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腐敗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21 02:56:00
導語:學術腐敗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學術腐敗由來已久
縱觀我國教育史,學術界的不正之風是有源可溯的。我國古代推崇品德教育,無論是西周的“知、仁、圣、義、忠、和”,還是孟子的“仁、義、禮、智”,都體現了教育對人品德的培養。雖然它的最終目的是“忠君”,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正是因為德育的“禁錮”,使我國古代教育史在學風上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是“清白”的。“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教育機構,相當于我國目前的高等學府,但在稷下學宮的學生守則里有“志毋慮邪,行必正直”的說法,這雖然是教育學生要求真、求實,但卻是從“為人”的教育層面,并未提及做學問。可見,在當時人們認為“如何做人”是重要的,還很少有人在學術上動一些歪腦筋。也正是因為古代人對學術的正直,才得以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儒、墨、道、法諸家蓬勃發展的局面。
“學風敗壞”、“學風散漫”等詞出現在教育史記載中,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那時的人才錄用和選拔與教育相掛鉤,漢代曾有“課試制入仕”的說法,魏晉時也采用“經學取士”,于是出現了“學而優則仕”的基本價值觀,但是由于當時門閥世族在政治上占主導地位,教育充斥了門第高低,士富民貧的階級色彩,從而造成了“雖有其名而無其人,雖設其教而無其功”的局面,這也相當于現在所說的學術腐敗。但是查閱史料,就會發現它只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所以這種風氣并不是當時學術氣氛的主流。
把“學風敗壞”配以濃墨重彩還是從隋唐科舉取士以后。科舉盛行的1300多年,舞弊案層出不窮,特別是明弘治12年會試“主考官程敏政泄露試題案”,清康熙38年“順天鄉試舞弊案”,康熙50年“江南科場不公案”等,都有詳細記載。
我國目前的學術腐敗在教育界也很嚴重。從湖南嘉禾縣高考考場的公開舞弊案,到北大博導王銘銘剽竊事件,都是花樣百出。追根溯源會發現,這并不是一個新生事物,而是這種歪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表現罷了。
二、學術腐敗形式多樣
我國古代最初出現的不正之風,表現在對做學問的態度不嚴謹、不求上進。《禮記·王制》曾表述說西周每年在大學學生肆業時都會懲戒不聽教導之人。在《三國志·魏書》中也曾記載,曹魏時期,太學課督不嚴,學風浮華,一些人來太學是為了“趨勢游利”,通過太學生的資本來撈取一官半職。自開科取士后,學校漸成為科舉制附庸,一些士子無真才識學,養成了舍本逐末,急功近利的學風,除朝廷中有官學腐敗之人,僅科場舞弊一項,就有“關節、賄買、鉆營、懷挾、請代、割卷、傳遞和改名冒籍”之說。可以看到,做學問之人為了功名利祿也是抓破了腦袋,費盡了心思。
現在的社會制度不同,歷史形式不同,教育的目的也不再是培養官宦仕人了,而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這樣教育培養目的下,整個教育界風氣的主流是好的,但也不免有考試作弊,文憑造假,抄襲剽竊的情況出現。
在高等教育領域可以發現,大學生的論文越寫越長,越寫越像了。去圖書館查閱資料,隨手可見某頁上赫然寫著:此段已用,請勿再抄。現在互聯網方便快捷,在搜索框里輸入“論文”二字,提供相關資料的網站,從學士論文到博士論文,從畢業論文到專題論文,不下幾百種。面對如此大的誘惑,摒棄“自著”的人也就大有人在了。
同時,教育界知名學者人士的“造假”行為也倍受關注。王銘銘剽竊事件在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不少學者爭相拍案而起。這種學術界的不正之風,不能簡單的歸結為社會濁流的影響,或是個人品德的敗壞,而應該看到,它的出現既是人本身“利己”之心劣根性的外顯,又是外界環境影響或營造的產物。既有人們道德觀日益薄弱的原因,又有監督保障機智不健全的因素。
