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效率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12 06:19:00
導語:閱讀教學效率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閱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語文能力。本文從什么是閱讀能力入手分析了閱讀的作用以及閱讀效率不高的原因,提出了提高閱讀效率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閱讀作用原因提高效率途徑
閱讀是什么?閱讀是因文得義的心理過程,是以文會友的交往過程,是書面文化的消費過程,是人類素質的形成過程。閱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交際活動,閱讀是吸收也是傾吐,閱讀是人類文化不斷創新的過程,讀者在閱讀中成長,人類文化在閱讀中前進。學校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可以說是重中之重。閱讀是語文之根,學習之母,是教育之本,未來教育“四個支柱”的一塊基石。閱讀能力就是自學能力,是現代人必備的生存手段,是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美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把讀書對人的影響力,對人心靈的塑造說得形象而深刻。閱讀教學的任務實質上就是指導學生學會讀書,在讀書過程中怡情養性、增長見識、體味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和魅力。閱讀教學抓得好,學生的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均會得到有效的提高。語言文字是一種工具,它傳達思想、情感、意志。是人與人精神上溝通、交際的工具。世界上各民族的語言都是本民族文化的地質層,它記載著這個民族的物質與精神的歷史,裝載著民族文化的根。中學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既有工具屬性,又有人文屬性,打語言基礎和打文化基礎應糅合在一起同時進行,而這一切都必須通過閱讀教學來實現。
一、閱讀的作用
整體感知文本是對包括對文字符號、文字符號所負載的思想內容,文字材料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符號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等等的總體的綜合性的感知和領悟。“整體大于孤立部分之和”,整體感知是學習的第一步。整體感知就是從文章的整體出發,初步了解,把握文章的材料、主旨、情感傾向和表現形式,相當于梁啟超和葉圣陶分別提出的三步讀書法中的第一步鳥瞰和了解。強調整體感知是為了消除語文教學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端,是揣摩語言的基礎,是進行其它一切學習的前提。
形成語感語感是一種語文修養,葉圣陶先生說:“至于文字語言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個體在言語實踐中養成的一種迅速感悟和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由于語感具有直覺性、內隱性和個體性,因此增加了我們認識語感的難度,但語感也不是不可捉摸的,它的語法性和習得性又為我們在教學中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言語訓練,從而提高語感提供了條件。現行高中所用的是新教材,要求背誦的古詩文很多,培養語感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并使之持久形成長時記憶,永久性記憶。另外,新教材的單元要求都是在培養語感的基礎上進行的,如整體感悟、揣摩語言、理清思路、提取信息、文學鑒賞等,因此,語感是學好語文的能力品質之一。
培養能力通過初步閱讀,有了整體感知,才能對文章進一步的閱讀,在深入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體察作品的情感,體味語言和寫作技巧中形成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以達到學習課文的最終目的。思維的過程包括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分析是在人腦中把事物和對象分解成各個部分和屬性,綜合是在人腦中把事物或對象的個別部分和屬性聯合成一個整體,分析和綜合貫穿在人的整個認識活動中。以言語為中介對事物的本質特征和規律的分析和綜合就是抽象和概括的過程。比較是人腦中把各種對象或現象間的共同的本質屬性提取出來,并同非本質的屬性分離開來的過程。概括有兩種水平:初級水平的經驗概括和高級形式的科學概括。前者是對外部特征的概括,即知覺和表象階段的概括。高級形式的概括是事物間共同本質的概括。
