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上調合理性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30 11:20:00

導語:利率上調合理性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利率上調合理性分析論文

摘要利率是金融產品的價格,是整個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最能動、最活躍的因素,也是國家調控宏觀經濟的杠桿。中國人民銀行于2004年10月29日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并放寬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和允許人民幣存款利率下浮。通過從利率上調的時機、幅度、形式三方面分析,得出結論:此次上調利率是及時、穩妥、積極的。為形成一個以央行基準利率為主導,競爭有序的市場利率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利率上調因素分析合理性

1理論依據

利率是金融產品的價格,是整個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最能動、最活躍的因素,也是國家調控宏觀經濟的杠桿,政府的利率政策正對經濟生活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從理論上說,利息是資金的價格,反映了資金的供求關系,也可以調節資金的供求關系。一般利息高低是與投資回報率相關聯,社會投資回報率高,利息就會相對高些,社會投資回報率低,利息也就會相對低些。運用利率杠桿,提高資金使用價格成本,既可以糾正資金價格扭曲的狀況,又可以有效地遏制快速增長的投資,還可以抑制通貨膨脹減輕居民儲蓄的損失,并可以防止經濟大起大落,保證國民經濟健康、穩定和持續發展。

1.1利率上調的最佳時機

利率上調的時間主要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經濟增長態勢。態勢強勁,投資旺盛,上調利率;反之,下調利率,促進消費,拉動內需。二是物價指數上漲態勢。如果CPI連續三個月超過5%,銀行就會加息。三是全球加息態勢,尤其是美國加息動作。美聯儲加息必然會帶動其他國家央行加息的步伐。

利率上調過早,有可能在其它貨幣政策效應逐漸顯現時加速經濟下滑,也可能導致國際熱錢的涌入套利;利率上調過晚,有可能使經濟過熱現象難以遏制,物價指數繼續攀升,通貨膨脹壓力加大,也可能導致國內資金流出和國際投資降低。

1.2利率上調的最優幅度

具體實施過程可按三種模式進行:一是漸進式,即按每次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的方式進行。因為每次調整0.25個百分點,對經濟的影響作用是微小的。據歐洲央行(ECB)最近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歐洲,利率每升高0.25個百分點,三年內最多可使消費減少0.1%,而企業投資的減少幅度也只有大約1%。二是震撼式,即每次利率上調至少在0.5個百分點以上。三是混合式,即0.25個百分點與0.5個百分點混合使用,此方式的實質是“酌情而動”,也是漸進式與震撼式的補充方式。

一般情況下,利率調整幅度不宜過大,成熟的利率政策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進行微調,根據市場變化情況,小幅多次調整利率,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宣示作用,通過改變心理預期,引導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最終達到宏觀調控的目標。在操作上要把握好“供給適度、增幅穩定,及時預調、小步有序,靈活微調、少用猛藥”的原則,借鑒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和做法,基準利率調整通常一次為0.25~0.5個百分點。

1.3利率上調的最佳形式

利率上調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形式是直接提高基準利率。基準利率是在整個利率體系中起主導作用的利率,當它變動時,其他利率也相應發生變動。在基準利率體系中,調控效用最大的利率一般是再融資利率(再貸款和再貼現利率)和公開市場操作利率。許多西方國家的再貼現利率是最主要的基準利率,貨幣政策執行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貨幣管理當局通過宣布提高或降低再貼現,來實現對銀行的緊縮或放松,并通過再貼現靈敏的“通告效應”,引導商業銀行的利率和其他利率變化。另一種形式是通過大力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全面實施存貸款利率浮動制度,達到有效提高存貸款利率水平的要求,進而實現宏觀調控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目標。

2此次利率上調的合理性分析

中國人民銀行于2004年10月29日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并放寬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和允許人民幣存款利率下浮(可在不超過各檔次存款基準利率的范圍內浮動;存款利率不能上浮)。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由現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利率也相應調整,中長期上調幅度大于短期。

