有《“教師下水”》,提倡“教師下水”寫作和讀書,以便深知個中之甘苦,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寫作與讀書。雖然葉老主要著眼的是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對于高職語文教學,其實也大體適用。具體言之,高職語文教師的下水示范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三種方式:①來自教師自身的言語行為的實例分析在教授日常交際中的基本原則與即興說話方法這樣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現身說法”,聯系自身言語行為,分析其中的得與失,為學生提供正面的經驗與反面的教訓。這樣做無疑比置身事外一味對他人的成功或失敗進行卑躬屈膝式的圈點或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式的批判,更容易讓學生接受。②教師背誦功夫的適時展示我們既然強調指導學生背誦是教學的重要途徑,那么,教師適時地“甩開膀子”(放開嗓子)向學生們展示一番自己的背誦功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了。某老師就講到其一次普通的“下水”背誦之后,從前幾乎無人問津的語文學習“現在不同了,早讀絕大多數的學生讀語文,課后輔導老師發愁‘無法脫身’”。學生成績的提高當然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③教師寫作水平與能力的展示于高校語文教師而言,“下水”向學生自己的寫作水平與能力同樣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除了深知學習中的甘苦能更好地扣準學生的需求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之外,和背誦功夫的適時展示一樣,更能給今日普遍有點眼高手低的學生們以“重于言傳”的良好的“身教”。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語文隨筆[C].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8月.

2.周振甫.怎樣學習古文[C].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6月.

3.孔慶東.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方向[J],中國大學教學,2006年第7期.

4.危衛紅.高職院校母語教師工作方法論[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作者:危衛紅 賴東明 單位: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