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0 12:42:00
導語:挫折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對學生意識品質的教育普遍存在缺陷。具體表現在對孩子的寵愛及嬌慣,這種教育缺陷的存在造成當前的學生對困難的承受和解決能力薄弱,極易產生挫折感。一旦遇到不如意,學生意識品質的薄弱導致他們逃避現實,萎靡不振、和喪失信心,甚至會走上絕路。曾經出現的比較嚴重的案例包括:一個12歲的女孩因為考試沒考第一名感到羞愧而服毒自盡,一男孩因迷戀游戲機被父母責怪幾句就離家出走,另一女孩因被老師當眾批評了一句一時想不通便跳樓自殺……種種現象都表明如今的小學生缺乏應有的心理承受力和解決困難的能力。
究其根本,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誘因是由于社會風氣對物質追求的偏重,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導致家長過于注重于對孩子的物質需求的滿足,忽略了對學生發現和解決困難的能力的培養。取而代之的是力爭使學生在精神上無憂無慮,從而使得孩子們不知困難為何物,對失敗的承受力很差。一旦離開了父母的庇護,獨自面對生活、學習、交往中的難題時,便會束手無策、亂了方寸,不知該如何去爭取、去克服、去奮進。俗話說:“馬廄里練不出千里馬,花盆里栽不出萬年松。”而我們現今的許多孩子就是被“圈”在“庭院”里的“小馬駒”,他們與現實的社會環境脫節,生活在家人為他們精心設置的保護屏障里。
對于這種問題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我個人認為,首先,要表示理解,作移位思考,設身處地地從學生出發。告訴他們漫漫人生中誰都可能遇到挫折,并不是他們的錯。如果老師自己遇到了坎坷和苦難,也會因暫時無法排解而感到悲傷。但是重要的是要讓認識到任何挫折都是暫時的,生活中沒有永恒的不幸與痛苦。同時加強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分析受挫原因,并指導其面對挫折的正確方法。告訴孩子挫折具有兩面性,既有消極的一面,又有積極的一面。關鍵取決于是否主動地調整心態來面對它。生活中的磨難和挫折并不都是壞事,它能使人受到考驗和磨練,如果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那么挫折往往就會迎刃而解。除此之外,還可借用古今中外名人奇跡般的人生軌跡來對孩子進行激勵教育。諸如:司馬遷在逆境中完成《史記》;張海迪身殘志不殘,不僅獲得碩士學位,更出版了她的自傳體小說;在死神身邊做實驗的諾貝爾,意志堅強的居里夫人,發明大王愛迪生……他們先后都經歷了數不清的坎坷、磨難和挫折,但到最后都成為令人景仰的偉人!最重要的是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信任學生,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甚至足以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不要吝嗇對他們的信任和鼓勵,真心的告訴他們:“我相信你,你一定會重新振作起來的。要給予孩子獨立面對苦難,戰勝挫折的權力,告訴他們:“這一切已經發生,必須由你自己來承擔,誰也代替不了你。”讓學生感覺到戰勝困難所帶來的成就感。
同時作為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個性的了解和分析,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承受能力采取相應的教育方式。舉例來說,對活潑開朗,遇事樂觀的學生來說挫折于他們而言并不是極大的困惑,作為教師只需多加鼓勵和贊賞,使之保持這樣的良好性格;反之對于性格較自卑封閉的孩子,就應加強與他們溝通,多安慰多鼓勵,盡量地做到移情,并告訴孩子他們的優點以增強其自信心;還有一類孩子較為敏感而好強,當他們遭遇挫折時容易產生沮喪心理。我們不要過多地指責埋怨,避免傷及自尊。而應采取開導、激勵的方式進行教育。
總之,加強對學生心理特征的分析,采取相應的教育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現實社會的適應能力并為學生成為合格的未來需要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 上一篇:學生情感心扉管理論文
- 下一篇:教育差異教學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