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會化下思想政治新模式研究

時間:2022-09-11 03:55:25

導語:政治社會化下思想政治新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治社會化下思想政治新模式研究

一、“政治社會化”視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現有模式的缺失

1.思想政治工作價值定位失衡。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但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呢?革命年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凝聚人心、團結力量,使人們的思想統一到先進的革命理論和立場上來,以便步調一致,完成革命任務。計劃體制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將社會成員的思想統一到一致的計劃上來(國家計劃、單位計劃),以便完成上面下達的計劃任務。這兩個階段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定位具有共同之處,即都是為了整體,因而是一種整體主義的價值定位,這是與我黨當時所處的歷史階段和要完成的歷史任務相切合的。因而可以說,公民意識的培育正是我們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任務”,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整體性的價值取向雖然有利于社會的秩序和穩定,但卻扼殺了進取心和創新能力,使人們喪失了發揮自己創新能力的愿望,從而與現代市場經濟的本質不相容。2.思想政治工作實施過程的封閉性。思想政治工作往往采取從國家——單位——個人的自上而下的線性模式。在這個模式中,單位是核心,國家雖然處于權力的最頂層,但其意圖只能通過單位來實現,國家和個人是很少直接照面的,國家對于個人而言似乎是遙遠的、抽象的,因為個人的利益主要由單位來直接體現和滿足,“單位制度既是單位壟斷個人生存資源分配的制度,也是國家權力壟斷資源分配的制度”。以單位為核心樞紐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主要缺失是其封閉性。3.思想政治工作機構的缺位。思想政治工作一般由單位內的黨組織作為主要的實施機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單位性質、種類的同質和單一,黨組織的建設是普遍化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至少在形式上可以普遍開展。新形勢下涌現出了大量的新型組織,尤其是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一般沒有黨組織存在,也就意味著缺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機構。另外,即使是在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原先黨組織承載的思想政治工作功能也不同程度存在著剝落和弱化現象。這與這些組織在市場經濟中的性質有關。

二、“政治社會化”視域下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的建立方略

1.明確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定位。社會團結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一是機械團結,它是在不發達的社會結構中產生的,是建立在社會中個人之間的相同性與相似性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社會聯系,其特征主要有: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甚小,集體成員情緒感受類似,價值觀類似,信仰也類似;由于人與人之間沒有分化,這樣的社會呈現高度的一致性;人與人之間保持相似性和相同性,是以集體湮沒個性為代價的。2.強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公民意識,型塑開放的公民意識是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公民意識對于一個健康社會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公民意識主要表現為一種公共意識,它包括政治上的參與、對所屬共同體的認同和忠誠;法律上的制度認同感、規則意識和契約意識;道德上的自我負責與社會責任感;它還應包括負責任的環境與生態倫理等等。因此,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在目標內容上必須調整到公民教育上來,以型塑公民意識作為自己的核心,這是市場經濟和民主法制的必然要求。3.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機制、組織實施的社會化是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保障。公民意識的培育是一項宏大而復雜的社會整體性教育工程,是封閉、自足的“單位”難以承載的,以“單位”為核心樞紐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塑造封閉性的“單位人”,因此必須變革封閉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思想政治工作實施應該由能超越本單位利益界限的機構承擔,即實施機制應具有社會公共職能色彩。首先,執行國家公權力的機構和公務人員應對思想政治工作負有更大的責任,他們的職能行為應該既是履行法定職責,又是面對社會公眾進行思想政治工作。

三、結束語

思想政治工作作為我黨的優良傳統和經濟工作的“生命線”經過數十年的建設,積淀了許多有益的資源,我們必須一方面發揚光大這些資源,并在新的社會形勢下對之進行創造性的轉化,要適應新的社會需求,轉換視角,惟其如此,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煥發新的活力。

本文作者:韓啟華工作單位:中鐵十三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大連公司