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資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02 08:49:00

導語:外商直接投資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商直接投資分析論文

一、提出問題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吸引外商投資額最大的國家,但是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性發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以東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京津唐地區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圈。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中有87.84%分布在東部地區,9.09%分布在中部地區,而西部地區只有3.08%。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對華投資的如此不均衡,跨國公司進行投資區位選擇時考慮的因素又有哪些呢?中外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二、文獻回顧

英國學者鄧寧在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巴克利和卡森的內部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對跨國公司及對外直接投資現象做了全新的解釋。他指出:一個企業進行直接投資是有三個因素決定的,即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鄧寧把區位優勢看作國際投資區位選擇的關鍵因素,并把區位因素歸納為市場因素、貿易壁壘、成本因素和投資環境,隨后又補充了語言、習慣等非經濟因素。

根據鄧寧的理論,伍德沃和羅爾夫對影響出口導向制造業國際分配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根據他們的分析,跟投資選址呈正相關關系的因素有:GDP、匯率貶值、免稅期限、自由貿易曲的規模、政治穩定因素、制造業的積聚度、土地面積等;而與選址呈負相關關系的因素有:工資、通貨膨脹率、運輸費用、工會組織等。

樸商天(2004)以中國市場為研究對象,對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性差異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對外開放度、集聚化程度、鼓勵政策與直接投資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而工資水平、研發人力則對直接投資起著反作用?;A設施對選址呈正相關關系,但對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正在減少。

這些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FDI區位選擇的動因,前兩個是以多個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對我國具有一定的借鑒性,但不可能完全符合中國的現實情況。樸商天雖然以中國為研究對象,但他只簡要的講述了影響地區性差異的因素,對某些區域存在著哪些具體的問題方面并沒有解釋。本文根據這些學者提出的因素,結合中國東、中、西部的具體情況,解釋對外直接投資在我國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和由之得出的一些啟示。

三、影響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因素

1政策因素

張立(2002)對FDI在我國省際分布的決定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他引入了各省執行FDI優惠政策的時間,結果顯示,各省執行優惠政策的時間先后對FDI的流入有著顯著的影響。我國的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作為政策開放較早的地區,利用自己東南沿海的區位優勢、政策優勢和勞動力成本優勢,通過建立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最先成為對外直接投資在我國的集中區。1992年中國開放內陸城市并實行也沿海地區相同的鼓勵政策,推動了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近幾年外商對中西部的投資有所增長,特別是長江中上游地區,如安徽、江西、湖北、云南、貴州等省份。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內消除,但中西部地區已經開始了引進外資的征程。

2勞動力成本及工資水平因素

勞動力成本是影響外商直接投資區位決策的成本因素中最為主要的成本。Austin(1990)強調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的主要原因在于低工資水平,工資高低與外商投資呈負相關關系。樸商天(2004)通過實證分析,驗證了這一關系的正確性。作為人口大國,中國具有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這種成本競爭優勢對跨國公司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勞動力導向戰略是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重要的區位選擇戰略。除了成本因素,勞動力素質也直接影響到勞動生產率的高低。特別是在一個東道國內部,低勞動力成本經常意味著低的勞動生產率,只有那些低成本并且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的區位,才能比低成本、低勞動生產率的區位更具有吸引力,這就是外資沒有因為勞動力成本低而大量流向中西部地區的原因。

但是過高的工資水平也會抑制外資的流入。以長江三角洲職工平均工資衡量的勞動力成本顯示,上海、寧波、杭州、南京和蘇州等地的工資水平,遠高于長江以北地區城市。工資成本對FDI分布的影響就是,未來的長三角地區外資可能會更傾向于投資到工資水平較低的周邊地區,甚至轉移到區外。工資成本的上升對長三角的外資流入是一個不利因素。

3土地成本因素

珠三角地區開發較早,當外資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可利用的土地越來越少,而成本不斷攀升,對FDI起到了明顯的抑制作用。按2002年單位土地面積的GDP衡量,深圳、汕頭、廣州、??诤透V莸戎槿浅鞘械耐恋爻杀驹谌珖旁谇傲?。自9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在引進外資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而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的比重在持續上升。

4.基礎設施質量

基礎設施(公路、鐵路、港口和信息通訊等)和基礎工業的發展狀況決定著社會生產的規模和效益,特別是具備一定投資規模的大型企業,如果生存在一個基礎設施薄弱的經濟環境中,將會導致投資收益遞減。在我國,各地區的投資硬環境差異非常大,例如東部沿海的廣東省和江蘇省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目前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相當完善。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1年,東部地區的交通線路綜合密度為1597公里/平方公里,同期中部地區為680公里/平方公里,而西部僅為29公里/平方公里,與東中部地區相差甚遠,成為外資進入的“瓶頸”。

5集聚效應區域產業基礎是吸引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全球80%的FDI集中在發達工業化國家(hakrabarti,2003),外國資本在這些國家的投入也更加集中;另一方面,對外直接投資的分布呈現出比較明顯的集聚效應(Figueiredoetal,2000),區域產業基礎越強,外資企業越多,外商就越容易在該地區投資。Headetal(1996)對我國931家外資企業進行了研究,發現有“吸引力”的城市——那些具有良好產業基礎的城市——獲得了更多的投資,而集聚效應則放大了政策的直接影響。

對于集聚現象,Krugman(1991)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研究視角。他結合城市經濟學和區域科學,認為:聚集效應的關鍵是規模經濟,特別是外部規模經濟;聚集能導致生產某一種產品的平均成本下降,進而產生遞增的規模效應。聚集效應體現出一種路徑依賴,進而影響后續FDI的聚集(吳豐,2001)。外商直接投資的聚集效應體現在增量FDI的區位選擇受到特定區位的FDI存量的影響,即當某一地區的外商資本控制的廠商越多,新的外商就更傾向于投資該區域國家或區域(許羅丹、譚衛紅,2003)。許羅丹、譚衛紅(2003)、王劍、徐康寧(2004)、吳豐(2001,2002)對FDI在中國表現出的聚集效應進行了研究闡述,均認為外商投資的聚集效應明顯。為了在運輸成本最小化的條件下實現規模經濟,制造企業傾向于在有巨大需求的市場或潛在市場區域選址,而需求本身的定位取決于制造業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