三、樹學術、懲腐敗,措施何在
學風腐敗在各朝各代的懲治力度也由弱到強。《禮記·王制》中記載,西周時,在大學學業將結束的時候,派專門的官員檢查學生中不聽教導的人,報告于王,王再命三公、九卿、大夫等人,為他們習禮說教感化之,對屢教不改者,流放遠方,永不使用。可見當時的措施還是以感化為主。南宋時“諸道類試,專委憲臣,奸弊滋生,才否貿亂,士論囂然”,于是朝廷派臨時監考官赴各省監試,后專門確定為類省試赦差官制。唐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官員嚴厲制裁,或罰奉料,或流放、斬決,都是針對考官而言。明清對科舉舞弊大案的懲戒,除了取消應試者的報考資格,還要對相關涉案人員流放、斬首、抄家滅門,可謂是態度極嚴。就連太平天國這樣一個歷史短暫的小國,也在《欽定士階條例》中寫道“有顧犯一切場規滋事者,由巡查稟明議罪”。可見,我國古代統治階級也是重知識、重學問的。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領域針對學術腐敗也各有所言。從批評、警告、處分到除名、撤職,力度不等。雖然學術腐敗不像“政治腐敗”、“經濟腐敗”那樣關系到人們的切實利益、生命財產,但是學術以其在社會文化領域的特殊性,同樣不可小視。從目前著眼,能否培養出具有真才實學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要靠教育,靠真學問,靠真學術;從長遠來看,一個思想體系的形成,一個科技成果的再轉化都是關系到社會發展、人類進程的大事。只有對學術嚴謹,對知識尊重,才能形成真正純潔、向上的社會風氣。
在我國法制逐漸健全的時代,懲治政治腐敗、經濟腐敗、造假、售假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尋。同樣,針對“學術腐敗”這種日益強盛的歪風,也需要一部健全的立法,不能僅看到這是某個人的品德敗壞,還應見到它所造成的后果也是需要承擔責任的。而這種責任,不能僅憑一個學校、一個機構主觀制定,各家有各家的說法,各戶有各戶的“家法”,而應該把它上升到一個法律的高度,體現它的公平、嚴謹性。
四、德育為主、法制并行
在面對學術腐敗的問題上,有不少學者、教育家也在出謀劃策,有人提出學術也要打假;有人主張把權力和頭銜分開,要權力就不能要職稱;清華大學更是在新出臺的《清華大學教師科研道德守則》里率先推出了教師“十戒”。對問題的解決,不僅要治標,更要治本。
儒家認為,道德是人的價值所在,而法律僅僅是維護道德的工具。我們可以看到,在儒、法、道同時出現的幾百年里,確實是人們專心學術、心系國家的一段時期。雖然我們不倡效古,但是我們在高舉“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大旗時,應該注重德育教育建設,只有讓受教育做學問的人真正尊重知識,向往真知識,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術腐敗的問題。
春秋韓非、戰國秦王都主張“以法為教”,結果始終不能長治久安。總書記在2001年1月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提出“以德治國”、“依法治國”,就是看到德與法相輔相成的重要關系。我們在教育界、學術中同樣可以運用,只有剛柔相濟、內外兼容,才能還學術一個莊嚴的本色!
參考文獻:
[1]中國全史.人民出版社.
[2]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華文化通志編委會編.中華文化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4]教育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摘要】目前我國學術界抄襲剽竊、弄虛作假的現象層出不窮,屢禁不止,面對學術腐敗的現狀,我們冷靜思考,究竟是學術淡化,還是人性腐化?我們在古今的學術風潮中又能學到什么呢?在學術界廣泛地開展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健全學術界的監督體制不容忽視,只有痛定思痛,在全學術界開展教育和整治,才能徹底遏制學術腐敗的問題。
【關鍵詞】學術腐敗道德法制
- 上一篇:勞保局掛鉤扶貧工作總結
- 下一篇:城管部門科學發展觀活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