陶冶情操教育是立國之本,立人是教育之本;通過立言而立人,是語文教育的基本目的和任務,語文閱讀也應以人為本。因為語言不只是交際和思維的工具,更是人生的生存空間、生存條件和生存方式,語文活動是人的一種生命運動。況且語文學習最終指向一個民族自身文化的熏陶和傳承,為后人建構心靈的框架。而民族的文化底蘊,人文內涵,又集中體現在本民族的傳世文學中,這些文化是人的靈魂,精髓,只有通過語文閱讀,才能外化為人的素養。中學語文閱讀,由于應試教育的逼促,又囿于部分教師的素養,長期以來顯得先天不足,發育不良。以習題代閱讀,以訓練代感受,從而篡改了閱讀的本質,降低了閱讀的品位,這樣的閱讀是沒有靈魂的閱讀,也就是精神缺失的閱讀。所以閱讀應該是人文閱讀,包括美文的閱讀,思想的閱讀,生命的閱讀。人文閱讀有三個層次的內涵:文本的美學價值,作品的思想價值,讀者的生命體驗價值。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的閱讀場。新編語文教學大綱將“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列為教學目標之一。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體驗美、創造美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陀斯妥耶夫斯基說:“美是世界上最終的拯救者。”人文閱讀以深刻的生理學、心理學、哲學為基礎進行美的熏陶、情的漸染,溝通心靈的對話,凸現人文的關懷,給人建立一種精神底蘊。
二、語文閱讀效率不高的原因
閱讀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新的語文教學大綱對閱讀教學特別強調: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幕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要結合課文的閱讀,逐步引導學生學會朗讀、默讀和復述;學會精讀、略讀、瀏覽、品讀、點評;學習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絡查閱資料,培養初步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往學生在閱讀課中,只是聽教師喋喋不休地講解分析,學生成了“陪讀生”。這嚴重地違背了閱讀教學的目標及宗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輕視和削弱這種主體性,是真正意義上的目的偏離。教學中只重講授,重結論,都是“目中無人”觀念的表現。因為不讓學生反復誦讀,在讀中揣摩體味,發現問題,而是過快地分析講解,學生學習的過程被簡化,學生不能在學習過程中自求自得,自探自結。到頭來不會讀書、作文或者不會做人。教師的教學因為忽視主體的差異性而千篇一律。拘守課文,局限課堂,情景封閉,套路僵化。沒有對學生全方位的開拓,閱讀教學也就步入了死胡同。
閱讀目標不明確目標就是通過某種行為所要到達的預定要求。沒有明確的目標,即使閱讀的行為發生了,也只是匆匆而過,有口無心,僅僅是讀過而已。至于讀到了些什么,則是“雁過無聲”、“踏雪無痕”,這樣的閱讀是沒有價值的。
對思想內容的理解膚淺單一課文,尤其是文學作品具有無限的開放性,其意義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不同的、不同的場合,甚至不同的對話主體間,作品會不斷地顯示出它的新的意義。這樣,作品本身就形成了具有生發作用的主體,它的多重意義也只有在與欣賞者的對話中,才可能生發出來。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長期采用灌輸式,教師以自己和教參為中心,將自己掌握的有關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認同教師及其知識,缺乏自身的感知和體驗,缺失直接與作品的對話,因而喪失了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主創造的能力,最終導致語文審美意識與創造力的下降和語文思維方式的僵化。閱讀文章時馬馬虎虎,當然是不能發現文章的深層內涵的。如閱讀魯迅的小說《祝福》,如果只是從階級分析的觀點去抨擊“四權”(政權、族權、神權、夫權),那是不夠的。我們還可以從多方面去理解,既可以從祥林嫂人性本能的掙扎方面理解,也可以從祥林嫂的人生選擇方面去理解。把《項鏈》的主題理解成批判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不全面,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表現人生觀的轉變,人生的選擇,面對厄運的勇氣等等,也許更為全面一些。
對寫作技巧認識的籠統語文閱讀散、慢、差的原因,就是教師對不同文體的課文永遠都是拿幾個框框來套用,“以不變應萬變”,程式化、公式化。講小說一律環境、人物、情節;講散文一概形散而神不散;講具體的文章每篇都是中心明確,結構緊湊,用詞準確等。凡此種種,只講共性,缺少個性,語文閱讀教學也就成了一種死板僵化的東西了。學生也因此而喪失了閱讀的興趣,養成一種惰性,不會主動的去鉆研。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悲哀。
三、提高閱讀效率的途徑
閱讀教學一定要把“教”的過程變為“學”的過程
以學生的求知需要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的平等對話,進而實現師生與作者的心靈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力求把對學生的教變成一種引導學生感受、質疑、鉆研、討論、聯想的行動。根據課文的特點,讓學生認真分析,努力發現,激活想象力和創造力,鼓勵學生大膽“求異”、“發散”。立體的多方位的審視文章的主題立意、語言結構,盡量發揮自己的自主性,發揮想象力,不斷地去發現教材中作者的個性。如莊子的恣肆,魯迅的深沉熱情,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郁。讓思維訓練、情感體驗和人格熏陶交織在一起,把學生的閱讀引向作品的深處,引向心靈的深處。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行為的內驅力。