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育評價的思考與建議
時間:2022-06-12 10:36:53
導語:小學語文教育評價的思考與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改革要求語文教學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其創新思維與開放性思維。小學語文教學是培養小學生語文基礎的重要階段,對小學生日后的學習發展意義重大,怎樣走出傳統教學遺留的困境,提高教學效益是全體小學師生必須面對的問題。而語文教育評價就是從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出發,對學生學習效率以及教師教學方式進行全方位分析,促進教與學相結合,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益。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淺談兩方面粗淺的體會。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育評價存在的問題
1.評價過程過于片面
語文教學模式并未隨著年代的改變而改變,不同于其他學科,語文教學的開放性更強,學生覺得即使偶爾走神并不影響后面知識的學習。老師覺得語文教學方法沒有多少可以改進的地方,萬變不離其宗。錯誤的觀念使錯誤的教學方法延續下去,也因此埋沒了許多可造之材。當今中國高校選拔人才級機制仍舊是高考,這就使得應試教育仍舊是中國教育的主流。在應試教育的基礎上,衍生了許多做題技巧,在開放性極強的語文上也是如此。語文的學習需要理解和記憶,中國的學生都是應試教育壓迫下的產物,應試教育培養的學生良莠不齊,為了改變人生,學生只有另辟蹊徑,于是便有了各種所謂的應試技巧,語文和高中生都成了應試教育的犧牲品。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的主要手段仍然是考試,一切以分數定成敗,考得好就代表教師教的好,學生學的好。另外對于試卷中的主觀題以及客觀題都采用限定答案范圍的方式,主觀題答案標準化阻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后期學習和發展。
2.評價主體過于單一
新課改要求學生成為教學主體,教師在旁引導。實際情況下,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仍舊是教學的絕對主體,學生更像是圍觀者。教師通過填鴨式教學方法向學生強行灌輸理論知識,限制了學生創新思想以及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對語文教育評價的過程和教學方式如出一轍,教師在評價過程中完全占據主導地位,教師在教學中按照教案要求對學生進行教育,并通過標準答案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整個評價過程缺乏主動性,學生在該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完全被忽視,整個評價過程缺乏多樣性,并由此導致評價過程不完整,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過于消極,不利于學生的自我反省,學生難以從評價中獲得有利經驗。
3.評價功能失調
當前小學語文教育評價過程不夠完善,在評價過程中出現功能失調的現象。教師在教學中的評價體系完全按照新課標及上級領導指示進行針對性評價。例如新課標中規定了新時期語文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可以營造探究性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該環境中實現對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在評價過程中將重點放在自主探究方面。教師通過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及理解能力,學生能夠得到較為全面的發展,但在評價中卻過于片面。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感情思想十分豐富,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科學的評價體系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不能將重點放在某一項培養中。
二、對小學語文教育評價的建議
1.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小學語文教育評價的有效實施的前提,在建立評價體系的過程中必須改變傳統的評價中過于片面的評價方式。評價方式需要呈現多樣化。評價中考試只是其中一項評價方式,除此之外還需要結合其他考核方式。例如在進行《丑小鴨》一文教學時,可以由教師制定課前預習、課中教學、課后心得表格,學生在表格中填寫課前預習狀況,通過預習得到的新知識及對課文的理解,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理解及收獲,學習完課文后的個人心得。教師結合該教學過程評價以及課后習題,并由學生在教學后對教師的教學過程提供意見,讓學生想象假如由自己來主導這堂課該怎樣進行。學生的建議就是對教師的客觀評價,教師結合學生的建議針對學生的興趣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改善,逐漸提高教學效果,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通過多方面評價結合是學生在評價過程中有所收獲,克服傳統語文教學評價過程過于片面的缺點。
2.確立學生評價主體地位
小學語文評價過程需要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評價主體,學生的作用被弱化,導致語文教育評價失衡,僅由教師對整個評價過程進行掌控。學生需要從評價過程中獲得提升,因此在進行語文教育評價的過程中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井底之蛙》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樹立學生為教學主體,讓學生全程主導教學過程。備課過程中,教師將課文分成幾個部分,設置幾個教學問題,如:(1)該文章主要講述了什么故事?(2)評價一下該文中的人物角色?(3)分析一下青蛙的內心活動?(4)從該文中學到了什么?(5)試著擴寫該文章。學生在教學中可以給教師提意見,師生間產生互動,并由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進行反饋,實現師生間的相互評價,提高教學效率。
3.注重評價作用多樣性
傳統教學評價中,教師過分注重于學生的某方面發展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新時期學生不僅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課知識,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以及開放性思維,能夠多方面多角度看待問題。因此教師在教育評價中不可將某項因素作為教育評價重點。例如在進行《葉公好龍》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該文章對學生的品格進行培養,并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角色扮演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及思維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教育的情感價值。在評價過程中可以采取加權平均的方式,綜合各項考核因素,避免學生迎合教師而過分注重培養自己某方面能力而出現失衡的情況。
對小學語文教育的評價,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實際需求,針對目前教育評價方式存在的問題進行改善,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實際評價的過程中,同時要注重教育評價的主體性及多樣性,以保證評價的科學性及有效性,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保駕護航。
作者:吳明婷 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東涼小學
- 上一篇:語文教育的政治化解讀模式
- 下一篇:園林植物景觀布局規劃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