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試卷講評課完善思路
時間:2022-06-07 01:05:49
導語:高中政治試卷講評課完善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試卷講評課存在的問題
每次考試后,老師進行試卷講評的時候,常常會說“這種題目課堂上講過的,怎么還是做錯”,“同一知識點或同一種題型,材料稍加變化,學生就無從下手”。其實試卷講評本身就多有弊病。
(一)試卷講評目中無“人”
老師講得多,學生參與少;批評責備多,鼓勵表揚少。老師偏重于給學生提供正確的答案,學生被動地記答案。政治考試主觀題的答案要點老師都在課堂上講過,學生總是記不住,用不好。究其原因是平時講課時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知識講解的過程沒有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體驗、生成知識體系。學生得不到訓練提升的機會,而是老師“一言堂”,課堂效率不高。
(二)試卷講評心中無“數”
老師面面俱到多,重點突出少。試卷講評課中往往出現“注入式”、“滿堂灌”的教法,由老師一講到底,形成老師講、學生聽的局面。這樣做,不僅老師講得累,學生也不愿意聽,效果還很差。因為政治學科不像理科邏輯思維那么強,有些考題學生做錯了不是因為不懂,可能是記不準、審題失誤、粗心大意等原因導致的丟分,而老師的講評卻沒有“對癥下藥”,當然就不會“藥到病除”了。
(三)試卷講評缺乏對同一類題型進行歸納提升
就題論題多,拓展提升少,教學方法單一,就題講題,造成學生對講過的題目會做,如果變換形式還是不會做,學生能力得不到提高。從政治科高考命題來看,有些典型的題型常???,如“原因依據類”、“措施啟示類”、“評價評析類”等。老師應當通過試卷講評,加強對典型題型的解題方法進行歸類總結,目的是讓學生達到解一題,學一法,會一類的效果。
(四)試卷講評缺少內化
老師把相同類型的題目歸類,并適當拓展,試圖給學生歸納一些解題方法和技巧。但是由于整個思維和歸納過程的主體還是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看,他們仍然還是被動的接受者,試卷講評結束后,老師也沒有留給學生充足時間消化、反思和總68象透視結講評內容,也沒有針對性地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應變能力、遷移能力和衍生能力的訓練,下次考試同樣不能靈活運用知識進行解題。
二、優化試卷講評課的策略
如何優化高中政治試卷講評課效益,使講評課的效益最大化,廣大教師進行了不斷的探索與實踐。根據我們在教學中的體會,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考情分析,找準講點
試卷講評就是老師根據學生測試中暴露的問題組織有針對性地評析。試卷講評只有找準問題,也就是找準講點。老師知道講評什么,講評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針對性,優化講評課效益??茖W的講評要求老師在課前精心準備。老師在講評前,要先進行成績的統計,分析和處理全班的總分、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優秀率、及格率、不同分數段學生的分布情況,以此來確定本班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老師要認真分析試卷中知識點的分布情況和學生的答題情況。一方面要掌握學生在各考點上的得分、失分情況以及典型錯誤,將學生答卷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歸類、排序,并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來確定矯正的途徑與方式;另一方面通過分析試題的命題思路、考查角度和考查意圖,進一步思考如何指導學生理順答題思路,掌握答題技巧,提高解題能力。這樣有利于教師在講評時分清輕重緩急,有層次有重點地講解,避免重點不突出、主次不分。因此老師最好要有自己的批閱筆記,及時將學生訓練中的情況做好記錄,以便分析整理,掌握第一手資料。
(二)點評錯題,突破重難點
老師經過前面認真批改、統計分析的環節,應當歸納出多數學生答得不理想的題目及出錯類型,對這些題目和題型所涉及到的知識點要作為試卷講評的重難點。老師要根據分析考試情況的結果,特別是學生在答卷中反映出來的對某些知識的缺漏,把一些由此而導致錯誤率較高的試題作為評講的主要材料。樣題1:(單項選擇題)某大型住宅區由于交通配套不合理,居民飽受出行難的困擾。居民小張找到市人大代表老王反映自己的苦惱。老王和其他人大代表深入實地考察,并把意見反映到市政府。市政府很快把該住宅區居民出行難的問題提上議事日程,并予以解決。這是人大代表行使()。A.質詢權B.提案權C.表決權D.監督權在講評的時候,老師應該指出這道題背景材料來源于必修2“政治生活”第57頁的探究材料,考查的是人大代表的職權以及解題的一些技巧等。該題解答,首先,抓關鍵詞,主體是“人大代表”,“并把意見反映到市政府”是關鍵詞;其次,利用排除法直接排除C和D。但考慮到有些學生誤選D,那就必須給學生講清楚“人大”和“人大代表”的職權的區別;再次,去掉不符合題目要求的選項C,因為此背景材料并沒有要求人大代表表決某項決定;最后,運用比較法比較A和B之間的區別。質詢權是指人大代表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政府等機關的工作提出質問并要求答復;提案權是指人大代表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會提出議案。再比較材料,A和B,還是A更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通過解決這樣一道錯題,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評講效果。樣題2:(2009年廣東高考第38題)辨析: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國家權力機關,政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并對其負責,政府的權力屬于人民代表大會。