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語文閱讀,于漪老師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欲激發起來,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學生學會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因此,教學中教師就應該以學生的需要為突破口,更新觀念,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和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讓學生感覺到常學常新,保持一種濃厚的興趣。
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習慣是長期形成的不易改變的行為趨向。語文學習中,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葉圣陶說:“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要讓學生認識到語文閱讀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終身的需要,而不僅僅是會讀課文。
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審美、批判和創造
文章是思想文化的載體。閱讀教學不只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起到培養學生審美、批判和創造的功能。審美是人類活動的高層級,審美就是要使學生具有感悟美和欣賞美的能力,在審美中獲得體驗,使每一篇文章,一本書都成為精神悅怡的對象。如《天山景物記》的自然環境美,《荷塘月色》的意境美,《鄒忌諷齊王納諫》的語言藝術美,《世間最美麗的墳墓》的人格美,《游褒禪山記》的哲理美……還有《蘭亭集系》中王羲之對人生的理解和對生死的感悟,《我與地壇》中史鐵生面對重大挫折時,表現出的對生命的感悟和完強的意志力、旺盛的思考力等,都會讓學生激動不已。學生在審美中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完善了心靈美的塑造。在閱讀中要引導學生樹立“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意識。在分析問題時不拘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滿足已知的結論,而要運用獨特的思維方式,做書本的主人而不是奴隸,崇尚真理,大膽懷疑,科學閱讀。閱讀中,學生要根據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識及閱歷,對作品進行創造性的領悟,讀到屬于自己的“哈姆雷特”。
指導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閱讀經驗總結出一些閱讀的技巧
閱讀本無法,但也有規律可循,湖北的余映潮老師就總結出了閱讀的多種藝術方法,如巧讀,疑讀,助讀,倒讀等。這些方法可以介紹給學生,并啟發他們根據自己的閱讀也總結一些閱讀方法和技巧,交流介紹互相借鑒,激發學生大膽嘗試,勇于實踐的熱情。
加強課外閱讀指導
課外閱讀從另外一方面彌補了課堂閱讀的不足,進一步擴大了學生的視野,是課內閱讀的延伸,對提高學生的課文綜合素質有重要意義。課外閱讀的指導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閱讀內容的選擇讀一本好書就是與高尚的人談話,可以凈化思想,提升修養。所以要選擇思想健康,知識性強,文質兼美有利于學習的文章或書籍來讀,合乎此標準的古今中外,科技、人文、哲學、歷史等一切凝聚著人類文化精華的讀物都可以進入中學生的視野,唯有如此,學生才能成為精神富翁。
閱讀方法的采用閱讀方法的采用是根據閱讀目的和內容來確定的。獲取信息,了解大致情況采用略讀,范讀;而品味語言,體會情感,進行鑒賞就要采用細讀、精讀。
閱讀積累課外閱讀中進行摘錄,整理歸類,可以積累寫作素材,讀以致用。如果能把感悟寫成心得,寫作水平就會得到提高。因此閱讀的積累就是一個吸取與傾吐的過程,體現了語文學習讀寫結合的原則。
總之,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閱讀的重要作用,克服閱讀中存在的問題,更新觀念,科學地指導學生閱讀,才能有效地提高閱讀的效率,適應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適應社會時展的需要。
參考資料:
1.曾祥芹主編,《閱讀學新論》,1999年9月。
2.曾祥芹,韓雪屏主編,《閱讀教學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3.于漪,《閱讀教學與素質教育》,《語文教學通訊》,2000年第7期
4.郭偉,《閱讀教學中語感訓練模式簡介》,《語文教學通訊》1999年第5期
5.梅越平,《人文閱讀和精神缺席》,《中學語教學參考》200年第6期
6.張承民《中外語文教育比較研究》云南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7.羅明東主編《中小學教學論》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8.洪鎮濤《語文本體教學研究及實驗》《中學語文教育學》2002年第3期
- 上一篇:優化投資發展軟環境動員大會講話
- 下一篇:全市政務公開工作會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