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在中學語文教學的應用探究

時間:2022-11-07 08:43:01

導語:微課在中學語文教學的應用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課在中學語文教學的應用探究

隨著科技的進步,課堂教學發生了深刻變化,微課引領課堂大變革,時下已成為輔助教學流行的授課方式與渠道。

一要注重教學目標的達成

微課應用不是教學時尚,每課必用,要有利于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和勇于探究的品質。微課在課堂應用中,有些老師曾把它當成鎮堂之寶,每課必用,來完成課內外的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這種不顧實際,盲目追求時尚的上課模式,一方面擾亂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加重了自身工作強度;另一方面制作的微課質量難保,嚴重影響教學質量,違背教育教學規律。高中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是所有的難點、重點、疑點或考點,都得用微課來解決,也不是每節課都非要有微課(最多兩個,嚴格意義來講一節課只可播放一個)。微課應用要循序漸進,最主要的是要切合教學實際和學生客觀實情。學生在學了某一部分知識時,有疑問的是多數,需要通過直觀鮮明的微課加深記憶或強化效果,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和勇于探究的品質,運用微課就必然。微課在實踐運用中,是課改新起點、新方向,但不是時尚,不能趕時髦,因此運用時一定要有度、有分寸,更要切合實情,要突出微課的意義和價值,讓學生學古詩詞時能增強文化底蘊、學科普文能增長見識、學議論文會推理判斷、學散文會感受文氣之美......真正讓語文課為他們的生活導航,讓微課成為高中語文教師教學的得力助手,成為學生、家長和關注教育人士的良師益友。

二要突出學生自主學習

微課類型雖多,但無論是一個自拍的短視頻,還是制作的一個PPT課件,仰或是網絡視頻課例,教師在應用過程中一定要謹慎對待,考慮它是不是支持學生學習或者是幫助促進學生學習,真正達到微課應用過程中的交互性、支持性、促進性。微課作為學習者支持性的資源,教師在使用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它的實際價值和意義。有必要在課堂內外使用的時候,我們就利用多種通訊媒介,充分發揮它的價值和作用,而不是為了作秀,或者迎合學生趣味,或是順應課改潮流,隨意為之。高三語文古詩詞必背篇目,量雖然不大,但一半以上的學生在書寫時易寫錯別字,導致的惡果就是背誦積累不達標。會背不會寫,高考中就等于沒背會。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把必背古詩詞易寫錯的字和該字的意義制成幾個可以連續播放的微課,放到網站上供學生點擊、閱覽、參照、識記。如杜甫《蜀相》中的“長使英雄淚滿襟”的“長”和他的《登高》中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的“常”的區別;李商隱《錦瑟》中的“滄海月明珠有淚”的“滄”和《敕勒歌》中的“天蒼蒼”的“蒼”的區別;辛棄疾《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的“贏得生前身后名”的“生”“身”的區別;杜牧《阿房宮賦》中的“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的“呼”和“乎”的區別......這部分知識制成微課,放在網上,布置成作業,學生利用課外碎片時間網上閱覽,就會給學生節省大量的課堂時間,另外學生可以反復點擊學習,有心的學生或許還會收藏,隨時隨地充分學習。這也利于培養學生反思能力和批判質疑能力。這種情況下使用微課,支持不同學習者的學習,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成為可能,讓高中語文教師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強,最能解決學習者的疑難問題,微課在通訊媒介上才可能充分體現它支持性特點。這種支持性的學習資源是我們每個教師都要提倡并推廣的。

三要注意選擇微課內容

微課應用時所選的內容處理要合乎教情、學情,利于學生自我發展。當下網絡通訊的發展日新月異,微機的普及雖不能全國覆蓋,但大部分地區已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成為可能。高中語文教師把學習中的重點、難點、考點、疑點、練習中出錯率高的題等等制成微課,上傳到網上,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隨時隨地點擊學習。因此,高中語文微課制作的內容就有大學問,而不是想把什么做成微課就做,想在課堂上放幾個微課就幾個。首先,微課展示的內容一定要有典型性和選擇性,具體指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學生不易理解和接受的內容,要緊扣所學知識的焦點。高一學生在學習《詩經•氓》時,教學重點要求學生掌握詩經章法和句法的特點,難點要學生理解該詩的寫作手法,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感情變化和個性特點。這三個方面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為了以后學生能更好地學習《詩經》里的其它篇目,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在學習時不易理解的上述任何一個知識點制成微課,傳到網上,供學生閱覽學習。其次,容易混淆的知識點。高三學生對表達方式中的抒情,掌握的不到位。尤其是文學作品中常常出現的間接抒情,大部分學生分不清它的具體內容。課堂上單純的講解并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這就要教師課下精心制成微課,把間接抒情的內容融入到具體的古詩詞學習中,力求讓學生掌握間接抒情包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襯情、觸景生情、移情于物、寓景于事(理)等等要素。

互聯網+教育的大環境下,微課在教學實際應用中,突破了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顛覆了課堂師生教學角色,成為新一輪課改的寵兒,但不能一刀切或者跟風湊熱鬧,還是要斟酌損益循序漸進,達到多方合作與共識,才會真正為課堂服務,成為高中語文教師和學生們的良師益友。

作者:宋世俊 單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柳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