(11分)針對這道題,老師首先要進行試卷分析:本題以人民代表大會的地位及其與政府的關系為考查的核心,既考查了基礎知識,又兼顧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講評此題的時候,不妨設計以下審題思路和組織答案的要點,來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規范答題。樣題3:(2012年廣東高考第37題)運用政府責任和職能的相關知識,分析上述材料。(12分)參考答案:①財政部門推動文化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體現政府對人民負責的原則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3分)②財政部加快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體現政府組織經濟建設的職能。(3分)③財政部繼續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體現政府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3分)④財政部支持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體現政府組織文化建設的職能。(3分)針對這道高考題,在評講時老師可以先了解下評分細則。在四點答案中,陳述材料與說明政府責任和職能的順序不作特殊的規定,只追求材料陳述與政府責任或職能的一致性,若材料陳述與政府責任或職能不一致時,則只給政府責任或職能正確的分數,不在正確答案范疇中的政府責任或職能都不給分,如政府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文化職能、經濟職能,服務職能等。只回答“政府組織經濟建設”、“政府提供社會公共服務”、“政府組織文化建設”可以分別給1分。答案如果沒有細分材料與政府責任和職能的關系,只是籠統地羅列試卷材料和政府責任與職能,只給職能要點的分數。若只有材料陳述,沒有政府責任與職能的說明,則不給分。結合高考評分細則和學生答題的情況來看,材料陳述與政府責任或職能的不一致或沒有結合材料分析丟分嚴重。學生答題時,聯系背景材料、聯系時事熱點的運用能力比較差,運用書本上的基礎知識分析材料的意識不強,導致答案與材料“兩張皮”,只是一味羅列書本上的觀點,導致得分不高。如何提高從背景材料中提煉有效信息、整合運用基象透視礎知識解題能力,是今后教學中必須有針對性強化訓練的問題。
(三)歸納提升,掌握答題要點
通過對樣題1的講解,歸納提升了選擇題解題方法,抓關鍵,排錯誤,去不符,再比較。①抓關鍵———審清題干和題肢,讀懂其意,明確設問的方向和要求。②排錯誤、去不符———排除錯誤選項,去不符合題目要求、無關的選項等。③再比較———在做好前兩步基礎上,運用“組合篩選法”對備選題肢共有的題肢不再予以考慮,而集中精力去比較思考其間的不同的題肢的正誤。通過對樣題2的講解,歸納提升了“評價評析類”試題的審題思路和組織答案的要點。歸納提升審題思路。第一步:尋找辨析點,本題有幾個辨點。第二步:解答必然點,本題哪些觀點是正確的,分析原因。第三步:展開討論點,該觀點在什么情況下對,什么情況下錯,分析原因,如何解決題中的問題。第四步:補充遺漏點,不完善的要補充完整。第五步:判斷,下結論。歸納提升組織答案的要點。①正確的觀點+分析。②錯誤的觀點(或需要展開討論)+分析。③如何解決題中存在的問題(有不完整的要補充遺漏的知識點)。④綜合以上分析,下結論。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題目都包含以上幾個步驟,遇到具體的題目要在共性的方法技巧的指導下分析不同題目的個性,靈活運用,觸類旁通,提高得分點。通過對樣題3的講解,從必修2“政治生活”第二單元中服務型、責任型、法治型、陽光型四個角度,歸納提升了“政府怎樣/如何做某一件事”的答題要領。①履行政府職能。(如何履行某種具體的職能)(服務型政府)②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對人民負責的原則。(如何做到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的具體要求)(責任型政府)③政府必須堅持依法行政,審慎用權,科學民主決策。(法治型政府)④政府必須自覺接受人民的監督。(陽光型政府)⑤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樹立政府的權威。以上分別從選擇題的解法、“評價評析類”試題的解法和“政府怎樣/如何做某一件事”等解題方法和技巧進行了總結歸類,根據原有題目借題發揮,在題目的深度和廣度上進行延伸拓展,讓學生在試卷講評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提高,并從中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從而培養學生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試卷講評課的目的性、針對性、實效性。
(四)變式訓練,內化能力運用知識點
試卷講評課后,要檢查學生的答案訂正情況,為鞏固講評效果,并通過訓練形成能力,教師應針對考試過程中所暴露的傾向性問題,有針對性地設計練習題,進行變式訓練,以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例如樣題2變式訓練。有人認為,“只要政府切實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就能實現民族的大團結”,請運用政治生活的有關知識,評析以上觀點。又如樣題3變式訓練,(2010年廣東高考第36題)運用“政治生活”中有關政府的知識,分析材料是如何體現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通過變式訓練,內化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還要引導學生反思與總結,讓他們看到自己認知上的變化與策略上的收獲,及時歸類整理,建構知識,把它納入自己的認知系統,從而尋找解決問題、提高解題能力的方法。
作者:匡樂華工作單位:廣東省英德市第一中學教師
- 上一篇:高中政治多媒體教學研究3篇
- 下一篇:高中政治學生創新能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