那么,此次上調利率是否合理呢,結合上面三個方面,我們加以分析。

影響加息的因素首先是CPI(消費價格指數)。導致居民消費價格增長的主要因素仍是糧價、住房、醫療、教育等增長較快的項目,雖然衣著、耐用消費品、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的價格仍在下跌,但與固定資產投資激增相比,2004年第一季度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7%。在社會保障不足、子女教育費用高的情況下,由于對工資收入增長不樂觀,普通工薪階層將增加儲蓄比例,減少或不增加非吃住類的消費。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9月份)的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比去年同月上漲5.2%,1~9月數據見附圖。

連續4個月CPI保持在5%以上了,與同期銀行利率相比已經連續9個月負利率,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則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著相當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其次,國內投資勢頭不減。國際大宗原材料、原油價格都在上漲,對國內下游產品的價格會產生拉動影響。而房地產投資熱本質上是資金價格水準的問題——錢太便宜了。2004年固定資產投資經歷了一個由高到低急速下降的過程,即由年初53%漲幅,僅3個月就下降到34.8%,到11月末,跌到28.9%。投資增速雖然已經下來,但并不能說問題已經解決。其經濟結構不合理、企業的經營機制、運行機理等問題依舊存在,尤其是鋼鐵、水泥、電解鋁等工業品價格與這些領域的過度投資密切相關,而貨幣增長會構成這些領域過度投資的輔因。在2004年一季度,增幅最大的是基本建設投資,客觀上為房地產投資和鋼鐵、水泥等行業的投資提供了充足的資金,間接推動了這些產品價格的上漲。

再次,由于美國2004年6月30日開始加息到8月10日,美聯儲在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里連續兩次加息,共將基本利率提高了0.5個百分點(至2005年3月25共7次加息),人民幣升值壓力很大,外匯壓力等無形中對加息構成了影響。以上宏觀經濟背景說明上調利率已符合利率上調的最佳時間的三個因素,所以它是及時的。

此次利率上調0.27%,調整幅度不大,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宣示作用,通過改變心理預期,引導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抑制部分行業過熱,最終達到宏觀調控的目標。基準利率調整在0.25~0.5個百分點之間,屬于比較穩妥的做法。

目前我國貨幣市場利率品種包括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債券回購利率、票據市場轉貼現利率、國債與政策性金融債發行利率和二級市場利率等都已經實現了市場化,對貸款利率的控制也采取了法定利率基礎上的浮動利率制度,只有存款利率還沒有實行法定利率基礎上的浮動制度,仍屬于非市場化利率。此次中國人民銀行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并放寬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和允許人民幣存款利率下浮。同時,進一步放寬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金融機構(不含城鄉信用社)的貸款利率原則上不再設定上限,貸款利率下浮幅度不變,對金融競爭環境尚不完善的城鄉信用社貸款利率仍實行上限管理,貸款利率下浮幅度不變。允許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對其吸收的人民幣存款利率,可在不超過各檔次存款基準利率的范圍內浮動。存款利率不能上浮。

人民銀行進一步擴大了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金融機構根據企業的信譽、風險等因素確定合理的貸款利率,逐步形成了按照貸款風險成本差別定價的格局。隨著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理體制趨于完善,定價能力不斷提高,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不再對貸款利率設定上限可以使金融機構更好地根據貸款風險確定利率水平,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緩解就業壓力。允許金融機構下浮存款利率是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步驟,對于完善我國中央銀行調控機制、金融機構改革和資本市場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結論

此次升息結束了自1993年以來的降息周期(貸款利率為1995年以來),由于目前通貨膨脹依然保持高位,銀行存款基準利率仍然處于負利率水平,而且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仍然高達25%~30%,因此尚存在連續升息的可能。央行利息的微調似乎更多地是作為一種象征性的舉措,或者是一連串加息決策開始的信號,它表明中國政府決心進一步通過貨幣政策這樣的市場手段加大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力度,同時也是要以行政管理手段之外的舉措給某些不聽警告的過熱行業降溫。通過從時機、幅度、形式三方面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央行此次上調利率是及時、穩妥、積極的,為形成一個以央行基準利率為主導,競爭有序地市場利率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曾紀發.對利息問題的幾點思考[J].金融與經濟.2004(7)

2朱紹勇.加息取決于三個因素[J].金融信息參考.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