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粘液性囊腺瘤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9 09:26:00
導語:卵巢粘液性囊腺瘤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卵巢粘液性囊腺瘤是卵巢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作者總結了2000年1月至2007年11月13例經CT檢查,并經手術病理證實的卵巢粘液性囊腺瘤,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提高對本病的認識與診斷能力,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全組13例患者,年齡23~54歲,平均38.5歲。發現腹部腫塊3例,腹痛、腹脹8例,陰道不規則出血2例。
1.2檢查方法
全部患者均做CT平掃加增強掃描。CT機為西門子Emotion單排螺旋,掃描范圍,自恥骨聯合至病灶為止。層厚8mm,螺距為1,130Kv,140mAs,增強注射速率3ml/s,造影劑為歐奈派克100ml。掃描前2h口服2%對比劑500~800ml充盈腸道。
2結果
13例患者均為單側、多房。腫瘤大小約5.8cm×6.3cm~19cm×25cm左右。子囊大小不等,各子囊內密度均勻,子囊間CT值略有差異,分別為9~20Hu左右不等。囊外壁光整,無分葉,子房間隔厚薄不均,囊壁輕度強化,囊內未見強化(圖1、2)。
3討論
卵巢囊腺瘤屬于上皮來源的腫瘤,是卵巢中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分為漿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2種,粘液性囊腺瘤較漿液性囊腺瘤略少[1]。粘液性囊腺瘤好發于25~40歲左右的育齡期婦女,一般較大,為多房囊腫樣,子囊多、且大小不等,子囊間密度差異可接近,也可很大,可近似水樣密度,也可呈高密度,因囊液含粘蛋白,所以CT值較漿液性高;本組中有4例CT值接近,9例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如(圖1、2);囊壁光整清楚,囊壁和分割厚薄不均,但厚度不超過3mm,囊壁或間隔可出現鈣化。若出現一些小囊簇擁在大囊的側壁的征象,對診斷粘液性囊腺瘤有幫助[2],囊內可見子囊是粘液性囊腺瘤的特征性表現[3]。囊腫破裂可引起腹膜或腹腔內廣泛種植,產生大量粘液,形成腹腔粘液瘤。
與漿液囊腺瘤鑒別:好發于30~40歲,大多為單囊,少數可多囊,但囊內間隔細、少,分房之間密度相似。以單側居多,約15%為雙側性。囊壁薄而光整,可有鈣化,可見乳頭狀突起。約有30%于腫瘤間質和乳突間有鈣鹽沉著,呈同心圓排列,稱砂料體[4]。也有文獻認為2種囊腺瘤在CT上不能區別[1]。
同時還必須與交界性囊腺瘤和囊腺癌鑒別:交界性囊腺瘤介于良惡性之間,具有某種惡性特征,屬低度惡性[5]。患者年齡偏大,特別是絕經后的婦女,或絕經后有陰道不規則出血;囊實性腫塊,實性部分形態多樣、不規則,如(圖3)病理證實為漿液性囊腺癌;囊壁厚度一致或厚薄不均,厚度大多超過3mm,囊內可見乳頭狀壁結節[6];或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如有以上征象者應考慮有交界性囊腺瘤或惡變可能。若有鄰近組織器官浸潤、腹水或轉移是提示惡性變的可靠指標,近年多數學者認為,無論卵巢上發現病灶,只要存在腹膜浸潤性種植即可視為癌[7]的可能性較大。
根據CT表現:腫瘤的內部結構、密度特點、囊壁情況、與周圍組織的情況及強化程度,一般能夠對粘液性囊腺瘤作出診斷。但必須仔細分析,與交界性囊腺瘤和漿液性囊腺瘤作鑒別。
【參考文獻】
1李果珍.臨床CT診斷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605~609.
2孔秋英,謝紅寧.婦產科影像診斷與介入治療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08~326.
3強金偉,周康榮,廖治河,等.卵巢囊腺瘤的CT診斷.實用放射學雜志,2004,20(3):253~256.
4謝敬霞.卵巢腫瘤的CT診斷與鑒別診斷.放射學實踐,200,15(3):133~135.
5武忠弼主編.病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385.
6張亮亮,趙紅星.卵巢囊腺瘤及囊腺癌的MRI診斷.臨床學,2005,25(6):42~43
- 上一篇:鐵路客運段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 下一篇:真菌感染及耐藥性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