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瓶頸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3 08:39:00

導語:語文閱讀瓶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閱讀瓶頸分析論文

關鍵詞:散文形神閱讀瓶頸

《考試說明》中規定“能夠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其中文學作品的閱讀考查,目前還主要停留在散文或文化隨筆等文章樣式上。對這類文章的閱讀,學生普遍感到難度大,失分多,不易把握。出現這種情況,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考場上情緒緊張,顧此失彼;二是心浮氣燥,難以深入;三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口;四是心知肚明,筆不達意。但筆者以為,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沒有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和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實際情況常常是,很多同學在平常的閱讀訓練中,或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似無頭蒼蠅亂沖亂撞;或是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窺一斑以為識全豹,似盲人摸象。如此得到的信息往往支離破碎,甚至背離作品原意。這便是制約我們閱讀能力提高的瓶頸。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先讓我們來簡單地了解一下散文的特點。散文的特點,用通常的說法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形如果不散,就不成為“散文”;散文的形如果只散不聚,就不會成為好散文。所以我們在閱讀鑒賞時,就要理清作品的形,即材料(生活畫面,場景,人物,事件,景物等),分析各個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作者感受不斷變化的脈絡,揣摩作品的“神”,即立意和主旨。一句話,就是要透過散文的“形”,把握散文的“神”。只要我們把握了散文“形、神”之間的聯系規律,就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散文作品千姿百態,讀來不免令人眼花繚亂,總有些霧里看花之惑。耽于事物復雜的表象,我們卻往往忽略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即事物只要可以分類,我們便可以找出它們的共同特點,那就等于拿到了登堂入室的鑰匙。我們大致上以把散文分為寫人類、記事類、寫景類、狀物類、哲理類、文化類等幾大類。寫人類散文大多通過對人物的刻畫來表現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思想境界,為了識記的方便,我們可以把形神關系簡單地記為“人——品”;記事類散文大多通過對事件的敘述,表達作者對事件本身的看法,更主要地引發作者對人生事理的思索,可以記作“事——理”;寫景類散文多是通過對景致的描繪,來抒發作者觀照自然的情趣,可記作“景——情”;狀物類散文又多托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理想信念,可記作“物——志”;哲理類散文只要是借助一個或一組形象來表達作者的人生體驗、哲理情思,可記作“哲——理”;文化類散文(包括文化隨筆),則通過對文化現象的觀注來表達作家對社會人生的深

刻思索,可記作“文——思”。把散文的形神關系作如此的歸納,我們在閱讀

具體作品時,獲取信息就快捷多了。

以高考試題為例,2001年的《門》一文,就是一篇托物言志類的散文。作者借助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門”這一事物,既寫了生活中實實在在的門,更寫了被作者賦予了象征意義的門,即人們的心靈之門,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深

刻體驗和闡釋。把握了文章的材料和主旨,閱讀起來就不再會覺得晦澀難懂了。2002年的《話說知音》一文,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篇文化散文來閱讀。它談的一定是一種文化現象,卻又不會止于文章中的材料層面。統讀全文,我們就可以發現這篇散文是以作者自己對“知音”的獨特感受為主旨的。作者崇敬伯牙、子期的高尚友誼,但對伯牙因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彈奏的做法不以為然。他認為,伯牙依舊應該繼續演奏出那“震撼人們心靈的美的動人的樂曲”,在鐘子期之后,可能會“熏陶”出更多的“知音”。再說,伯牙高超的演奏技術實在是來之不易,怎么能因子期的不在而輕易放棄呢?因此,所謂“話說知音”,并不是意在如以往其他文章那樣去歌頌“高山流水”的情誼,而是借題發揮,表達自己感悟至深的生活體驗和人生思索。讀懂這里才能算真正了解本文的主旨。2003年的《鄉土情結》也是一篇文筆優美、內容豐富、思想深刻、感人至深的文化散文。作者借《鄉土情結》這一民族文化心理,先寫了異鄉人對家鄉的思念眷戀,然后再寫了海外游子對祖國的思念眷戀,從而把對鄉土的思念、眷戀與對祖國的思念、眷戀融為一體,把“鄉土情結”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來認識,豐富并深化了“鄉土情結”的內涵。明白了作者借這一文化現象表達了深刻的人生體驗和思索,閱讀的障礙就掃除了。

綜上所述,我們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就要形成從“整體”——“局部”——“整體”的閱讀思路,即先整體觀照作品的材料,從而把握作品的主旨,然后再分析作品材料間的內在聯系、語言形式和表達技巧,最后再回到作者的寫作意圖上來。這個過程中,第一步是關鍵。此外,還要盡量多看一點文章,主要指那種文化內涵比較豐富的文章,是那種充滿人文關懷的文章,而不是一般“文化快餐”式的作品。這是從根本上提高自己、豐富自己的根本措施。一位認知心理學家說過,“讀者的知識結構和推斷能力在閱讀中起關鍵作用”。這是很有道理的。如此雙管齊下,相信大家的閱讀能力定會快速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